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探讨了绿色自密实混凝土的内涵,并提出了采用CO2排放指数、价格指数、耐久性指数、原生资源消耗指数及由此4个子参数加权得到的绿色度综合指数的绿色自密实混凝土的简单评价方法;进一步通过16组不同组成和配比的自密实混凝土试验,分析了上述绿色自密实混凝土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给出了绿色自密实混凝土的可行制备技术途径建议。

  • 标签: 绿色自密实混凝土 绿色度综合指数 CO2排放 原生资源消耗
  • 简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合肥有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将推动合肥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合肥将继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继续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比如,以京东方等企业为龙头,推进高世代生产线建设,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推进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各类软件产业。

  • 标签: 产业集群 合肥 新能源汽车 新兴产业 应用 光伏
  • 简介:加工图能优化材料的加工工艺,在由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构成的二维平面上,将功率耗散图和失稳图以等高线的形式叠加在一起便构成了加工图。回顾了金属材料热加工图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加工图的原理及几种耗散和失稳判断准则,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 标签: 加工图 动态材料模型 塑性失稳 幂律定律 功率耗散系数
  • 简介:石墨烯研究小组获得了2010诺奖,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和预测。作为二维材料,石墨烯是一个基于石墨构筑单元结构。文章的量子理论计算显示,悬浮石墨烯的稳定尺寸受到量子隧道效应限制,制备超过100微米以上稳定光滑的单层悬浮石墨烯可能性极小。在衬底上石墨烯可以获得高达30英寸以上的尺寸,但是它会容易发生卷曲和破损以获得再次稳定。多层石墨烯尺寸达到数百微米后,基于同样的原因很难分层获得完美光滑的石墨烯。

  • 标签: 石墨烯 边界化学键 稳定性 尺寸 量子隧道效应
  • 简介:氧化铝陶瓷与石墨作为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航空、石油化工、原子能等领域,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其制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已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但对其性能基础理论的对比研究还不够。对氧化铝陶瓷和石墨材料的耐磨性、疲劳、抗氧化性、形变、导电等性能进行了比较,指出在某些领域可用氧化铝陶瓷取代石墨材料。氧化铝陶瓷的高强度、耐磨、不易变形等性能能更好地满足工业加工,对节能环保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氧化铝陶瓷 石墨 耐磨性 抗氧化性 导电
  • 简介:本文设计和考察了含有胺基苯并咪唑/苯并噻唑化合物和不同烷基长度脂肪酸的双元有机凝胶在多种有机溶剂中的凝胶行为.在20种溶剂中的凝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是新型双元有机胶凝剂.实验结果表明,取代烷基链的长度以及苯并咪唑/苯并噻唑部分在调控多种有机溶剂中的胶凝剂性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形貌研究揭示这些凝胶分子随着溶剂的改变自组装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如褶皱、片状、带状、点状等.光谱研究表明依赖于苯并咪唑/苯并噻唑部分以及分子骨架中的烷基取代链,凝胶中存在不同的氮键和疏水作用力.此外,由于烷基取代链的长度不同,这些有机凝胶可以自组装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的纳米结构.目前研究工作对于设计新型双元有机胶凝剂和软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双元有机凝胶 自组装 纳米结构 药物释放 脂肪酸
  • 简介:根据固体和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分别计算了静压法和爆炸法合成金刚石过程中石墨和金刚石的价电子结构,获得了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和金刚石12组不同组合晶面间的价电子密度,结果表明,采用静压法合成金刚石.石墨/金刚石晶面的电子密度差均大于10%,说明其晶面的价电子结构差异太大,不能诱发石墨向金刚石的直接转变。而采用爆炸法合成金刚石,石墨结构理论键距和实验键距差是0.1073nm,明显大于稳定的价电子结构键距差的最大值(0.005nm),因此,爆炸法条件下,石墨的价电子结构不稳定,主要因为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先分解出亚稳相后再转变成金刚石结构。

  • 标签: 石墨 晶格常数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 简介:介绍了非相干光时延四波混频(TDHVM-1L)理论的发展,分析了多能级理论与二能级理论的差异。在7.5K和300K时,利用TDFWM-1L实验观测到了Er2O3和CeO2掺杂TeO2-Nb2O5-ZnO玻璃的的光子回波信号,利用TDFWM-1L多能级理论在非均匀加宽情形下的公式拟合了带有相干拍频调制结构的实验结果,并用多能级理论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为TDFWM-1L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相干拍频调制 光子回波 非相干光 超快弛豫 四波混频
  • 简介: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鸿钧研究组时东霞、季威等人在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在对功能纳米分子体系进行的系统研究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验上进一步研究了烷烃侧链对芳香烃衍生物在贵金属表面的生长与结构特性。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无功能特性的烷烃侧链可对整个分子纳米体系的结构与性质进行调控,这拓展了人们对有机功能分子纳米体系的控制能力,发展了有机功能分子在固体表面生长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结果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96,226101(2006))上。

  • 标签: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纳米量子结构 理论研究 可控性 实验 芳香烃衍生物
  • 简介:使用第一原理计算六方氮化硼和立方氮化硼在合成温度和压力(1200-2100K,4.0-8.0GPa)下的晶格常数.计算所得的六方氮化硼和立方氮化硼的晶格常数a与已有的实验值相吻合,相对误差分别为2.50%和1.53%.同时,六方氮化硼晶格常数c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53%,其误差也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六方氮化硼和立方氮化硼晶格常数缓慢升高;而随着压力升高,晶格常数线性降低.

  • 标签: 六方氮化硼 立方氮化硼 晶格常数 高温高压 VASP 第一性原理
  • 简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有色金属产品的消费量也持续增加。由于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品资源短缺,导致国内供应不足,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而且依赖度逐渐提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标签: 有色金属工业 原料 进口贸易 氧化铝 进口量
  • 简介:面对中国大陆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产销双双大帽增长的大好市场情景,中国大陆的粉末冶金汽车零件产量却在下滑,而微利或无利可图的制冷压缩机零件和摩托车从动齿轮的产量却在以两位数增长,这一现象应引起业界的深思与研究!

  • 标签: 粉末冶金零件 中国大陆 产业 制冷压缩机 汽车工业 汽车零件
  • 简介:有一句老话,叫“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为何如此?三座庙的三个和尚用不同的办法解决了吃水问题

  • 标签: 水问题 机制创新 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
  • 简介:在国际国内碳纤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国内潜在的碳纤维应用市场牵引仍然是带动国产碳纤维产业蓬勃发展的源动力。在国内潜在应用市场前景牵引下,国内碳纤维企业如何通过研发与产业技术的提升来提高和稳定碳纤维质量,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加快推动国产碳纤维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达到能够替代应用的质量与成本要求,已成为国产碳纤维产业化制备的核心问题。但是,在T300级水平上,我国能够持续、

  • 标签: 质量稳定性 产业技术 碳纤维 提升问题 市场竞争 生产成本
  • 简介:人造玉,即以常见的一些工业固体废弃物和低值矿物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新型材料,其外观与内在性能都与天然玉石非常接近。人造玉主要用于工艺品和高档建材领域,从而能够实现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和低值矿物的高附加值利用。该技术在矿业、冶金、建材、电力、煤炭、钢铁等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至今已经获得了5项发明专利,并获得河北省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2等奖等奖励。

  • 标签: 人造 工业固体废弃物 产业化 自主知识产权 科学技术 煤炭工业
  • 简介:膜分离技术是以新材料为基础的高效分离技术,因其过程具有简单、稳定、易于控制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海水淡化、纯水制备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21世纪最先进、最有发展前景的水处理技术。因此,膜分离技术也将成为有效解决我国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和饮水安全等环境与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膜分离技术 污水处理 环境问题 应用 中国 高效分离技术
  • 简介:双相不锈钢1Cr18Ni11Si4AlTi由前苏联研制,目前在我国某些特殊行业中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标准GJB2294—95和GB/T1220—92组织生产,发现按标准中现行成分设计、热处理制度生产的产品与标准要求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σ0.2)需达到的规定值存在较大差异,很难达到所需要的屈服强度。通过完善相关成分和工艺参数,获得了满意的金相组织和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通过试验探讨了生产实际与标准中的部分规定存在的差距。

  • 标签: 双相不锈钢 1Cr18Ni11Si4AlTi 成分 热处理 性能
  • 简介:易美济(EMG)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和其合作伙伴美国USAStrategies公司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未来几年内如果没有政府行为的干预,各个国家塑料回收的情况将不会比目前有所改善。中国、美国和欧洲对于塑料的需求都在日益增长,但每个国家在处理塑料回收问题时的做法却是大相径庭。

  • 标签: 塑料回收 美国 中国 欧洲 同态 合作伙伴
  • 简介:程晓农,男,1958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镇江农机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6月毕业于江苏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12月毕业于江苏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7年6月至1998年4月任江苏理工大学讲师、副教授。1998年4月任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江苏理工大学材料工艺研究所室主任、所长、材料工程系副主任、材料学院副院长、冶金学院副院长。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