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分析了KR、LD、LF、RH、CC等工序对管线钢碳、硫成分的影响,根据各工序的工艺特点,考虑炉机匹配问题,采取提高铁水温度、加强原料管理、优化精炼工艺、开浇炉与连浇炉碳、硫成分区分控制等措施,使管线钢的碳、硫成分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管线钢 温度 原料管理
  • 简介:采用纯Cu粉、Cu-2Zn粉、Cu-2Fe粉、Cu-2Zn-2Fe粉等4种不同成分的渗铜剂,以Fe-Cu-C烧结钢为基体,在1120~1150℃、保温30min工艺下渗铜,研究不同成分渗铜剂的熔渗性能及其对渗铜烧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其它3种渗铜剂相比,Cu-2Zn-2Fe渗铜剂渗铜性能最好,烧结钢渗铜后表面质量均匀一致、无溶蚀现象;上下表面硬度基本一致,较未渗铜烧结钢提高了约60%;4种渗铜剂渗铜的烧结钢冲击韧性为13.7~14.0J/cm^2,较未渗铜的提高2倍以上;在渗铜剂中,Fe元素可以降低渗铜剂熔体活性、增加黏度;Zn元素可以降低渗铜剂熔体黏度、增加其活性。

  • 标签: 渗铜剂 烧结钢 熔渗性能 力学性能 溶蚀
  • 简介:本文通过对影响烧结矿化学成分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生产实践验证表明,配料室的下料稳定性对烧结矿化学成分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在目前实施厚料层烧结工艺的情况下,烧结料粒度组成的合理性是烧结矿化学成分在沿台车纵向分布上的均一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烧结矿化学成分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高炉降低燃料比,对高炉的增产降耗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烧结矿 稳定性 化学成分 粒度 影响
  • 简介:详细研究了制约宣钢直供铁混料质量的因素并制定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原料冻块清除技术、快速清除黏料的铁矿粉料仓技术改变用料特性,做好配料前的原料保障工作,提高配料过程中的准确性,稳定直供铁混料成分。宣钢铁混料工艺模式由平铺直取改变为直供铁混料模式后,产量水平和各项技术指标均有提升。

  • 标签: 铁混料 冻块清除 清除黏料
  • 简介:讨论了采用传统氢还原工艺制造超细钨粉过程中氧化钨原料相组成对超细钨粉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钨的相组成对超细钨粉的均匀性有着重要影响,单一相组成的氧化钨能制得超细而均匀的钨粉,多种相组成的氧化钨,由于在还原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还原路径和还原速率,制得的钨粉虽细但不均匀。

  • 标签: 氧化钨 相组成 超细钨粉 均匀性
  • 简介:分析了微细的固态粒子在力场中(电场、磁场和重力场)的受力行为,从理论上阐述了电场,磁场与电晕场的结合对有粒度差异的氧化物微粉有明显的分级作用:不均匀电场对有介电特性差异的微粒混合物有分选作用;平板梯度电场对有电性差异的微粉混合物有分选作用。用计算机模拟了微粉在力场中的受力行为,结果显示,能利用外加力场的技术,对细粒矿物和工业氧化物产品进行分选或分级。

  • 标签: 超细粉末 分级 分选
  • 简介:采用压片法制样,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转炉渣中主要化学成分,经转炉渣国家标准样品验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均符合要求。

  • 标签: X射线荧光光谱法 转炉渣 化学成分
  • 简介:利用赤泥、钢渣和滑石为原料,在没有特殊添加剂的情况下,经过模压成形与烧结制备赤泥/钢渣陶瓷材料。通过高倍电镜、差热分析与x射线衍射对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并测试吸水率与抗弯强度,研究原料的成分与粒径对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泥/钢渣陶瓷材料的主晶相为透辉石和钙长石。原料粉末粒度越小,陶瓷的性能越好;赤泥用量为70%时材料的性能最佳。综合考虑陶瓷砖块的性能与能源消耗,采用烧结温度为1170℃,选用粒径小于74gm的原料粉末,在赤泥、转炉钢渣和滑石的用量分别为60%~70%、20%~30%~H10%条件下制备赤泥/钢渣陶瓷材料,材料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都达到建筑陶瓷的国家标准(GB/T4100.2006)技术要求的0.73%和0.03%,抗弯强度超过88MPa。

  • 标签: 结构与性能 粒径 陶瓷材料 Fe2O3含量
  • 简介:铀矿石(或沥青铀矿)及其地层围岩,相关岩体(脉岩)相对应的微量元素对比值的相关分析,可追踪研究铀元素的物质来源。湘南“南北带”铀矿化规模与其矿化成因类型、成矿期次、物质来源之多少密切相关,成因类型、成矿阶段、物质来源越多,越有利于形成大型铀矿床。

  • 标签: 铀矿化规模 成因类型 成矿期次 物质来源 南北带 湘南
  • 简介: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即前一阶段的政策选择往往会决定和影响着后一阶段的政策方案。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论依据,探求韩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

  • 标签: 历史制度主义 韩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