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青海省海晏地区近40a的降水量分析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极为不均,呈现出冬春季降水少,夏秋季降水多的特点,其中每年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9%,通过利用Mann-Kendall检验,该地区降水量在1994~1995年前后发生一次突变,突变后降水量有了显著上升。且年降水变化趋势与夏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

  • 标签: 海晏地区 降水 变化分析
  • 简介:选用铁卜加牧业气象试验站天然牧草历史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探索天然牧草发育期、生长高度、覆盖度和产量等生长发育指标与前期不同时段降水量的相关显著性,模拟降水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的长期效应。研究表明:无论是天然牧草的返青、开花、黄枯等发育期,还是5~7月牧草生长高度及月增加值和6~8月植被覆盖度,均与前期相关时段的降水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而对6~7月干草产量及其月增加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充分说明降水对青海环湖天然牧草生长具有长期效应。

  • 标签: 天然牧草 降水量 相关性 长期效应 环湖地区
  • 简介:为了研究格尔木市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特征,利用格尔木市1961~2015年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定义了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阈值,然后统计出逐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频数、强度和1日最大降水量,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检验、R/S方法分析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结果表明,极端降水频数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和1日最大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各指标波动幅度较大;各指标均无突变发生;格尔木市汛期极端降水频数(极端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7月,而5月、8~9月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较小;极端降水频数时间序列具有反持续性,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和1日最大降水量具有持续性。

  • 标签: 极端降水 气候倾向率 突变 格尔木市
  • 简介:利用海晏县气象站1980-2006年降水、气温、大风日数以及青海省海晏县1980-2006年天然草地平均产草量,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和灰色关联法,进行了关联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自8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变干,气候因子对牧草产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夏季降水和春季气温关联度最高。

  • 标签: 气候变化 牧草产量 分析
  • 简介:利用天峻县1961~2015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Mann—Kendel等方法,分析了天峻地区汛期降水量、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天峻地区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呈减小趋势,而降水强度表现为增强趋势;汛期总降水日数、总降水量和平均降水强度均呈波动增加趋势,总降水量和平均降水强度增加趋势明显,总降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小雨、中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小雨降水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中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小雨和中雨降水强度均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天峻地区未来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变化情况与过去55a的变化趋势相同,短时期内不会发生逆转。

  • 标签: 等级降水 气候倾向率 突变 天峻地区
  • 简介:于2014年在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典型草原上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年代的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和植被特征变化数据,分析各年代气温、降水量和植被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植被特征变化对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温逐渐上升,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的年均气温分别为4.52℃、4.75℃、5.94℃和6.14℃,54年间上升1.62℃,平均每年上升0.03℃。随着气温的增加植被特征逐渐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产草量和植物种类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降水量逐年下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的年均降水量分别为177.08mm、176.93mm、169.27mm和167.8mm,其下降率分别为0.85%、4.4%和5.2%。54年间下降9.28mm,平均每年下降0.17mm。随着降水量的下降植被特征也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产草量和植物种类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P〉0.05)。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植被特征 影响
  • 简介:利用查干哈达苏木1960-2016年气温、降水量以及天然草地产草量的资料来分析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对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查干哈达苏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气温增高了1.5℃,每10年递增0.25℃左右。1964-2016年降水量下降了159.6mm,每10年下降30.7mm。气温、降水量与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关系为:随着气温的增加,产草量逐渐减少,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不显著(P〉0.05)。气温的R~2=0.9357较降水量的R~2=0.4334更接近于1,即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更为密切。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草地 产草量
  • 简介:为了更好保护和利用冬虫夏草(Cordycrpssinensis)资源,对互助县冬虫夏草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互助县共有10个乡镇分布有冬虫夏草,分布面积12186hm2,蕴藏量约293kg.其中加定镇和巴扎乡为主产区,另外8个乡镇为零星分布区.

  • 标签: 互助县冬虫夏草 调查报告
  • 简介:通过草地资源调查和文献资料统计,都兰县天然草地野生种子植物共有365种(含亚种、变种及变型),占青海省种子植物总数(刘尚武)2669种的13.68%,隶属于40科,148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5种;被子植物37科、145属、360种,种数占全省种子植物种数的13.49%,裸子植物种数仅占0.19%.都兰县种子植物的组成以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十字花科植物为主.

  • 标签: 都兰县 植物资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西宁市三县灾情普查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分析了西宁市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气象干旱指标对农业气象干旱的适用性,同时采用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等方法,用近年来自动站土壤墒情资料,建立了简单易行的农业气象干旱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市生长李各月降水主要为正常年型,其次为轻旱和稍丰年型;季节正常为主要降水年型,其次为轻旱、稍丰,其余降水年型出现频率小。干旱发生频率从大到小均为春、秋和夏;年降水量基本不出现重旱或超丰以上的降水年型,正常年型占58%~66%,气象干旱发生频率为14%-22%。轻旱出现频率为15%左右,而中旱和重旱出现频率不足5%。用降水、气温与土壤水分间的关系建立墒情模型,参数获取简单,实用性强,开展农业气象干旱发生、发展趋势预测,对农业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降水距平百分率 农业气象干旱 吻合度 预测
  • 简介:本文在2016年冬虫夏草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黄南州冬虫夏草采集管理办法,依据省上相关规定以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 标签: 冬虫夏草 调查现状 对策
  • 简介:本文以黄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从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对来源于蒙古、俄罗斯和中国的31份材料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黄花苜蓿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丰富,20个性状是构成农艺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81.692%,营养性状多于生殖性状,聚类分析分为三类,蒙古、俄罗斯材料间表现出相似生境的聚类趋势,中国有交叉现象.9个营养成分指标是引起营养成分差异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71.477%,聚类分析分为四类,蒙古材料间表现出相似生境的聚类趋势,俄罗斯、中国交叉现象明显,与农艺性状聚类结果不完全-致.从鲜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均值水平看,表现为俄罗斯〉蒙古〉中国.

  • 标签: 黄花苜蓿 农艺性状 营养成分 评价
  • 简介:青海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防风固沙、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天然草地是高寒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青海大农业经济的支柱,是青海藏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赖以当存的基础。据草地资源调查,青海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总价值为4068.03×10^8元(人民币)/年,其中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3948.90×10^8元(人民币)/年,是全省草地经济服务价值的17.60倍。

  • 标签: 青海草地 资源 生态功能 概述
  • 简介:甘德县草地资源及利用张来明(甘德县草原站814100)本县位于果洛州东南部,地处东经99°26'30″─100°53',北纬33°34'~34°24'东邻甘肃,南靠黄河,西北与玛沁县交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气候寒冷,牧草生长期短。土地面积70....

  • 标签: 草地资源 甘德县 草地畜牧业 冬春草场 草甸草场 青海草业
  • 简介:乐都县草地资源及开发利用高海莲(乐都县草原站810700)1概述乐都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类型繁多优良牧草占主要地位,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全县草地面积为18.4万hm2,占该县总面积的60%,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2.56万hm2,占草地面积...

  • 标签: 草地资源 乐都县 草地类型 开发利 优势种 天然草地
  • 简介:为掌握东乌珠穆沁旗野生资源植物种类、数量及用途,确定该旗植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于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间,根据不同植物生长期、植被类型,采用不同路线,历时30天,对东乌珠穆沁旗野生植物进行了综合考察,并进行分析、研究、论证。结果表明,东乌旗野生维管植物有94科383属1027种,按照主要用途将东乌珠穆沁旗野生资源植物分为7类,即饲用植物共有28科132属455种,药用植物83科229属392种,食用植物20科29属38种,工业用植物17科27属49种,水土保持植物18科28属84种,观赏植物25科55属107种,濒危植物9科12属13种,并分析其开发利用途径,提出了4点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 标签: 东乌旗 野生资源植物 分类 利用 保护
  • 简介:我的导师章祖同教授1952年从东北农学院农业生物俄文研究生班毕业后,留东北农学院翻译室,从事介绍原苏联农科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任务书的翻译工作,先后翻译原苏联草原科学著作7本,其中包括著名草原学家德米特里耶夫的经典著作《草地经营——附草地学基础》,全面介绍了原苏联草原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为我国创建草原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体系、成立第一个草原专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草地经营 资源学 科学研究 经典著作 草原学 原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