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代议民主。代议民主强调人民的意志须经由“媒介”——议会来加以表达。为使这种人民的意志得以具体明确,以便发生作用,它须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规范。可以说,无论何种民主制度,若要保证民众的意志得以真正表达,则合理程序的设置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点。事实上,议会本身即是理智的一种程序,通过此种方式整理与调和人民的自然意志并提高国家行为的正确性。本文意在考察议会程序的功能和特征,以为完善我国人大程序之参考。

  • 标签: 程序化 议会 人大 代议民主 国家行为 民主制度
  • 简介:为了保证现代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和谐运动,必须实行有序的组织和管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的程序问题,说明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的建设中,不仅注意结果,而且关注运动的过程.程序建设主要包括程序设置的科学性、公开性和合法性等内容.

  • 标签: 程序化 科学 公开 合法
  • 简介: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概念是从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角度去分析,实际上只是从最终认定犯罪的静态结果去认识犯罪的.而犯罪的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特征隐含了对证据以及程序的要求.我国应建立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相结合的犯罪概念.

  • 标签: 犯罪概念 罪刑法定 疑罪从无 无罪推定
  • 简介:程序法治作为程序和法治有机结合的一种样式,反映了人类社会法治文明进化的一般规律及其趋势。直面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历史和现实,探讨程序法治在我国的实现,是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时代课题。就其程序法治的现代表现而言,它除了指诉讼行为的程序和法治之外,还包括诸如选举行为、立法行为和执法行为等方面的程序和法治。概而言之,程序法治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概念,尤其是在国家这个社会共同体产生后,人们试图通过严格的程序规范并约束国家的公权力,有效维护个人的私权利,成为法治国家建设所面临的一个新难题,同时这也是关乎法治国家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

  • 标签: 法治 程序化 实现
  • 简介:履行政协职能的程序问题与我国程序法建设问题虽然不是相同的问题,但二者在提出的背景、内容和价值上具有类似性。中共十六大召开以后,履行政协职能程序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当前,程序方面的内容仍然显得很不足。为加强履行政协职能的程序建设,本文借鉴程序法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五条意见和建议。

  • 标签: 实体法 程序法 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政协职能
  • 简介:政党协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设定规范标准,优化程序流程,不断推进政党协商的制度规范程序

  • 标签: 政党协商 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 简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按照十六大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规范程序"的政治要求,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三"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中国 多党合作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监督 操作规范 量化标准
  • 简介:美国的保释制度作为一种人权保障机制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了一些修改,正式将其定位为羁押的替代措施。但是我国当前的取保候审制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受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使其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借鉴美国的保释制度对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进行程序构建是其未来发展的出路。

  • 标签: 保释 社会危险性 听审 程序性制裁
  • 简介: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是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上提出的重要观点,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基础之上,引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在通用的程序,特别是结合我国现有的特别程序进行整合就是一种程序创新。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程序理论,充分发挥程序提前介入社会生活,从而起到预防纠纷、化解纠纷的作用,结合现有的特别程序规定,丰富我们解决纠纷的方式和途径,为中国的当事人提供一种更有弹性、更加灵活的纠纷处理方式,也为我国法院提供一种提前介入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与途径。

  • 标签: 预防 化解 非讼程序 特别程序
  • 简介:在我国,程序以特别程序的形式附设于民事诉讼法内,其功能也被限于法律事实的确认,由此造成大量非讼事件以诉讼方式解决。这种状况的形成与立法及司法上对司法权的诸多片面认识有关。随着民事司法改革深化及民商事实体法的完善,有必要重构程序,使民事纠纷解决程序与预防程序趋于协调,并且满足民事程序审理对象日趋多样程序主体不同的价值需求。

  • 标签: 民事诉讼 非讼程序 非讼事件
  • 简介:命题是一门科学,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命题总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不少考生在应对高考政治选择题时常常不由自主地出现张冠李戴,答非所问;漫天撒网,东拉西扯;重复啰唆,挂一漏万;堆砌观点,脱离材料;思维混乱,条理不清;表述不准,层次不明等失误,

  • 标签: 非选择题 高考政治 解题程序 以问题为中心 高考命题 基础知识
  • 简介:程序与诉讼程序是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分类。在民事审判程序多元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程序的本质、价值、立法体例、基本法理等基本问题,才能真正认识程序对于民事诉讼的重要意义,从而推动我国民事程序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民事程序立法的完善。

  • 标签: 民事非讼程序 本质和价值 立法体例 基本法理
  • 简介:程序审理对象相当广泛,既包括无争议的非讼事件,也包括存在争议的真正诉讼事件。这些事件多以公益性强、继续性事实或法律关系、法官裁量性、需迅速处理、具有形成作用为主要特点。就审理界限而言,德、日最终虽然都接受了形式界限说,将其委诸于立法者的政策,但受各国整体法制环境影响具体表现并不相同。我国民事程序法应注重程序多重功能的发挥,如此既能避免诸多事件转化为纠纷后再以诉讼程序解决,又能解决大量不适应诉讼程序解决的争议。

  • 标签: 非讼程序 审理对象 一般非讼事件 真正诉讼事件 审理界限
  • 简介:程序是审理讼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具有监护、确认、许可、证明及预防纠纷的功能。然而,程序在我国的现状是,立法逻辑不严谨、案件范围过于狭窄、与诉讼程序的转换机制不健全以及利用率低,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单行的程序法符合程序设置的发展规律,并有利于构建科学的立法体例和扩充程序的容量及篇幅。建议单行法应扩大程序的适用范围,体系结构采用“总一分”形式,还要特别考虑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转换机制、程序的救济机制等问题。

  • 标签: 非讼案件 非讼程序 诉讼程序 单独立法
  • 简介:国务院第305号《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于200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涉及面广、调整城市房屋拆迁复杂利益关系的行政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又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我国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 标签: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出台 中国 合肥市 准则 利益关系
  • 简介:讼法理在小额诉讼程序中的适用,即在法院审理小额案件时交错适用职权进行主义、职权探知主义、职权裁量主义、书面审理主义、不公开主义等程序法理之活动。小额诉讼程序中非讼法理之适用体现了程序相称原理,有利于案件的快速、简易解决。我国在创设小额诉讼程序时可以在当事人选择适用不公开审理主义、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限制、适用职权裁量法理、应允许法官裁量采用自由的证明程序等方面适用讼法理。

  • 标签: 小额诉讼 非讼法理 程序相称
  • 简介:在我国,公司纠纷解决机制的单一与公司纠纷的多样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程序完全可以成为解决部分特殊类型的公司纠纷的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本文根据我国公司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公司立法本身的现状,结合相应案例就股东查阅权、股东会召集权、异议股东股份回购权以及公司解散及清算四类纠纷进行公司程序的类型化分析。

  • 标签: 非讼程序 公司非讼程序 类型化
  • 简介:死刑程序正当的要求应高于死刑案件,主要表现在对死刑的适用应有更严格的程序,对于面对死刑的人应赋予更多的诉讼权利.以及从审判程序、诉讼权利、证明标准等方面确立了死刑案件程序正当的最低标准.参照这一标准,并针对我国有关死刑程序的立法与司法现状,应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即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可分为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应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和执行程序,应区分死刑案件和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还要加强面对死刑的人强制辩护权的保护.

  • 标签: 正当化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死刑案件 死刑复核程序 诉讼权利 证明标准
  • 简介:简易程序设置的理论根源多是从效率的角度来阐述的,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张从程序的功能——正义再分配的角度入手,探讨程序设置的理论根源。通过分析,认为程序的类型理论是程序设置在制度层面上的理论支撑,进而提出简易程序设置的理论根源也在于程序类型理论,最终落脚于实现正义。

  • 标签: 程序类型化 正义 简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