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6 个结果
  • 简介:植物枝条生物力学特性是研究植物地上部分防风抗蚀作用基础。以内蒙古准格尔露天煤矿排土场平台和边坡上栽植柠条、沙棘、紫花苜蓿、沙打旺、杨柴、草木犀6种常见水土保持植物地上部分枝条为研究对象,研究枝条数量特征,确定其代表枝,从而为几种植物枝条生物力学性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参数。代表枝的确定将枝条以0.5mm为一个径级进行分级,分别计算每个径级组累计枝数量比例、累计枝长比例、累计枝表面积比例和累计枝干质量比例,取这4个值相对较大径级组作为各自代表枝。结果表明:柠条代表枝径级为0.5~1和1~1.5mm,沙棘为1~1.5和1.5~2mm,杨柴为0~0.5和0.5~1mm,紫花苜蓿为0.5~1mm,沙打旺为0.5~1和1~1.5mm,草木犀为1~1.5mm。因此,在内蒙古准格尔采煤矿区及相似地区,在植物防风抗蚀生物力学性质研究中,建议以上述6种水土保持植物作代表枝径级为主要研究范围。

  • 标签: 枝条 代表枝 径级
  • 简介:对戈壁表面砾石粒径研究,可帮助了解戈壁特征,分析戈壁造成自然灾害原因,认识沙粒迁移、沙漠扩展以及指导防沙工程。本研究结合野外调查,分析噶顺戈壁洪积扇21个样点砾石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受洪水、重力与风蚀等作用影响,戈壁地表砾石均以中砾为主(66.35%~95.04%)。海拔最高处以石质为主(85.54%),平均粒径值为-9.09(545.2mm)。砾石质量分数呈现出随海拔增加,中砾质量分数降低,而粗砾质量分数升高趋势。2)粒度特征为:平均粒径值变化范围为-9.09(545.2mm)~-6.15(153.9mm);除样点12为分选中等外,其余样点均处于分选较好以上水平(0.28~0.53);偏度以负偏为主导(80.95%),地表以细砾和中砾等细粒径砾石为主;峰度中,宽平和很宽平占整体57.14%,中等占23.81%,尖窄和极尖窄占19.05%,显示砾石分布相对较均匀,在不同位置砾石,具有微弱地表过程差异性。3)分选系数与平均粒径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而偏度与平均粒径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物源岩性及戈壁发育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 标签: 噶顺戈壁 洪积扇 砾石 粒度分析
  • 简介:在调查研究和实地勘察基础上,对新疆与黄土高原区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和治理模式进行差异性分析,针对新疆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和水土流失特点,结合黄土高原治理经验和模式,系统分析新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历史和现状,并在具有代表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基础上,构建适合新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统一规划和分类防治治理模式。

  • 标签: 干旱内陆区 水土流失 综合防治 模式
  • 简介: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和P循环提供了新思路。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理论对武夷山41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发现:1土壤C、N和P平均值分别为25.35±12.59g/kg、2.95±2.12g/kg和0.29±0.11g/kg,变化范围分别为6.07~56.54g/kg、0.67~9.68g/kg和0.06~0.49g/kg;2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9.50±2.89、102.27±65.78和12.67±13.90,变化范围分别为3.92~13.27、20.54~303.53和3.24~62.58;3土壤C、N、P、C/N、C/P和N/P变异系数分别为0.50、0.72、0.39、0.30、0.64和1.10,表明:研究区土壤C和N含量丰富,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较为肥沃,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 武夷山
  • 简介: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由水力和重力相互作用下土体受破坏而崩塌和冲刷侵蚀现象。本文以江西省赣县崩岗为研究对象,采取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地貌因子对崩岗发育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崩岗主要分布在海拔在100-250m以及相对高程在100-200m之间低山丘陵区,分别占到崩岗总数量和总面积77%以上和54%以上,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崩岗为主;5-25°范围内斜坡和陡坡是崩岗高发区域,其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到了总体73.23%和72.51%,以综合型崩岗居多;东坡向崩岗数量最多,西坡向崩岗面积最大,并且大部分分布在半阳坡上;除条形崩岗凸形坡数量比凹形坡少之外,均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崩岗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其他崩岗类型数量和面积相当。崩岗受地貌因子影响显著,具有明显地貌因子选择性。该研究成果为赣县崩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一定数据支撑和依据。

  • 标签: 地貌 崩岗 发育 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种间均匀度指数及Margalef指数作多样性指标,运用扩散系数、扩散指标等聚集度指标对乳源木莲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种群分布格局动态规律及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物种比较丰富,群落处在以乳源木莲、拉氏栲等为优势种进展演替中,群落主要建群种乳源木莲在空间上属聚集分布(此分布型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乳源木莲正处于成熟种群,可作为天然林更新主要保护树种。

  • 标签: 乳源木莲 群落 结构特征
  • 简介:崩岗是我国南方特殊一种土壤侵蚀现象,危害严重;研究崩岗剖面土体风化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崩岗发生机理,为崩岗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通过采集通城县花岗岩崩岗土壤,测定其颗粒组成、阳离子交换量、黏聚力和各氧化物所占质量分数;定量分析不同层次氧化物质量分数;计算风化强度,分析其与土壤性质相关性,探究花岗岩崩岗土体风化特征与崩岗形成机理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风化壳经脱硅富铁铝化、盐基淋溶等成土过程,不同氧化物在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所占比例有一定规律,随着土壤深度减小Al2O3、Fe2O3所占比例增多,SiO2比例减小。风化程度整体趋势随深度减小而增强,风化强度最大相差15.18%。风化程度与黏粒比例、阳离子交换量、黏聚力成正相关。上层风化程度大,黏粒比例高,黏聚力大,土体稳定;下层风化程度弱,黏粒比例低,黏聚力小更易被侵蚀,造成土体易崩塌,形成崩岗。

  • 标签: 崩岗 氧化物含量 风化强度 成土过程 黏聚力
  • 简介:为探究辽东山区冰缘地貌表层土壤质地特征及侵蚀强度,对48个典型冰缘地貌土壤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级配良好,且径级跨度较大,质地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粉砂其次,偶见砂质粉砂。土壤粒度整体较细(粒度参数平均粒径Mz值约6.45),分选差(标准偏差σI约1.89),以正偏居多(约占58%),峰态多为很窄峰(约占83%);粒度频率分布包括单峰(25%)、双峰(50%)和多峰(25%);结合萨胡判据和南北坡土壤粒度不对称等特征,初步推测早期土壤沉积组分来自近源浅表风化和远源风成沉降,其混合组分经冰缘流水搬运改造后形成土壤沉积。根据分维值(约2.28)、级配比例及敏感组分提取可知,沉积水动力不强,地表植被覆盖越优良,对流水侵蚀能力消耗和抑制则越显著。供试样品粒度特征反映流水侵蚀强度不大,植被覆盖发挥了重要水土保持功能。

  • 标签: 冰缘地貌 土壤 粒度 萨胡判别 分维值 环境敏感组分
  • 简介:耕作侵蚀过程机制和防治技术研究是我国现阶段水土保持科学与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关于小型旋耕机耕作土壤再分布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应用磁性示踪法研究旋耕机等高耕作、向下耕作和向上耕作土壤再分布模式和强度,查明耕作速度对旋耕机耕作侵蚀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向下旋耕机单次耕作过程中均引起土壤同时发生向上坡和向下坡移动,且均导致土壤发生向下坡净位移;不同耕作速度时等高耕作和向上耕作土壤净位移与坡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向下耕作二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净位移量表现为快挡等高耕作(11.53kg/m)〉快挡向下耕作(11.40kg/m)〉快挡向上耕作(7.59kg/m)〉慢挡向下耕作(7.33kg/m)〉慢挡等高耕作(6.87kg/m)〉慢挡向上耕作(6.29kg/m);快挡时上下坡交替耕作耕作侵蚀速率小于等高耕作,但慢挡时二者相当。旋耕机耕作相比传统耕作机具耕作侵蚀明显下降,其推广应用对于防治紫色土坡地耕作侵蚀和土壤退化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耕作侵蚀 耕作位移 耕作速度 耕作方向 磁性示踪 紫色土
  • 简介: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之一。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对于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具有积极意义。利用空间数据分析软件GeoDa和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采用1998、2003、2008和2012年8月21日SPOT—VGTNDVI数据代表黄土高原地区相应年份植被覆盖最大时期,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随时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2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经历了先降低后增加过程,且1998、2003、2008和2012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值均有明显空间自相关关系,NDVI值冷点区位置和范围均较为稳定,热点区变化较大,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山西境内。

  • 标签: 归一化植被指数 演变特征 空间自相关 空间热点 黄土高原
  • 简介:为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在4类土地利用方式(灌木林地、采矿用地、天然牧草地和农地)下,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差异性,运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方法,测定4种土地类型在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质量分数及pH值。结果表明:1)4类土地在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量和全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依次为农地>天然牧草地>灌木林地>采矿用地,土壤全量氮磷钾最大值分别为天然牧草地、天然牧草地和灌木林地,最小值分别为采矿用地、灌木林地和天然牧草地;2)在垂直剖面上,采矿用地和天然牧草地有机质质量分数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农地和灌木林地有机质质量分数最大值出现在20~30cm深度土层,4类土地土壤全氮量和全磷量均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趋势,全钾量随土层深度变化不明显。4类土地土壤全氮和全钾质量分数整体而言较为理想,全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欠缺。农地全磷质量分数基本能满足主要作物生长需求,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不能满足主要作物生长需求。本研究可为内蒙古中部工矿开采区土地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环境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养分 土地利用方式 伊金霍洛旗
  • 简介:为研究石漠化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化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后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46cm(折合侵蚀模数为2066.7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侵蚀模数为0.78t/(km2·a),与测钎法得出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皆伐迹地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确认。

  • 标签: 喀斯特石漠化 皆伐 土壤侵蚀 测钎法 径流场 贵州
  • 简介:为掌握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特征对坡面微地形响应,以陕西省吴起县合沟流域半阴、半阳2个坡向原状坡及其5种微地形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坡向各类微地形物种组成、草本生物量、植被盖度及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植被盖度、草本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指数多优于原状坡,其中切沟和塌陷植被状况最优,其次为浅沟和缓台,陡坎最差;2)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Simpson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切沟〉塌陷〉缓台〉浅沟〉陡坎〉原状坡,其中切沟和塌陷植物群落所处自然演替阶段高于其他微地形;3)经过15年自然恢复,半阳坡形成以星毛委陵菜、赖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植物群落,半阴坡形成以铁杆蒿、茭蒿等地带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植物群落,半阴坡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状况、草本生物量、植被盖度以及植物多样性特征指数均优于半阳坡。掌握不同微地形植被配置差异,有助于提高陕北黄土区植被恢复措施有效性和持续性。

  • 标签: 微地形 物种组成 草本生物量 植被盖度 植物多样性 Margalef指数
  • 简介:为掌握山东省日照市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提髙日照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决策科学性,利用日照市水利局雨量遥测系统61个雨量站点2005—2014年日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并运用Excel2013、ArcGIS10等工具分析日照市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年度变化来看,日照市站均年度降雨侵蚀力最大值(2008年)是最小值(2014年)2.90倍,站均汛期降雨侵蚀力最大值(2007年)是最小值(2014年)3.74倍。从月度变化来看,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9月,尤其集中在7—8月。2)从空间分布来看,各站点年均降雨侵蚀力、汛期降雨侵蚀力呈现东南沿海地区较髙、内陆地区较低、中部地区最低特征,变化范围分别在2942.07~4921.45、2694.36~3921.78MJ.mm/(hm2.h.a)之间,分区县看,岚山区最髙,东港区次之,莒县和五莲县较低;各月降雨侵蚀力重点也不尽相同。3)从时间变异来看,站均年度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1831.55~5306.12MJ‘mm/(hm2‘h.a)之间,均值、中值分别为3826.01、4053.62MJ.mm/(hm2.h.a),标准差1089.46MJ.mm/(hm2.h.a),变异系数28.48%c;站均月度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1.23~1171.93MJ.mm/(hm2.h.a)之间,均值、中值分别为318.83、61.51MJ.mm/(hm2.h.a),标准差397.99MJ.mm/(hm2.h.a),变异系数124.83%c。4)从空间变异来看,各站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2755.23~5061.15MJ.mm/(hm2.h.a)之间,均值、中值分别为3826.01、3730.97MJ.mm/(hm2.h.a),标准差512.81MJ.mm/(hm2.h.a),变异系数13.40%c。本研究结果可为日照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决策、土壤侵蚀预报等提供参考。

  • 标签: 降雨侵蚀力 时空分布 日照市 山东省
  • 简介:榆树疏林是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顶级群落。以退耕还林后天然恢复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和无破坏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生物量估算法及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比较分析2种典型榆树疏林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除土壤无机碳储量外,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各组分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其中总碳氮储量分别为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1.97和1.82倍;2)2种榆树疏林碳氮分配特征相似,最大贡献者均为土壤,其所占比例相应地均超过了55%和80%,而最小贡献者则均为枯落物;3)与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相比,退耕还林后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可能具有更大碳汇潜力和固氮功能。

  • 标签: 榆树疏林 碳储量 氮储量 分配特征 退耕还林
  • 简介:基于浙江省84个气象站1980~2009年降水资料,选择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旱涝评价指标,分析了全省旱涝发生频率、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旱涝灾害频率高,年际上呈现旱涝急转特征。全省旱涝灾害影响范围广,多年平均旱站比28.6%,涝站比25.8%,平均干旱强度和洪涝强度分别为中旱和中涝。在空间分布上,旱涝灾害频率呈斑块状区域性特征分布,表现为多个高频区;干旱高频区主要分布中旱站和重旱站,而洪涝高频区分布中涝站,这些区域可能是潜在自然灾害区,应加强抗旱防洪措施建设。

  • 标签: 旱涝特征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 浙江省
  • 简介:以酒泉市戈壁荒漠区9个已建成典型风电场为研究对象,对风电场不同防治分区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系统分析风电场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风电场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道路区(63.33%)>风机区(21.85%)>集电线路区(10.47%)>施工营地区(2.93%)>监控中心区(1.42%);挖方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风机区(77.38%)>道路区(13.76%)>集电线路区(6.39%)>监控中心区(2.16%)>施工营地区(0.32%),道路区和风机区是风电工程施工扰动最大区域,这些区域基础开挖、搬运和填筑等土建工程也是产生水土流失重点环节。酒泉市在目标年(2015年和2020年)完成装机总容量时,机组台数将分别达到8474台和1万3334台;扰动地表面积将分别达到7880.82hm2和1万2400.62hm2;开挖土石方总量将分别为1271.10万m3和2000.10万m3,检修道路长度将分别达到4127km和6494km。

  • 标签: 戈壁荒漠区 风电场 水土流失 特征分析
  • 简介:为探讨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提出实用性较强中国湿地类型分类系统;论述各类湿地分布特征;分析我国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水问题,如湿地生态需水严重短缺、水体污染加剧、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并以黑龙江扎龙湿地为例,对其主要水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破解湿地水问题重要途径。

  • 标签: 湿地分类 湿地特征 扎龙湿地 水问题 湿地保护
  • 简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粒度测试,分析额济纳盆地戈壁地表及下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等粒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除冲积一洪积扇上部外,戈壁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石块为主,而下层粒度组成则以砂粒为主,颗粒平均粒径表层多数较粗,以石、砾为主,下层沉积物平均粒径较表层具明显细化趋势,从低山残丘至洪积扇下部,平均粒径由粗变细;2)戈壁不同层次沉积物颗粒分选性较差或差,仅在低山残丘与湖泊边岸浅滩分选属于中等;3)表层沉积物偏度以正偏、极正偏占主导,占总数76.93%,而下层颗粒物偏度以负偏、极负偏为主,占总体84.62%;4)表层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以尖窄、很尖窄为主,占69.23%,其次为中等,占15.38%,而下层则以宽平、很宽平和中等为主,三者共占76.93%;5)戈壁沉积物粒度特征整体上表现为粒径较粗、分选较差、正偏态、峰态尖窄特点,综合反映了颗粒沉积环境、地貌特征、侵蚀与堆积方式。研究结果可为戈壁类型划分提供参考。

  • 标签: 戈壁 沉积物 粒度组成 粒度参数 额济纳盆地
  • 简介:历史上发生自然灾害可以作为今后防灾减灾重要参考资料。通过整理统计历史文献资料,对陇南20世纪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灾害序列趋势持续性计算。结果表明:20世纪陇南共发生洪涝灾害33次,平均3.3年1次;中度灾害最多,为11次,特大灾害共发生3次;灾害多发生在1949年到1990年,月份主要集中在6、7月,连年洪涝灾害也有发生;本区内西和为高发区,礼县、两当、武都次之;徽县、成县最少。R/S分析法计算结果表明陇南市洪涝灾害时间序列具有长期相关特征,未来有增加趋势。

  • 标签: 洪涝灾害 变化特征 R/S分析法 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