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泄。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泄,故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

  • 标签: 选读 荀子 兼容 《诗》 君子 宽容
  • 简介: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以性恶论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思想。荀子的性恶论指出了人欲有趋恶的可能和人性需用礼、法改造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他运用"性恶论"这一理论平台,创造性地提出"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思想。荀子的人性法律思想对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真正的法治只有以人为本,"因性定制"和"顺性而治",才能做到"令顺民心"。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作用。

  • 标签: 荀子 性恶论 人性法律思想 隆礼重法
  • 简介:XunKuangwasanativeoftheStateofZhao(intoday'sAnzeCounty).HewasagreatmaterialistthinkerandConfucianscholarduringthelaterWarringPeriodonanintellectualparwithMencius.TodayXunKuang'swritingssurviveinaworkknownasTheXunziwhichcontains32chapters.Theseworks,writtenmostlybyXunKuanghimself,dealwithsuchfieldsasphilosophy,logic,politicsandmoralily.Hewasagainstthebeliefofthemandateofheavenandblindworshipofthesupernatural.Hemaintainedthatnaturalrulewasindependentofthewillofhumanbeingsandthatmancouldprevailoverheaven.

  • 标签: 荀况 《荀子》 战国 儒家 文学家 思想家
  • 简介:对七处《荀子》旧注提出质疑,试着从新的角度来补苴前人的说解:“柬理”即“简选于礼”;“言辩而不辞’’即“言语明晰而不乱”;“恭敬蹲绌”即“(行)恭敬趋法度及退让之事”;“胜于沙”即“止于沙”;“约者”即“俭约者”;“先祖当贤”即“先主称为贤才”;“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即“学者非必仕,而仕者必学”。

  • 标签: 荀子 释词 志疑
  • 简介:先秦人性论肇端于孔子'性近习远'说,因类相近的人性须切合相似之人欲去把握.而孟子首创'性善'论,旨在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理性之所在,要求统治者'从其大体'以行'仁政'.荀子正是把孟子所不屑的'小体'即人的感官欲望视为恶的人性,以论证'化性起伪'的绝对必要性.孟、荀相悖的人性论又都是归宿于儒家德政一途;荀子同孟子一样,要求居人君之位者对贪欲泛滥、民不聊生以及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承担主要的、甚而是决定性的政治责任.

  • 标签: 先秦儒家人性论 荀子
  • 简介:荀子继承了孔孟以来儒家得君行道的传统,力图通过入仕、辅佐君主,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不过,荀子也清醒地认识到得君行道的理想不是单凭儒者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君主的不信任、权臣的排挤等原因都会使儒者丧失机会。荀子认为儒者在得君行道之路行不通的情况下仍然有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儒者可以在民间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也可以传道授业,寄希望于后生。

  • 标签: 荀子 得君行道 儒者
  • 简介:当政治腐败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后,人们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有的人从各国的政治状况去比较,有的人从我国现实的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机制去探讨,可以说,在我国学术界,研究政治腐败已形成热潮。本文试图从荀子的人性论去看我国的政治腐败,以为同行提供一孔之见。

  • 标签: 荀子 人性论 政治腐败 中国
  • 简介:荀子哲学中的"他人"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分"的论述中。一方面,他通过"天人之分",将人从神秘化之"天"中分离出来,凸显了个体的独立存在与价值,在确保人类主体地位的同时,赋予"他人"以个体的独立性。"他人"对于"我"也是独立的,不能被同一化,因此,"我"与"他人"的关系自然成为荀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荀子通过人类社会的"明分使群",超越孔孟儒学中"我"对"他人"道德伦理示范的单向维度,提出了具有现代"他人"思想内涵的"我"与"他人"各尽其职、和合相宜的伦理思想。荀子的"他人"思想对于消融当下社会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 标签: 荀子 “他人” 天人之分 明分使群
  • 简介:在先秦诸予之中荀子与韩非虽然被划归为不同的流派,但他们之间却有着割不断的师承关系.故而二人存在很大的可比性。通过掘取他们各自的核心思想,即苟子的礼治与韩非的法治,可以对二人做一下总括性的比较。一方面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侧重点;另一方面他们共同重视“法”,展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 标签: 荀子 礼治 韩非 法治
  • 简介: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治国主要就是治人,治人的前提是要知人,因此人性论就当然地成为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和认识的解读,可以看出其论者各自不同的治国理论.孟子和荀子都是儒门中人,但二人在人性论上尖锐对立,孟子提出性善论,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而这种治国路径选择上的不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

  • 标签: 人性 孟子 荀子 性善论 性恶论 治国路径
  •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 标签: 荀子 孟子 人性 善端 资质 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