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费希特的正义思想秉持自由的精神,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针总时弊的意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结合费希特知识学的演变过程,可以从法权、伦理和宗教三个维度来概述他的正义思想,并分析这三种正义思想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内涵。如果说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率先在人的内心发起了道德的启蒙,那么费希特则在外在的规范层面引领了法权的启蒙。费希特正义思想的重要启示在于,正义不能仅仅停留于内在的道德层面,而是必须客观化为公民社会的法权秩序。

  • 标签: 正义 法权 道德 伦理 宗教
  • 简介:费希特将形成经验知识的认识主体、意识条件把握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费希特较好地解决了形成经验知识的感性表象与思维规定的关系问题,但他却把思维规定,即概念、范畴看成是先验的,这是他的失误。

  • 标签: 费希特 哲学概念 知识学
  • 简介: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GottiebFichte,1762—1814)是继康德之后反映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的第二位代表人物。1762年5月19日他出生在德国奥伯劳济慈的一个叫拉梅诺的乡村。1774年人中学,1780年就读耶拿大学神学系,翌年转入莱比锡大学神学系学习神学和法学;1784年辍学后,经人介绍先后在莱比锡、苏黎士、但泽当家庭教师;

  • 标签: 费希特 大学 学者 代表人物 法国革命 家庭教师
  • 简介:费希特认为,在以保障法权、维护公共安全为最高目的的前提下,刑罚应当尽可能地促进国家、公民利益,刑罚首先应当基于强制法的要求坚持抗衡原则;当抗衡原则无法维护公共安全时,应当基于赎罪契约而坚持对罪犯实施矫正;只有当矫正依然无法维护公共安全时,才可以并且应当立即将罪犯驱逐出社会;在刑罚的全部阶段,都应当注重运用刑罚威慑其他公民不敢犯罪。费希特的刑罚目的理论强调刑罚的特殊预防,是以保障和促进自由为核心所构建起来的刑罚目的思想体系。

  • 标签: 费希特 法权 刑罚目的 自由
  • 简介:想象力是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还是在费希特的知识学中,想象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康德先验哲学的知识建构中,原本用来联结感性杂多和知性范畴的想象力却在B版的范畴之先验演绎中发生了退却。费希特作为康德哲学的后继者,在他的知识学建构中重新肯定了想象力的地位与作用,即在康德退却的地方开始了他的前进征程。

  • 标签: 想象力 康德 费希特
  • 简介: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存在于自我之中,既相互区别、相互限制,又相互联系、相互规定的两个方面,在理论理性的范围内,自我在对非我的不断规定中,荻得关于表象世界的种种知识,自我因此也局限在表象世界的因果关系链条中,永远得不到解脱和自由,在实践理性的范围内,自我遵循的是自由的原则,因而它能够超越非我的限制,追求无限的理想。

  • 标签: 费希特 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