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运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影像数据、能源消耗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依据土地利用碳源/碳jr-理论,结合区域实际特点,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和能源消耗法对准格尔旗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进行时序变化特征分析。并引入碳排放风险指数指标,采用普通克里格方法,结合运用GIs对准格尔旗碳排放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3年间共增长了872.62万吨,其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2)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和草地是主要的碳汇,二者的碳排放(吸收)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对碳排放总量的贡献最大,并且与研究区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3)从空间上看:碳排放风险指数在不断增大,碳排放风险为负的区域在慢慢减少,碳排放风险为正的区域越来越大,碳排放风险指数值处于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沙圪堵镇和大路镇,大多都为城镇用地,碳排放风险指数值处于较小区间的区域,主要为远离城镇的地方及周边的一些林地和水域。

  • 标签: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格局 准格尔旗
  • 简介:利用曲麻莱气象站1982~2013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曲麻莱地区牧草观测资料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料等,分析了曲麻莱地区气候和植被多年变化特征,并对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2~2013年曲麻莱地区年平均气温急剧上升,平均每10a上升0.69℃,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a增多24.01mm;(2)1982年以来曲麻莱地区牧草生长状况趋好,草层高度、牧草覆盖度和生物量平均每10a分别增加3.44cm、23.34%、467.23kg/hm^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值平均每10a增加18.85。(3)净初级生产力NPP值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较好,但与气温和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差;(4)当年降水量分别增加10%、30%和50%时,净初级生产力NPP值分别增加8.96%、26.87%和44.79%。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反映在高度、产量和综合指标NPP等要素上,近35a年来,曲麻莱地区的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增加,日照时数基本不变,气候条件有利于NPP值的增加,草地生态状况趋于良性方向发展。

  • 标签: 曲麻莱 三江源 植被 NPP 变化 气候效应
  • 简介:冰草对放牧胁迫的适应是多方面的,表型性状上不仅表现为营养枝数量增加,生殖枝数量、生殖枝高度、营养枝高度、结实率、株丛径、穗宽、穗长、穗节数、穗小花数降低,其中营养枝和生殖枝高度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种小型化变异虽然有保守性,但没有遗传性,解除放牧胁迫后经过一段时间,形态上就能恢复正常的水平。

  • 标签: 冰草 放牧胁迫 表型性状
  • 简介:饲草是人类发展畜牧业的基础,饲草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饲草的利用。建议,应当借助生物技术等不断提高饲草的利用效率。

  • 标签: 饲草产品 生物技术 利用率
  • 简介:星星草在"三化"草地的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上有广泛的适应性,品种的再生力强,耐啃食,耐践踏,早春返青早,晚秋调萎晚,初霜后仍保持绿色,是优良的牧草品种.

  • 标签: 星星草 栽培 利用技术
  • 简介:本研究选择不同海拔高度未退化的矮生嵩草草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的植物高度、盖度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矮生嵩草、垂穗披碱草的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增加;苔草的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先减小后增加,呈“V”字型;早熟禾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甘肃棘豆的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先增加后减小;美丽风毛菊、兰石草、多裂委陵菜、鸟足毛茛的生物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植物平均高度随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增大;植物平均盖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 标签: 群落 海拔 生物量
  • 简介: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鸟审旗为研究对象,利用乌审旗2000、2005、2007年三期的LandsatTM遥感影像基础上获取土地荒漠化现状矢量数据、动态变化矢量数据等为基本数据源。分析2000年、2007年的荒漠化类型面积的数据,得出其变化幅度、动态度,由此可看出在研究时间段内各个荒漠化类型面积的增减。通过分析2000—2005、2005—2007两个阶段的荒漠化类型转移情况的数据,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得出各个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在这两个阶段的转移情况。再利用乌审旗气象站点1980至2006年的气象数据为基本数据源,选择降雨量、气温、蒸发量、大风日数等气候因子的数据,对其进行了5年滑动变化分析得出乌审旗气候时空变化图等,得到其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 标签: 乌审旗 荒漠化动态 气候因子
  • 简介:利用青海省茫崖气象站1961-2016年逐月温度、降水、风速、日照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显著性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茫崖55a以来的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a来茫崖地区平均温度年、季、月都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年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增加0.8℃;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增加1.6mm;平均风速年、季、月都呈显著的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减小0.6m/s,并在9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平均日照年、季、月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a减少51.10h。

  • 标签: 茫崖 气候 变化 趋势
  • 简介:以青藏高原“黑土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10-2011年度“黑土滩”T1、T2样地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黑土滩”样地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rtsGriseb.)、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中华羊茅(Festucasinensis)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和鲜重都呈下降的趋势,H、E和P都呈上升的趋势。其中,2011年度,T1样地的垂穗披碱草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和重要值分别较2010年显著降低了2.61倍、1.21倍和2.06倍(P〈0.05),H、E和P分别较2010年增加了43.22%、47.77%和19.33%,垂稳披碱草、草地早熟禾、中华羊茅和总鲜重分别较2010年下降了51.38%、10%、26.21%和12.16%。以上结果表明,短期围栏封育并不能显著改善“黑土滩”的群落结构,优良牧草并未显著增加。

  • 标签: “黑土滩”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 简介:选用称多县清水河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气温(最高、最低、平均)资料,采用WMO推荐的极端气候指标定义计算了8种极端气温指数,并分析其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6a称多县极端冷指标(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暖指标(暖夜指数、暖昼指数)呈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近56a的时间尺度上各极端气温指数均存在多个比较明显的周期。称多县极端气温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有很高的相关性,且未来各极端气温指数均持续现有趋势。

  • 标签: 称多县 极端气温指数 变化趋势 相关
  • 简介:应用2000年CBERS-1卫星数据作为基本信息源,1989年TM数据作为比照信息源,对青海生态环境恶化典型地区的龙羊峡库区草地类型进行详细解译和统计,结果表明近10年来,库区草地类型分布面积变化较大,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向着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替,并提出了保护建设意见.

  • 标签: 草地 动态变化 遥感分析
  • 简介:本文选取祁连山地区10个气象站1973~2016年最新气象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及M-K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并比较了东、中、西段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973~2016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38℃/10a,其中在春季表现的尤为明显;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表现出升温的不对称性;近44a祁连山区降水明显增加,增加速率为9.7mm/10a,其中春季增加最多;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少东多分布;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8~10a的振荡周期,平均气温无明显转折点,降水量在2003年后明显增加;近44a东、中、西段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祁连山中段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暖湿化的趋势最为显著。

  • 标签: 祁连山区 气候 变化特征
  • 简介:塔拉滩草原的利用方向董锐基青海省共和县农牧区划办公室塔拉滩也称塔拉台,是共和盆地中最大的一个滩地,总面积1958平方公里。该滩位于黄河北岸,是黄河河谷阶地呈阶梯状逐层上升而形成的三个台地,海拔2900~3100米,发育着干旱草原及荒漠草原类型。一、塔...

  • 标签: 草原建设 河谷阶地 黄河北岸 饲草饲料基地 塔拉 草原畜牧业
  • 简介:本文以乌拉盖管理区草原为研究区域,以3S技术为支撑,以实地调查和卫星影像数据分析为手段,对管理区草原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乌拉盖管理区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三化)面积为15.05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32.71%,其中,退化草地面积为13.20万hm2,沙化草地面积为0.11万hm2,盐渍化面积为1.74万hm2。从2000年到2014年,乌拉盖管理区"三化"草地面积增加了1.13万hm2。已垦农田及人工饲草料地总面积有所减少,城区与矿区面积逐年增加。

  • 标签: 乌拉盖草原 利用状况 遥感解译
  • 简介:甘德县草地资源及利用张来明(甘德县草原站814100)本县位于果洛州东南部,地处东经99°26'30″─100°53',北纬33°34'~34°24'东邻甘肃,南靠黄河,西北与玛沁县交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气候寒冷,牧草生长期短。土地面积70....

  • 标签: 草地资源 甘德县 草地畜牧业 冬春草场 草甸草场 青海草业
  • 简介:乐都县草地资源及开发利用高海莲(乐都县草原站810700)1概述乐都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类型繁多优良牧草占主要地位,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全县草地面积为18.4万hm2,占该县总面积的60%,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2.56万hm2,占草地面积...

  • 标签: 草地资源 乐都县 草地类型 开发利 优势种 天然草地
  • 简介:利用青海省海晏地区近40a的降水量分析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极为不均,呈现出冬春季降水少,夏秋季降水多的特点,其中每年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9%,通过利用Mann-Kendall检验,该地区降水量在1994~1995年前后发生一次突变,突变后降水量有了显著上升。且年降水变化趋势与夏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

  • 标签: 海晏地区 降水 变化分析
  • 简介:根据西宁地区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水汽压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和R/S方法对近地面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年际气温、突变和未来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地区近地面水汽压月变化表现为"单峰"型,1月是一年之中水汽含量最少的月份,在7月达峰值。近43a来西宁地区冬季水汽含量增加趋势显著,年及其他季节水汽压变化趋势不明显;近地层水汽含量在1982年发生了突变,西宁地区年和四季水汽压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除夏季的水汽压(较弱)外其他季节的气温均表现出十分强劲的势头;水汽含量对气候变暖响应明显。秋、冬季水汽含量变化与平均气温有显著性正相关。

  • 标签: 水汽压 变化特征 西宁地区
  • 简介:开发利用“四旁树”落叶石蒙沂,张鸿昌,路兴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一、基本情况我省“六、五”期间,有各类草食牲畜2000多万头只,由于饲草,饲料不足等原因,年死亡牲畜约150万头只。目前,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情况大有好转,但仍有近80万头弱畜死亡①...

  • 标签: 林业研究所 草食牲畜 开发利用 榆树叶 叶石 营养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