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侵蚀的演变是东北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方面。利用1968和2009年亚米级遥感影像,获取典型黑土区村级尺度的侵蚀分布、耕地垄向和土地利用数据,基于1∶1万地形图获取等高线、坡度、坡长和垄向坡度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区41a村级尺度侵蚀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1a间,典型黑土区侵蚀密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基于分辨率为亚米级遥感影像解译的侵蚀密度较以往研究结果大幅增加;2)自然坡度0.25°~1.5°范围内为该区域侵蚀密度变化最大的区域,8°以上区域由于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侵蚀密度降低;3)300~500m坡长区域侵蚀密度出现极值;4)由于实施改垄措施,41a后垄向坡度在0~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增加,大于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均减少。

  • 标签: 侵蚀沟密度 演变 黑土区
  • 简介:侵蚀是土壤水蚀的一种重要形态。卷尺法是测量浅体积的重要方法。在使用卷尺法测量垄作耕地中的浅时会遇到一个难题,即:浅深度的测量位置只能选在垄台或垄沟,但无论选在哪里,所测得的浅深度都不能直接用来计算浅体积,而是需要先将其换算成无垄状态下的浅深度;而如何进行这种换算,尚缺乏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1个可以将在垄台处测得的浅深度(测量深度)换算为无垄状态下的浅深度(换算深度)的换算公式,以辅助今后的浅测量工作;并结合该换算公式和东北黑土区的实测浅数据,计算不换算(直接使用测量深度计算浅体积)情况下的误差,以探讨换算的必要性。为此,本研究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建立换算公式,并在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2号小流域加以应用。结果表明:1)换算深度是1个以测量深度和垄台形态(高度、上宽、下宽)为自变量的函数。2)如果不换算(直接使用测量深度计算浅体积),会造成高估。垄作影响到浅深度的测量,但只要知道垄台形态,就可以将测量深度换算为换算深度。研究结果可以辅助今后的浅测量工作,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 标签: 土壤侵蚀 浅沟深度 换算 形态 垄作 垄台
  • 简介:为解决现行水平截流设计方法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从理论分析入手,给出坡地水平截流的系统设计方法和具体的计算公式。用植被或树木的耗水量结合当地一定保证率下的降雨量作为主要因素确定水平的距离;用当地设计保证率下最大一次可能降雨量、最大降雨强度、土壤入渗速率等参数确定水平断面尺寸——当量宽度与深度。实际工程应用结果说明利用文中给出的方法和公式进行坡地水平截流的设计是可行的。与以往的经验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具合理性、可靠性,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 标签: 坡地 水平截流沟 水平沟 水土保持工程 工程设计
  • 简介:侵蚀作为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现象,不仅破坏土地资源,也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切侵蚀机制复杂,研究手段欠缺,切侵蚀研究进展缓慢。切侵蚀监测技术是研究切不同发育阶段侵蚀速率和构建切预报模型的基础。近年来,高精度GPS、三维激光地形测量以及RS和GIS等切侵蚀监测技术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的应用为较大时空尺度的切侵蚀监测提供了可能性。世界范围的切侵蚀监测成果表明不同地区切侵蚀速率主要为0.16~15m/a。切侵蚀预报技术进展缓慢,现阶段还没有广泛应用的切侵蚀预报模型。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和卫星影像及三维激光测量等新技术,开展较大尺度的切侵蚀监测是近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发展趋势,而从长远来看,发展切发育和侵蚀的经验和机制模型、进行不同时间尺度的切侵蚀预报是切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切沟 GPS 三维激光测量 监测技术 侵蚀速率 预报模型
  • 简介:我国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为探求黄土细流的水动力学特性,从水力学及河流运动力学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6种坡度(2°、4°、6°、8°、10°、12°),5种流量(8、16、24、32和40L/min)组合水槽冲刷试验条件下细水流水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细流平均流速与径流流量呈幂函数关系,坡度对其影响较小,其原因同水流强度与床面形态的相互制约有关;黏性底层厚度与坡度、流量均呈现负相关关系;阻力系数与雷诺数无关,说明水流强度增加的同时,床面形态发育愈显著,即水流耗散能量增加愈显著,其值在0.16~1.45之间变化。研究结果对细水流水动力学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进而对黄土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细沟流 细沟流速 阻力系数 细沟侵蚀 黄土高原
  • 简介:为探讨大规模退耕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快速农村评估法为理论基础,对县南和燕2条小流域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虽造成当地粮食减产和粮食收入减少,但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的多元化.针对退耕负面效应,提出了解决思路.

  • 标签: 农村社会经济 生态退耕 大规模 家庭收入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农业产业结构
  • 简介:运用经验公式法、双累积曲线法和不同系列对比法计算岔巴流域1971—1980年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作用分别为10.55%、6.18%和26.67%,减沙作用为58.74%、63.40%和72.77%;经过对计算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岔巴流域库坝等工程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在措施生效期间能够有效减少流域输沙量,减沙作用为65%左右,能够有效拦截洪水,减少洪峰流量,汛期减水作用大于25%;2)库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不大,减水作用在7%左右,地下径流占总径流比例提高了20.4%,对地下水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库坝等工程措施不能改善流域坡面和坡侵蚀条件,故而无法真正改善流域水土流失的状况,其减沙效果随着淤积量的增加而减小,需要不断投入以维持其减沙作用,而限于自然条件,库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的治理是不可持续的。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恢复流域自然植被,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并采取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

  • 标签: 水土保持措施 地下径流 淤地坝工程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 简介:为定量研究壁侧面蒸发对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的作用,在侵蚀强烈的水蚀风蚀交错带选择典型冲沟,分别在岸地(邻近缘的间地部分)距冲沟缘20、100、200、300、400、500、600cm处布设中子管,研究岸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距缘500c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证明了壁侧面蒸发作用的客观存在;对距缘不同距离0~3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降雨发生时,不同距离各点的储水增量并无显著差异,但距缘20cm处土壤水分损失最快,而500cm土壤水分损失最慢,证明了壁侧面蒸发通过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的客观事实。岸地土壤储水量与距缘距离幂函数关系的确定为定量化研究壁侧面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程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环境旱化 沟壁 土壤蒸发
  • 简介:为给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的前期规划工作与科研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西黑岱流域治理现状及影响坝系稳定有关因子的实测资料,对坝系的相对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流域坝系实现相对稳定,其淤地面积虽是最基本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衡量坝系是否实现了相对稳定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一是每km^2的坝控面积范围内应有坝地7.8hm^2,坝地面积与坝控面积的比值,即坝系相对稳定系数达到1/12.7;二是坝系运行15a后,每隔3~5a要对坝体进行维修加高,使坝系防洪能力长期保持100年一遇或大于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三是在每km^2的控制范围内,要有骨干坝0.3座、淤地坝1.0座,坝系的整体布局与结构要达到合理,使暴雨洪水达到均衡分配;四是坝系的安全系数小于1.建设目标实现后,坝系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在设计频率10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标准下,坝系安全系数等于0.94,坝地种植的高秆作物可以达到保收,此时,坝系安全和坝地保收能力可趋向于统一.

  • 标签: 坝系 相对稳定 西黑岱沟 工程建设
  • 简介:崩积体是崩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土质疏松,极易被侵蚀。细侵蚀特征是探讨崩积体侵蚀机制的重要内容。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多场次降雨条件(1.00、1.67、2.33mm/min分别降3次雨)对崩积体30°坡面(5m×1m)细侵蚀产沙过程及发育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3次降雨的后期产沙过程趋于一致,而1.67和2.33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前2次降雨后期产沙过程趋于一致,但第3次降雨后期产沙率急剧增大;2)各降雨强度条件下,头溯源作用、细平均宽度及深度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细特征存在差异,1.00和1.67mm/min降雨强度时,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坡面的细数及细密度增加,宽深比减小,但在2.33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的结果恰好相反;4)各降雨强度条件下细侵蚀量及其增加幅度均增大,细侵蚀愈剧烈。

  • 标签: 崩岗 崩积体 模拟降雨 细沟侵蚀 多场次降雨
  • 简介:区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和规模较小的切。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内蒙古阿荣旗的112个野外调查单元进行了蚀调查。结果表明:辽阳、彰武、嫩江和阿荣旗4个县(旗)沟壑密度分别为1.70、0.61、1.51和5.04km/km2,蚀强度分别为中度、轻度、中度和剧烈;4个县蚀条数分别为14.7、9.3、12.4和44.0条/km2,其中浅比例分别为46.9%、44.1%、71.0%和66.1%;以丘陵地形为主的辽阳县切比例高,以漫岗地形为主的嫩江县和阿荣旗浅比例高,以台地缓丘为主的彰武县蚀相对较弱,发生蚀时多以切为主;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浅数量在旱地的比例高达88.8%-100%,切数量比例也达到40.1%~99.1%。本方法不仅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区域蚀强度,而且能够通过在同一调查单元调查片蚀和蚀,实现片蚀和蚀强度评价和侵蚀贡献估算。

  • 标签: 区域抽样调查 野外调查单元 浅沟 切沟 东北地区
  • 简介:侵蚀是黄土丘陵沟壑区重要的侵蚀类型,浅水流的水动力学参数研究是建立浅侵蚀物理模型或概念模型的基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燕儿小流域的坡地为对象,通过野外放水冲刷实验,对浅水流的水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浅水流属于紊流范围,大多数情况下是急流;在坡度18°左右时,携沙水流的流速最小,阻力最大,此时水流的能量分配在侵蚀与携沙之间达到平衡;浅水流在坡度26°左右时流速达到最大,水流功率达到最大,最利于浅侵蚀的发生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浅侵蚀物理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浅沟侵蚀 水动力学参数 黄土丘陵沟壑区
  • 简介: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但对于如何退耕,学术界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实践方面存在多种不同模式。以延安燕流域坡改梯为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借助WIN-YIELD软件,对不同地形坡度条件下坡改梯在作物增产、保水减沙效益以及燕流域坡改梯实践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大,坡改梯作物增产、保水和减沙效益越显著;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应及早实施坡改梯或退耕还林(草)。

  • 标签: 坡改梯 综合效益 燕沟流域 黄土高原
  • 简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降雨强度100mm/h,坡度20°,在2个玉米秸秆缓冲带布设坡位(斜坡长4.5-5.5m和6.5-7.5m)与2个降雨历时(单次降雨30min和2次连续降雨30min+30min)的试验处理组合,研究在黄土坡面不同坡位布设玉米缓冲带对防治细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秸秆缓冲带可减少坡面侵蚀量和细侵蚀量,其中,坡面侵蚀量减少7.3%-14.2%,细侵蚀量减少11.0%-30.6%,细侵蚀量对坡面侵蚀的贡献率减少3.4%-15.0%,径流含沙量降低5.5%-12.8%;2)单次降雨情况下在斜坡长4.5-5.5m处布设玉米秸秆缓冲带防治侵蚀的效果最佳,坡面侵蚀量、细侵蚀量和径流含沙量分别减少14.2%、30.6%和11.6%,细平面密度和细平均深度分别减少12.9%和21.9%;3)2次连续降雨情况下在斜坡长6.5-7.5m处布设玉米秸秆缓冲带防治侵蚀的效果较好,坡面侵蚀量、细侵蚀量和径流含沙量分别减少13.5%、25.0%和5.5%,细平面密度和细平均深度分别减少15.5%和16.3%。

  • 标签: 秸秆缓冲带 细沟平面密度 细沟平均深度 细沟侵蚀强度 人工模拟降雨
  • 简介:文章将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与实际土壤侵蚀模数的比值定义为流域侵蚀控制度,并以王茂流域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王茂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的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为2573t/(km^2·a);使用王茂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图,计算得出王茂流域实际土壤侵蚀模数为7413t/(km^2·a),王茂流域侵蚀控制度为0.35,造成王茂流域2004年流域侵蚀控制度较低的原因是王茂流域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坡耕地以及林地面积较少。建议将流域停饨榨制摩作为评价流域水土保持现状的指标。

  • 标签: 水土保持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容许土壤流失量 流域侵蚀控制度 黄土高原
  • 简介:为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转化特征,以绥德县韭园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雨水、沟道水和井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各水体的δD-δ18O特征、氢氧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和沿程变化,明确各不同水体间的补给关系,估算流域上游沟道水补给井水的过程中因蒸发损失的水量。结果表明:韭园流域沟道水和井水的δD和δ18O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井水氢氧同位素相对于沟道水较富集且稳定,降水、气温、风速等气象因子对沟道水氢氧同位素影响强烈,对井水影响较弱;流域沟道水与井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能够有效补给地下水的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加权平均值为:δ18O=-11‰,δD=-79.80‰;沟道水向井水的转化以单向排泄补给为主,两者转化过程中由于蒸发作用引起的水量损失占补给源水量的7%。

  • 标签: 氢氧同位素 地表水 地下水 瑞利蒸馏模型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 简介:在对黄土高原吕二流域1982—2005年侵蚀产沙资料统计计算的基础上,从流域尺度上,以次降雨径流产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不同降雨强度及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降雨量—径流量、径流量—输沙量的相互关系特征,并模拟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吕二流域同一土地利用情况下,场降雨量和场径流量之间存在指数函数相关关系,场径流量和场产沙量之间存在幂函数相关关系;相同降雨量条件下,同样的径流量,土地利用结构得到改善的土地利用模式3能有效地减少大降雨强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同样的径流量,降雨强度越大,场产沙量越大。从长远来看,改善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流域下垫面的情况,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度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 标签: 降雨强度 输沙量 土地利用变化 黄土高原
  • 简介:利用野外试验小区观测与人工模拟降雨资料,在定量分析羊道小流域坡面—坡—沟道侵蚀产沙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羊道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借助GIS技术,将王家小流域划分为40个间地、40个坡地及它们组成的40个子流域和一个输水输沙通道。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子流域降雨、地貌、治理、植被覆盖、耕作措施和土壤6个主要侵蚀产沙影响因子与羊道小流域各因子的关系,得到王家各子流域相对于羊道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相应参数的修正系数,结合王家流域主沟道泥沙输移关系,建立了王家流域次降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利用王家流域1963-1968年22次天然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较为理想,预测精度达到55%。

  • 标签: 土壤侵蚀 分布式模型 GIS 王家沟
  • 简介:为了了解坝系工程在新疆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效果,考察阿勒泰将军以坝系工程措施为主的小流域治理模式的效果和问题。结果表明:坝系工程在短期内能有效地降低洪水流速,拦挡泥沙;但将军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季节性洪水冲刷,导致坝系损毁严重,单纯的坝系工程并不能有效地抑制水土流失,且造成投资浪费。提出在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必须以生态修复为主,坝系工程为辅助措施,因害设防,才能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目的。

  • 标签: 坝系工程 小流域治理 治理模式
  • 简介: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法,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多指标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实体模式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纸坊流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可持续生产性指数、经济活性指数、保护性指数、稳定性指数和社会接受性指数分别为69.5、56.8、62.5、86.8和52.8;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为65.4,离可持续发展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

  • 标签: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