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运用VB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地区通信设备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系统大致分为设备管理与设备状态监测等模块,具有监测报告输出等功能,能实现通信设备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查询与分析。

  • 标签: 通信设备 分析 远程监测系统 GIS
  • 简介:我县从成立蚕桑局以来,连年大育苗、大栽桑,走“三结合”的栽桑新路子。发种连年上升,蚕茧连续10年增产。1979年全县发种47,116张,产茧1,282,949.5公斤,比1978年净增390,109.5公斤,增产43.7%,单产27.2公斤,比1978年提高6.1公斤。到1989年全县发种

  • 标签: 栽桑 丝绸公司 桑叶质量 小蚕饲养 上簇 技术培训
  • 简介: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有在原种补正检查中偶有检出大量“微孢子虫”的现象发生。是微粒子孢子与否,用种单位与生产单位常常发生较大的分歧。为了对此有一个公正的说法,笔者通过三年的调查发现,在现行的检疫体系下,原种补正检查中检查出大量微孢子虫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在2龄迟眠蚕中检出微孢子虫,也不一定全是胚种传染。

  • 标签: 原种 补正检查 微孢子虫 跟踪调查
  • 简介:常言道:育好细蚕七成收,饲育细蚕是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我县细蚕共育在不断巩固的基础上逐步稳定发展,生产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细蚕共育是蚕桑生产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蚕桑生产。推行细蚕共育,提高了蚕桑生产水平我县是全省最早推行细蚕共育的县。1972年,我们在那务镇增村试办起了第一个细蚕共育室,以后在全县逐步推开,近二十年来,我县细蚕共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推广、改革、发展三个阶段。

  • 标签: 蚕桑生产 蚕茧产量 种桑 茧站 蚕区 蚕茧质量
  • 简介:本文通过对D301A自动缫丝机缫用劣质茧的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发现了D301A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煮茧、缫丝工艺的技术关键措施和管理要点,对自动缫适应茧质的能力作了进一步深入探讨.

  • 标签: 适应性分析 自动缫 给茧机 分离效率 索理绪机 无绪茧
  • 简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数学教学方式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作为比较枯燥的基础文化课程,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创新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文章分析当前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移动学习方式对高职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为提高移动终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效率的提升提出建议。

  • 标签: 移动学习 高职数学 教学方式 应用于实践
  • 简介:文章以信息图形的概述以及功能优势的介绍为展开,说明信息图形在移动媒体界面设计中的意义,最后对信息图形的设计原则、表现方式以及信息图形化的高效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信息图形 移动媒体 界面设计
  • 简介:嘉陵20号是西南大学新近选育的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本试验是以湖桑32号为试验对照品种,在会东县大崇乡,按照桑树品种区域试验要求,间行嫁接湖桑32号与嘉陵20号,调查两者的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如条长、条粗、每米条产叶数、每米条长产叶量、每公斤叶片数。结果表明嘉陵20号与对照品种湖桑32号相比,在条长、条粗、每米条长产叶数、每米条长产叶量、每公斤叶片数等经济性状上均明显优于对照,每株仅春季就比对照多产桑叶100g,增产幅度为39.53%,试验表明超高产人工三倍体嘉陵20号适合会东县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可以在该县推广。

  • 标签: 桑品种 三倍体 适应性
  • 简介:《蚕学通讯》季刊自1982年以著名蚕遗传学家蒋同庆教授为首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以促进蚕业科技工作者及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为我国蚕业科技现代化服务为宗旨和根本任务,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的领导下,在有关单位和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以上两届编委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刊登蚕业科技论文,积极报道国内外蚕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研究动态等,公开发行,为我国蚕业科技.生产、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标签: 科学管理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蚕业科技 主动适应 刊物质量
  • 简介:阆中市宝马镇自1983年开始把小蚕共育当作养好小蚕,提高张种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蚕效益,促进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使该镇小蚕共育连续十三年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共育化,而且在质量和信誉上也兴盛不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一、小蚕共育的成效宝马镇十三年来,一直坚持小蚕共育,并不断从中摸索搞好共育的经营管理办法,使之逐步完善,从而提高了共育质量和信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标签: 共育户 强化管理 共育技术 阆中市 注重质量 共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