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EMS伊文达-费希尔(Inventa—Fisher)公司开发出1种新型聚酯反应技术,可降低生产聚酯原材料消耗,并可提高产率。这种称为ESPRE的塔式反应可使转化费用降低26%,提高销售收益22%,并使聚酯质量得到改进。该反应可灵活地用于生产PET、PTT、PEN和PBT及其共聚酯。

  • 标签: 聚酯 反应器技术 产率 产品质量 生产装置
  • 简介:清华大学与山东海泽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率先实现了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可控制备纳米碳酸钙工业应用。应用该项新技术所制备的纳米碳酸钙粒径分布窄,能耗低,二氧化碳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该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标签: 可控制备 反应器 微结构 膜分散 纳米颗粒 纳米碳酸钙
  • 简介:加氢反应是炼油工业中的核心设备。Cr-Mo钢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反应的制造。实践证明,加氢反应在375-575℃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回火脆化。介绍了加氢反应材料的发展和回火脆性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综述了加氢反应用钢及其焊缝的回火脆性的研究。

  • 标签: 加氢反应器用钢 CR-MO钢 焊缝 回火脆性
  • 简介:日本核研究开发机构成功生产出用于高效发电及热化学制氢等的超高温反应(VHTR)中包覆燃料颗粒用的ZrC包覆材料。之前一直使用的是SiC包覆材料。若使用熔点高达3420℃的ZrC,则比使用SiC的输出功率高,并可减小堆芯,还可使制造成本下降20%-30%。

  • 标签: 研究开发机构 包覆材料 ZRC 反应器 超高温 生产
  • 简介:基于全内反射椭偏光学成像系统,提出了一种实时光学蛋白质芯片生物传感,用于同时检测多种蛋白质分子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叙述了该传感的有关原理、技术及其应用实例。

  • 标签: 生物传感器 椭偏光学成像 全内反射
  • 简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唐芳琼研究员带领的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组在纳米增强的酶生物传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电化学与传感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杂志《生物传感生物电子学》上(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2009,25,889—895),引起审稿人的兴趣,

  • 标签: 酶生物传感器 纳米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生物电子学 可控制备 影响因子
  • 简介:通过自组装方法将羧基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和氨基DNA通过酰胺键组装在Pt电极表面,制备MWNTs—DNA生物传感。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傅立叶红外谱对此生物传感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检测;并以铁氰化钾为指示剂,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此生物传感的电化学行为,说明所制备的MWNTs—DNA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准可逆性。通过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光谱法对对苯二酚的检测,推断出在DNA杂交过程中,对苯二酚与其以Ⅱ-Ⅱ化学键和静电结合为主。

  • 标签: 碳纳米管 DNA 生物传感器 对苯二酚 循环伏安法
  • 简介: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不久前获得100万美元基金用于核反应堆研究项目,包括第四代核反应堆、先进燃料运转方式及核氢问题。在一个3年计划中,麦迪逊分校将研究氧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等核燃料间质及核燃料容器对辐照损伤的抵御能力。

  • 标签: 核反应堆 间质 核燃料容器 材料 运转方式 抵御能力
  • 简介:华东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自主搭建的多通道光谱仪器观测到单个纳米粒子的光学信号,并通过将单粒子光谱技术与多种调控手段相结合,成功在线监测到单个金、银、铜纳米粒子的生长过程,同时将其应用于生物分子的实时追踪。相关成果已被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以“热门文章”接收,将在2012年首期杂志以内封面形式发表。

  • 标签: 铜纳米粒子 生物分子 光谱仪器 追踪 华东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
  • 简介:固液反应球磨是在机械力化学和机械合金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材料制备技术,其在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在综述了固液反应球磨技术的特点和机理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固液反应球磨技术的过程模型及其在金属间化合物制备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固液反应球磨 数学模型 金属间化合物
  • 简介:相变存储作为一种新型的基于硫系化合物薄膜的随机存储,被认为最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主流的非易失性存储。本文将对相变存储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现状及产业化趋势作以介绍。

  • 标签: 相变存储器 发展
  • 简介:纳米科技和生物技术是二十一世纪的前沿科学技术,文章介绍了两者交叉所形成的新内容:纳米医学、纳米生物材料和纳米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 标签: 纳米生物技术 纳米生物材料 纳米医学
  • 简介:在对彗星坦培尔1号173天空间追踪之后,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飞行释放出一个称作撞击的探测,并于2005年7月4日与彗核碰撞。铜在这个撞击中占有一半的重量。选择铜完成这一使命基于若干因素,其中包括铜的总强度足以穿过彗星外层表面。为使这个探测更加坚固,向铜中掺入了3%的铍。

  • 标签: 撞击器 核碰撞 彗星 美国宇航局 探测器
  • 简介:来自加州爱德华兹美国航空航天局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制造方法使“混合翼”飞行设计可以实现。这个制造过程从碳基复合材料杆开始。杆用碳纤维织物覆盖并缝合到位。织物用泡沫缝合产生横向结构,然后在织物内灌注环氧树脂形成一个坚固的复合结构。目前正在开发一个30英尺宽,二级增压结构用来验证这种制造方法,预计这将在2015年完成。

  • 标签: 飞行器设计 混合 碳纤维织物 美国航空航天局 碳基复合材料 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