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荀子》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今存十二卷,计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所著,只有《大略》等后六篇为其门人补录。《荀子》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全面且系统化地反映了荀子的思想特点。《荀子》一书体制宏伟,结构绵密,析理精微,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与定型。

  • 标签: 荀子 哲学思想 治学方法 散文集 系统化 先秦
  • 简介: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学无常师、学有常师并存的状态。大抵从荀子开始把同进德修业相关的师事,作为一个问题,多所论述。文章分析与综合荀子的师法说、人师说、师术说与隆师说,全面揭示先秦末期师事与“师”的概念。

  • 标签: 教师 师法 师术
  • 简介:本文论述荀子的美学思想。从其哲学的思想基础"性恶论"入手,辨析了其"性伪合"的美学观,分析了美感的本能与合乎礼义以及"夫乐者乐也"的艺术思想

  • 标签: 美学 思想 荀子
  • 简介:作为早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均继承了孔子之衣钵,却形成了两个各具特色的儒学传统:相比孟子对“自然”和“率性”的提倡,荀子更加强调“人为”和”教化”,亦即更加强调“学习”。在宋明理学占据思想主流的五百多年间。理学家多以孟学为依托,以致后期招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诟病;近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知识规模扩大,公共空间崛起、社会秩序重构,在此背景下,再仅仅强调内在心性修养就有些不够了。

  • 标签: “学习” 荀子 代表人物 早期儒家 “自然” 儒学传统
  • 简介:荀子》的范围副词有28个。按不同的语义范畴,可以将它们划分为总括副词、限定副词、类同副词。进一步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入手,对《荀子》的范围副词进行功能特征和语义指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类内部“凡”、“唯”等副词的特征与其他副词有很大不同。

  • 标签: 范围副词 分布 功能 语义指向
  • 简介: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公元前二三八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战园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法家学派的理论家,杰出的法家李斯和韩非部是他的学生。苟子和孟轲,过去被并列为儒家,实际上苟子是从儒家分化山来的法家,荀孟斗争是法家同儒家的斗争,也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两个阶级、封建制度和反动的奴隶制度之间的两种制度的斗争在思想政治战线上的表现和反映。

  • 标签: 《天论》 荀子 地主阶级 奴隶制度 思想政治 封建制度
  • 简介:<正>【说明】荀况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王制》是《荀子》中的一篇重要著作。这里的王不是指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者,而是指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荀况在本篇中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制定了一整套政治纲领、制度。从这篇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法家思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

  • 标签: 地主阶级 法家思想 荀子 荀况 奴隶主贵族 政治主张
  • 简介:荀子文化园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荀卿路与兰韩路交会处。主要建有荀子墓园景区,祭祀区、石仪区、观水区等。巨擘门:荀子两任兰陵令,去官后在兰陵传经授徒,整理一生的言论著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扎在了兰陵,开创了“兰陵多学”的伟大基业。梁启超认为荀子为中国社会学之巨擘,故以“巨擘”名之。

  • 标签: 荀子 印记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学 兰陵 临沂市
  • 简介: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向型文化,重视内省,强调反求诸己。内即"心",己即"心",这个"心"不只是生理学上的心,而是赋予了认识功能和情感作用的"心",能感悟,能思考,能统摄,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观念。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开始,对"心"的解释和定义就已成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荀子对"心"的认识最为深刻和全面,充满了辩证色彩,达到了当时认识论的最高水平,对后代哲人们关于"心"的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古代认识论和哲学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荀子 “心”论 虚壹而静
  • 简介: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 标签: 荀子 同构
  • 简介:<正>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最为老师”,有很大的声望.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精华,并对儒家思想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于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所以他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较高的综合阶段.

  • 标签: 《劝学》 新兴地主阶级 荀子 教育思想 圣人 “礼”
  • 简介:本文以《荀子》中《儒效》《非十二子》《天论》《解蔽》等篇对先秦诸子与儒学内部所做的学术批评为切入点,探讨荀子学术批评的主要对象及其自身的哲学立场。基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尝试对荀子哲学的基本性格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荀子的学术批评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与新兴的战国功利文化之间的斗争与张力;作为先秦儒学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不单要针对新兴的战国功利文化提出回应,同时也必须对西周与战国的两型文化进行整合。

  • 标签: 《荀子》 学术批评 两型文化 广义功利主义
  • 简介:正义问题是伦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正义实际上是对个人正当权利的认定和保护,因而对此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荀子的思想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对正义的诉求。荀子的正义思想以其对人性的判定为基础,从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两个层面展开,既体现了对程序正义的追求,又体现了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大的现实意义,值得现代人去思考和借鉴。

  • 标签: 荀子 平等 正义 政治权力 经济利益
  • 简介:为了适应新型政治体制的变化,苟子对儒家内部展开了审视与批评,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提出大儒、雅儒、俗儒之别,还有小儒、偷儒、贱儒等之别。在苟子对“儒”的分类中,可以看到儒家在战国政治转型中的秩序安排,也可以看到儒学发展史中的荀学性格。

  • 标签: 荀子 先王之道 礼义
  • 简介:《宥坐篇》是《荀子》的第二十八篇,该篇以孔子及其弟子问答为主线,以器为喻,旨在阐述儒家以礼为基础的教化思想。因《宥坐篇》历来存在争议,故而在荀子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宥坐篇》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学术成果进行充分的概述,进而做到查漏补缺;其次,提出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宥坐篇》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并统计重要字数、研究重点字词等,进而总结出思想主旨,看是否能明确反映篇名,从而判断出该篇的大致成篇时间;最后,阐述《宥坐篇》的价值和对当下社会管理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荀子 《宥坐》 篇名 思想主旨 成篇时期
  • 简介:惠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先秦诸子中的形象不一,但大体是受批评的形象,尤其《荀子》更是丑化了惠子。荀子主张“正名”、“正道”,批判虚浮无用、只为“辩”而言的名家思想。他用儒家的道德标准来批判名家思想,进而转向对名家代表人物的人身攻击,以达到其主张的“制名以指实”的儒家行为逻辑和“至极之治”的政治境界。尽管荀子批判华而不实的名家思想,但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吸收了惠子分析事物时哲学思辨的理论分析方法,进而丰富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内涵。

  • 标签: 先秦 《荀子》 惠子 正名 形象
  • 简介:吸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是荀子鉴史思想的立足点。其内容主要有“法后王”、“以近知远”、“详近略远”及在此基础之上坚持“礼治”为本等。

  • 标签: 荀子 鉴史思想 法后王
  • 简介:《史记》载荀卿年五十游齐,关键词在于“游学”,对于“游学”一词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游走宣扬自己的学说”。荀卿的游齐经历与孟尝君的行为有关,其游齐时间当在孟尝君卒年之后,离齐时间在齐王建二年。

  • 标签: 荀卿 游学 孟尝君 齐襄王
  • 简介:所谓人物的社会思想研究方法,以人物为经,其它为纬来研究社会思想的一种方法。荀子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不仅在儒学史上,而且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运用人物的社会思想研究方法来对荀子的哲学社会思想进行研究,以期对荀子其人,对荀子所建立的社会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 标签:
  • 简介:<正>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当时“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在思想战线上提出的任务是对诸子百家的学说进行批判的总结,从而为即将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作理论准备。荀子说他自己的任务在于进行“辨说”,也就是进行理论的分析批判。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批判地审查了诸子百家,涉及经济、政治、教育和各个文化领域。虽然他

  • 标签: 荀子 思想家 思想方法 片面性 孟子 朴素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