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部良史,必须真、善、美兼备.历史的真实不在已经归纳的概念符号中,而在千殊万态的社会现象中.真能如实反映一代真相的记载,只能由像徐霞客那样独立不羁、好学深思之士来承担.优秀的史家,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入而复出,在洞悉事实之后,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史学同样是人学,不可能毫不动情,更无法回避社会群体的情感、民族的情感.的出现,为文史相通,为科学与历史的结合,提供了完美的典范作品.历史的最高目标不是实录,而是垂鉴.徐霞客撰写游记,并非要誉于一时,而是视作名山事业.是明末南方社会最直接、最真实、最生动的记载,可说是一部"游史",一部当之无愧的信史.

  • 标签: 历史思想 史学 《徐霞客游记》 史学价值 真实性 历史才华
  • 简介:<正>历史文化巨擘徐霞客家乡无锡、江阴的徐学研究者们,在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之际,由江南大学吕锡生教授等发起编撰《〈徐霞客游记〉古今研究集成》,是一项具有巨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文化建设工程,值得我们为之振臂欢呼。本人对徐学虽非内行,但主编嘱予为序,愧疚之余,亦欣然命笔。

  • 标签: 徐霞客游记 文化建设工程 徐学 研究成果 国内旅游 毛晋
  • 简介:摘要:徐霞客,著名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县人。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就立下了“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也是矢志不渝去寻访大江南北的一个真实写照。徐霞客经过30年考察撰成了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记》非常有文学含量,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称为“中国古代地学百科全书”,被列为典籍,中华典籍之中具有值得珍视、也值得传播的精神传统,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 标签: 解读 徐霞客 游记 文学价值
  • 简介:徐霞客是对保山自然山川、道路桥梁、人居环境、风土民情、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了全面踏勘、丈量、考察、记录的第一人,他把一个雄奇壮美的保山真实而具象的推介给了外部世界;可以说,徐霞客是保山旅游产业发展史上的开拓者、奠基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保山关于徐霞客的研究、宣传和挖掘利用就一直未有停止过,但是对有关徐霞客的研究、宣传中,存在一些提法不妥当、数据不统一、解释不准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徐霞客留给我们的这份文化遗产,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徐霞客留给我们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现就徐霞客保山之旅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证。

  • 标签: 徐霞客 保山游记 争议问题 讨论
  • 简介:摘要: 浙江是徐霞客一生涉足最多的省份,明崇祯九年(1636),徐霞客第七次来到浙江,写下了《浙游日记》,也是较之前所有游览浙江最有分量的一篇。《浙游日记》中对明末浙江的自然人文多有涉及,通过霞客简练的文字,可以透视明末浙江的社会生活。

  • 标签:
  • 简介: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徐霞客作为早期中国旅游文化开创者,其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以《徐霞客游记》为切入点,研讨蕴含在其中的徐霞客旅游文化思想,进而剖析在旅行中徐霞客所采用的旅游文化理论,为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旅游文化 旅游思想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 简介:鉴于近年来旅游研究开始着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现代旅游业的形成,主张其起源应可上溯到"前现代时期",因而有必要以"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为文本分析对象,就具体涉及到沿途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的考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2006)的参照框架下进行详细的解读;并对犹如"浊流中的一股清流"的徐霞客的嘉言善行作比对阐发,以期将关注与探求的触角适时延伸到晚明这部奇书的可能。

  • 标签: 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徐霞客游记》 生态保护
  • 简介:<正>徐霞客一生两度游贵州,写下了《黔游日记》(二卷)和《盘江考》一文。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二十七日,徐霞客从广西(时称“粤西”)南丹之岜歹村出发,进入贵州境内,行经今天的独山、都匀、麻江、福泉、贵定、龙里、贵阳、长顺、平坝、安顺、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兴义等16个县市部分地区,五月初九日离开盘县的亦字孔驿而赴滇,八月间再度去黔西兴义的黄草坝等处,考察盘州源流。前后两次,历时51天,行程1500余里,留下了四万余字的《黔游日记》。游黔期间,徐霞客坚持写日记,把所见所闻及研究所得书之于纸,其内容广泛,不仅描写了胜迹、山脉、水道、地形、地貌、溶洞、瀑布以及植被、物产等,而且还录写了社会风情、土司械斗、人民疾苦、交通贸易等方面的情况。他写的四万余字的《黔游日记》不仅是研究岩溶地貌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明末贵州社会、政治、经济的第一手材料,某些段落也是游记散文的上乘之作。

  • 标签: 《徐霞客游记》 《游记》 《滇游日记》 二十七 乾隆 季会
  • 简介:2013年6月26日我们到云南曲靖市开放学院考察,而后顺便到珠江发源地看看。此时的海南正是酷热,而这里的气温20度左右,感觉非常凉爽。珠江源位于曲靖市沾益县城北50公里的马雄山东麓。马雄山是一座海拔2500米的平常青山,没有突兀的奇峰,也没有怪松、名寺、迷雾。在云南大山的行列里找不到它的名字,在各类辞书里也没有它的说明,要不是和珠江联系在一起,没有多少人会留意它。这里尽管是省级旅游区,可游人寥寥无几。山脚下有一由青草及灌木点缀的石壁,石壁正面有一拱形溶洞,溶洞口高度与宽度都不过三四米,细流从洞内石缝里渗出,汇入洞外一个平静清凉透明的浅浅水湾。水湾的水溢出去,变成一池浅水、一条小溪,便是南盘江的水源,也就是珠江源!尽管珠江源太平常,可没有它,哪有珠江,更没有珠江流域众多的人口和繁荣昌盛的经济文化。

  • 标签: 珠江源 徐霞客 浅水湾 珠江流域 曲靖市 发源地
  • 简介:提起我国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许多人都会肃然起敬。我觉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用来形容他再贴切不过了。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五六十岁的老人家,几十年间,他徒步走遍名山大川,足迹遍及今全国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还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 标签: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家 年轻人 直辖市 自治区 明朝
  • 简介:徐霞客是我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一生游览大山名川,坚持写游记,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他的故居位于无锡市江阴马镇南岐村,为纪念他,马镇已改名为“霞客镇”。

  • 标签: 《徐霞客游记》 故居 地理学家 旅行家 无锡市 游览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徐霞客“耽奇嗜僻,刻意远游”,并没有理解其壮游天下的社会意义,更大大降低了徐霞客旅游事业的文化品位。徐霞客是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产物,他的旅游事业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这种与众不同赋予他的旅游以一种恢弘的人文精神,即“徐霞客精神”。明末大学者钱谦益最先使用“徐霞客精神”一词,但未作阐释。本文研究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和徐霞客旅游的奇特性,总结“徐霞客精神”的文化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 标签: 徐霞客 明朝 旅游 “徐霞客精神”
  • 简介:<正>徐霞客作为明末的大旅行家,一生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约当今天的二十个省区),考其游经路线,其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云南、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区的游踪相对清楚些,可从其《游记》、传志资料及遗篇找到线索。其在山东、广东的游历路线,虽无明确记录,但知其曾游曲阜孔林、邹县孟庙,登泰山观日出(山东),曾往返于广东罗浮与福建漳浦间,也可大致推测。但有关徐霞客在四川、北京(连带天津、河北)一带的游踪,仍有可探之疑点,这在褚绍唐教授的《徐霞客旅行考察路线图集》中也未提及。以往在这方面有过争议,但未形成最后共识。最近笔者在编著《徐霞客与山水文化》一书时(上海文化出版社即出),曾与几位学者再次讨论了这些疑点,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许不太成熟,特在此提出,希望众方家共释疑点,以便今后进一步修

  • 标签: 徐霞客 《游记》 游踪 “奇” 山海关 墓志铭
  • 简介:明代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与杰出的理学家、文化巨子黄道周情谊笃实。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初,徐霞客“万里造膝”,专程从江阴赴漳寻访黄道周。他由漳平入华安,考察九龙江北溪源头及流向,抵漳州府后即赴南靖考察九龙江西溪,尔后到漳浦绥安拜会黄道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徐霞客再次赴漳。他在《游记》中,详细记叙从华封至漳州沿江盘山越岭考察九龙江溪流、危石、险滩的情景。崇祯六年(1633年)秋后,徐霞客第三次赴漳,在漳州与黄道周、蔡玉卿夫妇聚首,然后南行百里游平和大峰山(即灵通山),行屐道周家乡铜山(今东山县)寻访刘完公(东山人,举人,道周铜山之弟子)。

  • 标签: 徐霞客 漳州 九龙江 黄道周
  • 简介:徐学界关于徐霞客“无所为而为”的旅行考察特点的讨论十分热烈,笔者认为“无所为而为”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来作解释,应该看到它一方面指爱我所爱、求我所求的“性灵之游”,另一方面也指徐霞客特有的学术、科学的独立意识与精神。徐霞客“无所为而为”所体现的这一特点在科学、学术史上具有近代性质的突破意义。

  • 标签: 徐霞客 无所为而为 性灵之游 独立意识与精神 走出中世纪
  • 简介:我从电视和画报上欣赏过许多名山大川,但最难忘的却是黄山。因为,我曾身临其境,饱览过黄山那雄奇壮丽的景色。

  • 标签: 小学 作文 语文教学 《黄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