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腰椎椎弓螺钉技术是指在同一椎弓置入传统椎弓螺钉和皮质骨轨迹螺钉,已被证实在骨质疏松椎体固定中能提供更高的固定强度,对邻椎病翻修置钉也是一种创伤更小的手术选择。针对双螺钉技术目前已开展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本文就双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供同仁参考。

  • 标签: 腰椎 双螺钉技术 皮质骨轨迹螺钉 邻椎病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螺钉断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为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200例实施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回顾性分析上述实施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现椎弓螺钉断裂的原因,并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断裂时间等,分析引发椎弓螺钉断裂的原因。结果在本研究的200例患者中,出现椎弓螺钉断裂的为20例,发生率为10.0%,AF系统断裂的为12例,RF断裂的患者为5例,中华长城椎弓系统断裂的为2例,USS断裂的为1例,断裂的患者其位置均在钉杆连接1.5cm处,并且大部分浑浊军事在取内固定物是发现内固定断裂,发现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20个月,平均为(10.12±0.33)月。结论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将椎弓螺钉断裂的引发因素进行预防,进而降低椎弓螺钉断裂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愈合效果,保证患者的健康。

  • 标签: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断裂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BE-LIF)、椎管减压和内镜下椎弓螺钉置入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滑脱、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1日至4月3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应用BE-LIF+内镜下置钉治疗的9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滑脱、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手术时间、置钉时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通过CT扫描评估椎弓螺钉位置。结果均为女性患者,年龄(70.3±8.4)岁(56~84岁);随访12~16周。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腰痛VAS在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降低[(2.9±0.6)、(1.8±0.4)比(6.4±1.1)分,均P<0.05];患者腿痛VAS在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降低[(1.9±0.3)、(1.4±0.5)比(7.3±1.6)分,均P<0.05],患者术后末次随访ODI较术前降低(24.0%±6.5%比55.7%±12.8%,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77±103)ml,术后引流量为(122±56)ml。手术时间为(207.8±32.7)min,术后下地时间为(2.3±0.5)d。置钉时透视次数为20~42次,每颗螺钉透视(6.9±1.5)次。所有患者术中均未更改手术方式,无神经损伤、硬脊膜损伤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未行二次手术。结论内镜下置入椎弓螺钉具有很好的可行性,术中透视次数少,安全性较高。BE-LIF技术结合椎管减压对腰椎管狭窄并腰椎滑脱、不稳早期效果确切。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 双通道内镜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 早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对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使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方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收集2012年7月~2014年6月间我院接诊的患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施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方案治疗。对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术后均行1~2年的随访,随访显示椎间体融合均为良好,且均未发现椎间融合器后突、下沉和螺钉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显著优于术前比较(P<0.05)。术后1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0%)。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正侧位X线片上钉道尖端位置判断枢椎椎弓螺钉置钉安全性的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院患者40例颈椎CT数据,男24例,女16例,年龄(47.6±13.2)岁。基于Mimics软件三维模型重建及X-ray功能,模拟枢椎椎弓螺钉置钉及其正侧位片的透射。模拟螺钉钉道尖端位置在正位虚拟片上由内至外被分为5个区域(区域Ⅰ~Ⅴ),虚拟侧位片上分为上下两个区域(区域a、b),通过调整螺钉方向,使得钉道尖端在正位及侧位虚拟投影上分别位于对应的10个位置区域(每个区域80个螺钉),并通过CT分析其准确性,判断是否穿破椎弓内侧壁或椎动脉孔。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34例行枢椎椎弓螺钉置钉的患者(共置入枢椎椎弓螺钉67枚)的正侧位X片和术后CT数据,男18例,女16例,年龄(45.8±14.1)岁。以同样的方式划分钉道尖端在正位及侧位片上的位置,分别统计对应10个位置上的螺钉数量,并通过CT分析判断各枚螺钉是否穿破椎弓内侧壁或椎动脉孔。结果影像学模拟置钉研究结果显示,模拟螺钉钉道尖端在区域Ⅳ和区域Ⅴ内其椎动脉孔穿破率分别为75.0%(120/160)和100%(160/160),而在区域Ⅰ时其椎弓内侧壁穿破率为85.6%(137/160)。区域Ⅱ和Ⅲ内置钉失误率相对较低,其中位于区域a的模拟螺钉表现更优于区域b,区域a-Ⅱ和a-Ⅲ的置钉椎弓内侧壁穿破率分别为7.5%(6/80)和0,椎动脉孔穿破率为0和21.3%(17/80)。影像学回顾性研究中同样显示区域Ⅰ、Ⅳ和Ⅴ内螺钉失误率较高,区域Ⅱ和Ⅲ内失误率相对较低,其中区域a-Ⅱ和a-Ⅲ内共15枚螺钉且未发生任何椎弓内侧壁和椎动脉孔的破坏。结论区域a-Ⅱ和a-Ⅲ是枢椎椎弓螺钉置钉时钉道尖端位置的“安全区域”。通过分析正侧位X线片上钉道尖端所在区域,术者可以确定合理的置钉轨迹,预防颈髓和椎动脉的损伤,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枢椎 椎弓根螺钉 钉道尖端 枢椎椎弓根内侧壁 椎动脉孔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精准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24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7例,女7例;年龄17~71岁,平均44.1岁。骨盆骨折按AO分型:B型17例(B1型9例,B2型8例),C型7例(C1型3例,C2型2例,C3型2例)。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骶髂螺钉(AO直径7.3 mm的空心钉)治疗。S1共26钉,S2共18钉,单独S1节段固定8例,单独S2节段固定3例,S1/S2双节段联合固定13例,S1单向单侧固定18例,S1双向双侧固定3例,S2单向单侧固定14例,S2双向双侧固定2例,S1单向两枚螺钉固定2例。后X线平片和CT观察骶髂螺钉置钉效果。术前及术后1周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估。结果所有骶髂螺钉均为使用机器人辅助下按规划一次性顺利置入。术后X线片和CT显示,所有骶髂螺钉均没有穿破骶骨体及对侧骶骨翼前缘皮质,也没有进入骶管、椎间隙。3例出现了螺钉紧贴髂骨内缘高密度线前缘和骶1的骶骨翼斜坡穿出,并最终再次进入骶骨体,3例螺钉与骶神经管相切,但未突破骶神经管。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1分(4~10分)降至术后的平均1.9分(0~3分)。结论采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的精准度高,值得推广,但术者的主导作用不容替代。

  • 标签: 骨盆 机器人 骶髂螺钉 微创 精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的最佳进钉区域及进钉方向。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健康体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49(32±5)岁。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在冠状位平面上,将C3-7节段椎体前缘中线至左侧Z线(作过钩椎关节前缘和上终板交点与椎体前缘中线平行的线)之间的椎体等分为9个区域,再置入直径为3.5 mm的模拟螺钉。分别记录各个区域螺钉的长度(L),水平位螺钉与椎体后缘的角度(α),在矢状位螺钉与椎体前缘的角度(β)。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螺钉最佳区域分布,男性为C3、C4的9区,C5的8、9区,C6的2~3、5~9区,C7的1~9区。女性为C3的9区,C4、C5的3、6、8和9区,C6的2~3、5~9区,C7的1~9区。男女的最佳区域分布大致相同,每个节段的9区都是最佳区域,且螺钉长度最长。C3-7呈逐渐递增的趋势,C3的螺钉区域最少,C4和C5的区域较少,而C6和C7的区域最多。男女的C3-7椎体水平位角度范围在1、4和7区分别为44.0°~47.2°、40.2°~45.3°;2、5和8区分别为35.1°~41.4°、34.6°~38.7°;3、6和9区分别为30.0°~37.2°、30.2°~34.5°,均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男女的C3-7椎体矢状位角度范围在1~3区分别为85.3°~97.4°、80.5°~88.9°;4~6区分别为101.2°~113.7°、101.0°~109.3°;7~9区分别为116.6°~128.8°、119.9°~125.3°,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男女水平位和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技术。其置钉区域较广,且可依据Z线作为置钉的参考。

  • 标签: 颈椎 前路 椎弓根基底部螺钉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脊柱侧弯患者应用后路椎弓钉棒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共计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椎弓钉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析该方法在脊柱侧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对比,治疗后患者脊柱前凸恢复情况与Cobb角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脊柱侧弯患者实施治疗时,应首先考虑应用后路椎弓钉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该方法能有效矫正患者侧弯脊柱,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皮椎弓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1日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中的130例,把患者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65例患者,对比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医院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皮椎弓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椎弓钉内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采用椎弓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手术方法。结果28例患者在手术后的椎体高度和脊柱生理弯曲均得到明显的恢复,椎体高度均未出现降低,未出现断棒和断钉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分析,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采用椎弓钉内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脊柱恢复稳定。

  • 标签: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rbralcompressiou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采用经椎弓入路行PVP或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性压缩骨折对19例,其中,PVP组12例(14个椎体),PKP组7例(7个椎体)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PVP手术患者12例,14个椎体,均采用双侧椎弓入路注入骨水泥,平均量4.5ml,术前VAS评分8.40,术后VAS评分2.72,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1.2mm,椎体前缘渗漏2例,椎间盘渗漏1例。PKP手术患者7例,7个椎体,采用单侧椎弓入路注入骨水泥,平均量5.2ml,术前VAS评分8.12,术后VAS评分2.57,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2.8mm,椎体前缘渗漏1例,无椎间盘渗漏。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没有出现椎管内渗漏及神经压迫症状。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骨折最常见于胸腰段椎体(T11、T12及L1),PVP及PKP手术在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疗效。经椎弓入路手术风险较低,术后并发症少。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PKP明显优于PVP。

  • 标签: 椎弓根入路 PVP PKP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说到书法,根雕,相信一定众所周知,然而谈到书,必定会有人感到陌生。书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 标签: 根书 艺术 自然 书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