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为研究不同采收时期和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烟叶调制前后氨基酸含量和比例变化的影响,以主栽晒烟品种万毛3号为材料,设计采收时期和调制方式试验,对调制前后的烟叶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晒烟鲜烟叶氨基酸总量平均为147.9mg/g,以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最高,分别占总量的12.5%和10.7%;受采收期影响,天冬氨酸及氨基酸总量随采收期推迟先减少后增加,谷氨酸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调制后烟叶中氨基酸总量降至104.0mg/g,降幅29.7%。但天冬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增幅28.9%,占氨基酸总量比例增至23.6%,谷氨酸及其他多数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采收时期和调制方式对调制后烟叶各氨基酸含量均有影响,随采收期推迟,晾制条件下氨基酸总量持续上升,晒制条件下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调制方式对天冬氨酸的含量影响较大,烟叶成熟度低时晒制烟叶天冬氨酸含量高于晾制烟叶,成熟度高时则是晾制烟叶高于晒制烟叶。

  • 标签: 晒烟 氨基酸 采收时期 调制方式
  • 简介:由于调制环境的差异,晾烟中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的浓度每年都有所不同。在特定晾制调制环境下(特别是高湿度环境),当叶片刚开始由黄色转变为褐色时,烟叶中的高含量硝酸盐通过细菌活动可能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在随后的着色阶段,亚硝酸盐和次生生物碱可能会结合形成TSNAs(Wahlberg,1999)。由于调制环境时刻都可能有变化,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能通过对晾制环境的控制,

  • 标签: 烟草特有亚硝胺 环境 调制 可控 亚硝酸盐 细菌活动
  • 简介: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1年湖北白肋烟样品中7种多酚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白肋烟生长、采收、调制期间多酚含量变化的规律.结果发现,下部白肋烟的多酚含量在采收前已达到顶峰,上部白肋烟中的多酚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积累,其含量在调制初期达到最高,超过中部和下部烟叶含量.调制开始3周内白肋烟中多酚含量急剧下降,减少80%以上,随后下降趋势变缓,不再发生剧烈变化.调制前绿原酸类成分在多酚中含量最高,芸香苷等成分次之,莨菪亭等成分最少;当调制结束时,芸香苷的含量在多酚中变为最高.此外,对绿原酸3种异构体在白肋烟生长、采收、调制期间的含量变化也进行了对比分析.

  • 标签: 采收 白肋烟 生长 多酚 酚含量 调制
  • 简介:在生长、采收、调制3个不同时期,对北卡罗来纳州商业化种植的烤烟和白肋烟进行抽样,评估其生物化学和新陈代谢的变化,以收集烟草从生长到调制过程中特定化合物合成及时间的相关信息。

  • 标签: 调制过程 白肋烟 烤烟 氨基酸 大田 北卡罗来纳州
  • 简介:为弥补原有烟丝质量评价方法的不足,运用统计技术设计出新的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将指标的正态分布图形划分成3个区域,μ值附近左右对称的90%区域为Ⅰ档质量区域,质量最佳,技术规格限以外的区域为Ⅲ档质量区域,质量不合格,其余区域为Ⅱ档质量区域,质量一般。实际运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反映烟丝实物质量水平,促进制丝质量水平的稳定提高。

  • 标签: 烟丝 物理指标 质量评价 正态分布 双样本T检验
  • 简介:提出了一种基于拓展光谱的近红外光谱模型转移方法。该方法利用一组标准样品估计源机光谱和目标机光谱之间的差异光谱,然后利用差异光谱将其他样品的源机光谱转移为目标机光谱,从而扩充目标机光谱的数量,建立目标机的稳定建模。使用三台不同仪器的近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少量的标准样品光谱可以将大量源机光谱转移为目标机光谱,建立目标机的模型进行准确预测。该方法对仪器的更新替换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 标签: 近红外光谱 多元校正 模型转移 差异光谱 拓展光谱
  • 简介:综述了卷烟烟气体外毒理学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采用体外毒理学方法评定卷烟烟气的基因毒性和细胞毒性的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

  • 标签: 卷烟烟气 体外毒理学 基因毒性 细胞毒性
  • 简介:为有效获得蚜茧蜂基因组DNA,并保留其虫体做形态鉴定。本文对常规试剂盒提取方法(柱离心法)进行改进,采用穿刺法提取7种蚜茧蜂的基因组DNA,同时以研磨法提取4种常见蚜茧蜂成虫基因组DNA做对照,比较两种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的纯度和产量,并通过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扩增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穿刺法能从单头蚜茧蜂中提取DNA而不影响形态鉴定。该方法提取的DNA产物产量在29~55ng/μL,提取物的OD260/OD280在1.51~1.91,可以稳定地进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扩增,PCR扩增条带清晰完整。

  • 标签: 蚜茧蜂 基因组DNA DNA提取 PCR
  • 简介:选择2,4-二硝基苯肼作为羰基化合物的衍生化试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卷烟烟气中主要8种羰基化合物。卷烟主流烟气通过经2,4-二硝基苯肼(DNPH)酸性溶液处理的剑桥滤片进行捕集,烟气中的羰基化合物与DNPH反应生成相应的2,4-二硝基苯腙衍生物,经乙腈萃取后,采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与以往的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防止了丙烯醛衍生化合物的进一步反应,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评价了该方法测定烟气中8种羰基化合物的重复性、回收率及检测限,采用该方法测定了肯塔基参考卷烟2R4F和部分国内外卷烟。

  • 标签: 羰基化合物 卷烟烟气 DNPH HPLC
  • 简介:运用四种不同的光谱范围选择方法来建立烟草中水溶性糖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发现模型的交互验证系数、交互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烟草中水溶性糖的分子结构分析,结合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特性,初步确定烟草水溶性糖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模光谱范围,以交互验证系数和交互验证均方差为评价指标进一步优化光谱范围,可以得到烟草水溶性糖在近红外定量模型中的最佳光谱范围为3850-5010cm^-1、5720-7010cm^-1和7760-7980cm^-1,总糖和还原糖定量模型的交互验证系数、交互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989、0.787、0.565和0.982、0.801、0.693。

  • 标签: 近红外 烟草 定量模型 光谱范围 水溶性糖 交互验证
  • 简介:为探索烤烟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方法,根据雷达图的特性,提出了基于雷达图的烤烟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方法。应用建立的方法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烤烟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协调性进行准确评价,雷达图可以作为烤烟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分析中较好的辅助工具。

  • 标签: 烤烟烟叶 化学成分 协调性 雷达图 综合评价
  • 简介:为建立基于烟叶麦角甾醇含量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初烤烟叶霉变预警模型,以2015年和2016年云南5个地区2个等级(B2F和C3F)初烤烟叶为研究对象,调节烟叶含水率为18%,在28℃,RH80%条件下以30天为实验周期,进行烟叶霉变实验。每3天取一次样,采集近红外光谱数据并检测样品麦角甾醇含量。建立第0d初烤烟叶样品近红外光谱主成分监测模型并提取HotellingT-2统计量,预测第3天至30天初烤烟叶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的HotellingT-2统计量,对比分析肉眼观察和近红外类模型对烟叶霉变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烟叶霉变过程中,麦角甾醇含量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当肉眼可见时,麦角甾醇含量较初始值增加4.66-23.38倍;2)基于上述监测模型,13个霉变烟叶样品中,提前预警天数为6天的样品2个,提前预警天数3天的样品7个,当天预警的样品4个,7个未发生霉变烟叶在30天的监测周期内均未出现预警,预测准确率100%。以上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方便快速地实现对初烤烟叶霉变的预警,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标签: 初烤烟叶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麦角甾醇 霉变 HOTELLING T2
  • 简介:概述了标准化对烟叶生产及品牌发展的支持作用,并阐明了全国烟叶主产区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

  • 标签: 烟叶 标准化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