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包装工业的迅速壮大,包装材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包装材料层出不穷。然而,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考虑,人们对产品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包装外表新颖美观,还要求包装材料无污染,易分解。因此,生物性包装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生物性包装材料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生物性包装材料产生的必然性,明确了生物性包装材料的基本定义与分类,介绍了几种生物性包装材料的制作流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标签: 生物包装 材料 可降解 无污染
  • 简介:本文根据R22、R125的状态方程对空调替代工质R410A热物性进行了计算,并对比了R410A与R22的热力学性质和理论制冷循环的各项指标.

  • 标签: R410A R22 热物性 计算 空调 R125
  • 简介:提出一种运用Excel2000完成换热器设计中物性参数的自动输入的简便解决方法,使换热器的设计更加简单、快速、准确。

  • 标签: 换热器 线性内插 设计 物性参数
  • 简介:利用传统穷举搜索法计算地下岩土热物性参数值时,会由于测试时间不同得到的钻孔内热阻、容积比热容结果也不同,因此计算结果可靠性不高。本文提出改进的穷举搜索法,利用不同测试时间条件下的实测温度数据集合,将计算钻孔内热阻平均值作为最终的钻孔内热阻值,并将改进后的穷举搜索法通过模拟验证、工程验证,与遗传算法、复形调优法、蚁群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穷举搜索法可以得到可信度较高的地下岩土热物性参数值,其结果比其他优化方法结果可信度要高。

  • 标签: 热物性参数 地下岩土 改进的穷举搜索法 优化方法
  • 简介: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开发出了耐热温度超过300℃的植物性树脂。植物性树脂目前正逐渐应用于手机、个人电脑外壳,但存在耐热性能低的课题。以聚乳酸为主要成分的一般植物性树脂的耐热温度为60℃左右。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大多会通过混合石油系树脂和矿物提高耐热性。

  • 标签: 耐热温度 植物性 树脂 开发 日本 科学技术
  • 简介:以水杯设计为例,阐述水杯设计中不同材质的感觉物性效果,探讨材料感觉物性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提出产品设计既要挖掘材料固有的自然特性,也要积极探求材料与加工工艺的创新运用,使得产品在设计上体现现代审美情趣和宜人性,让人们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 标签: 感觉物性 产品设计 水杯
  • 简介:介绍采用BP,RBF和Elman神经网络计算制冷剂物性参数的方法。以R11,R134a和近共沸混合制冷剂R410A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三种制冷剂的BP,RBF和Elman网络饱和物性参数计算模型。根据该模型由已知温度求各制冷剂在饱和气和饱和液状态下的其他物性参数值,通过与REFPROP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BP,RBF和Elman神经网络物性计算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可以用于物性参数的计算,是一种新的物性计算方法。

  • 标签: 神经网络 物性参数 BP RBF ELMAN
  • 简介:以低钙粉煤灰为硅铝原料,NaOH和钠水玻璃为激发剂,粉煤灰和NaOH混合后加水玻璃并在50℃、60℃、70℃、80℃和90*(2的烘箱内养护6h、12h和18h制备地质聚合物。探讨了高温短期养护对地质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在80℃下养护18h的地质聚合物进行了XRD和TG分析,表明形成了具有耐高温性能的低钙粉煤灰地质聚合物。在较低温度下只有经较长时间养护才能获得较高抗压强度的地质聚合物;而在较高温度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抗压强度。

  • 标签: 地质聚合物 高温养护 短期养护 低钙粉煤灰
  • 简介:美国山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NationalLaboratory)的研究者于近日在AngewandteChemieInt.Ed.期刊中发表了他们如何利用纳米科技,成功的观测药物结合到目标细胞上的新方法。

  • 标签: 细胞连接 纳米科技 药物 技术 CHEMIE 国家实验室
  • 简介:据了解,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的是一种被称为ATOMS(磁性自旋的可寻址发射器)的硅晶片,它可以通过跟磁共振成像相同的原理来确定它当前处于人体内的位置,任何时候都可以确定。

  • 标签: 研究人员 微型芯片 开发 药物 智能 追踪
  • 简介: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赵宇亮和陈春英课题组通过与IBMWatson研究院研究员周如鸿进行合作,发现了一种低毒高效的肿瘤抑制纳米药物。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标签: 纳米药物 抑制肿瘤 低毒 重点实验室 生物效应 肿瘤抑制
  • 简介:能够在人体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已在上海研制成功。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分毫,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这种运输药物的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力,而且针对患处,不会对其他的组织造成影响。

  • 标签: 药物分子 研制成功 运输车 纳米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治疗作用
  • 简介:复合药物微粒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因具有较好的超细小的粒径、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体内分布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复合药物微粒可包载蛋白质、多肽、基因等大分子药物,还可实现缓释、控释、靶向给药等,使药物在病灶处释药,具有减少给药剂量、延长作用时间及降低机体损伤等优点。文章简要介绍利用超临界流体膨胀技术、流化床技术、超临界流体辅助渗透技术、超临界流体反溶剂技术制备药物缓释复合微粒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标签: 超临界流体 复合药物微粒 药物微胶囊 脂质体
  • 简介:7月4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杂志》(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题为“磷脂-阿霉素自组装纳米胶束促进对肿瘤的渗透性”的研究论文。这一最新发现表明: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与抗肿瘤化疗药物-阿霉素可自组装形成纳米尺度的新型输送载体,

  • 标签: 纳米载体 化疗药物 抗肿瘤 科学家 学术期刊 研究论文
  • 简介:本文设计和考察了含有胺基苯并咪唑/苯并噻唑化合物和不同烷基长度脂肪酸的双元有机凝胶在多种有机溶剂中的凝胶行为.在20种溶剂中的凝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是新型双元有机胶凝剂.实验结果表明,取代烷基链的长度以及苯并咪唑/苯并噻唑部分在调控多种有机溶剂中的胶凝剂性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形貌研究揭示这些凝胶分子随着溶剂的改变自组装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如褶皱、片状、带状、点状等.光谱研究表明依赖于苯并咪唑/苯并噻唑部分以及分子骨架中的烷基取代链,凝胶中存在不同的氮键和疏水作用力.此外,由于烷基取代链的长度不同,这些有机凝胶可以自组装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的纳米结构.目前研究工作对于设计新型双元有机胶凝剂和软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双元有机凝胶 自组装 纳米结构 药物释放 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