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TMlandsat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CognitionArc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2015年湿地景观数据库,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度、景观破碎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乌江流域内湿地景观近2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乌江流域整体湿地景观面积近20年处于增长趋势,动态变化指数最高为水库,最低为水田;2)湿地景观转移以湿地景观内部转移为主,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转移为辅,人工湿地增加比重高于天然湿地;3)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湿地环境先恶化后得到改善;4)1995、20052015年,天然湿地景观分维数均低于1.6,人工湿地均高于1.7,说明人工湿地景观格局比天然湿地复杂。天然湿地的稳定性指数远低于人工湿地,且接近于0,说明自然湿地内部空间结构更加脆弱。通过三峡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该地区的湿地环境总体改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库区蓄水,以及龙潭水利工程、江口电站等水利设施修建,乌江流域内湿地总体面积增加,人工湿地变化较天然湿地更为明显,但天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更易受外界干扰,应加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保护该地区湿地景观,建立乌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以及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湿地景观 动态监测 遥感与GIS 乌江流域 三峡库区
  • 简介: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固土量分别增加157.57亿2.38亿t,保肥物质量、固碳量、释氧量及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分别增加1717.74万、1573.03万、3808.19万127.83万t,提供负离子增加6.70×1025个,吸收污染物(SO2、HF、NOx)增加4.29亿kg,吸滞TSP增加1473.32亿kg;2)每年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6366.45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总投资的3.53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期为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重点国有林区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生态效益 东北 内蒙古
  • 简介:为了直观地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体现重大生态工程的巨大作用,实现林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保育土壤物质量及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截至2015年,9个优势树种固土保肥总量分别为13.17亿t/a8203.72万t/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2.36亿t/a1738.23万t/a;2)9个优势树种固土保肥总价值分别为905.292408.92亿元/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455.44699.69亿元/a;3)桦木林阔叶混交林固土效益突出,而红松林樟子松林固土效益不显著;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保肥效益均最好,樟子松林保肥效益较差;4)对森林实施保护,能有效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森林保育土壤生态效益得到相应的提升。研究为评估天保工程区森林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东北和内蒙古 重点国有林区 保育土壤 生态效益
  • 简介:研究光温条件土壤湿度对栓皮栎幼苗叶片蒸腾的影响程度,以及太阳辐射、蒸腾对流换热对叶温形成的贡献。用盆栽遮雨称量法,控制土壤干旱胁迫水平(体积含水量)为轻度(12.5%-14.5%)、中度(9.5%-11.5%)重度(5.5%-7.5%),并分别在自然人工气候箱(温度控制在25-43℃)的环境下测定蒸腾速率和气象因子;用热量分析方法,定量确定各因子对叶温差的贡献。结果表明:1)轻度干旱下,蒸腾速率与正常土壤水分下相近,重度干旱胁迫下蒸腾速率降到1.5mmol/(m2·s)以下;2)晴天的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关系密切,呈正相关,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的斜率不同,表明太阳辐射是蒸腾的主导因子;3)多云天时,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的线性关系明显下降,说明白天蒸腾一旦开始,蒸腾速率不因短时间的太阳辐射下降而降低;4)在3个土壤干旱水平下,气温都不是蒸腾的主导因子。人工气候箱试验条件下,蒸腾速率虽与气温线性关系明显,但蒸腾速率明显小于晴天自然条件下。同时也说明,轻度干旱不影响栓皮栎蒸腾;在静风条件下,太阳辐射是栓皮栎叶温变化的主导因子,可使叶温变化7℃左右,占叶温变化的50%-70%;蒸腾潜热和对流换热项可使叶温变化1-2℃左右,各占叶温变化的10%-20%。本研究为构建栓皮栎的WSI,以及用叶气温差诊断栓皮栎土壤水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栓皮栎 辐射 温度 土壤水分 蒸腾速率 叶温
  • 简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呼吸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及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分别观测二者的土壤呼吸(Rs)、5cm土壤温度(T)水分(W),分析2种人工林Rs的动态特征及其对TW的响应。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油松、沙棘人工林Rs夏季(6—8月)最高(2.312.89μmolCO2/m2·s),冬季(12—2月)最低(0.600.65μmolCO2/m2·s),年均值分别为1.511.92μmolCO2/m2·s,年呼吸总量分别为18.9022.81tCO2/hm2·a,冬季呼吸量占年呼吸总量比例分别为14.67%12.65%;日尺度最高值出现在10:00—16: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2)季节尺度2种林分Rs与T均呈显著指数关系(P〈0.01),与W则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且沙棘林全年尺度土壤呼吸Q10值(1.40)显著高于油松林(1.34,P〈0.01)。3)日尺度上,油松、沙棘人工林W分别大于13%12%时,T对Rs的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因此,在充分考虑温度水分对土壤呼吸影响的同时,加强冬季土壤呼吸的观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碳循环估算模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