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近20年来,植物固坡在国内外越来越受欢迎。为进一步阐明植被根系对不稳定斜坡加固的力学机理,纵观多年来根系固土的研究成果,基于根系的锚固、加筋理论,从根系形态建成、抗拉、抗剪、采伐后根系强度变化及根系中主要成分木质素、纤维素的含量等方面进行综述。与素土相比,根土复合体的力学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内在机理尚不太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为根系的理论研究和植被护坡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植被根系 固坡机理 接触形态建成 抗拉强度 抗剪强度 木质素
  • 简介:边坡生态防护中,连续纤维丝能够对人工植生基材起到加筋补强作用,提高基材抗剪强度、抗侵蚀能力。通过应力控制式直接剪切仪进行快剪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丝含量对植生基材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丝可明显增强植生基材抗剪切强度,但并非纤维丝含量越大,基材抗剪强度就越大。当纤维丝量在2.0kg/m^3左右时植生基材获得最大抗剪强度,同时植生基材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获得最大值。

  • 标签: 纤维丝补强植生土 抗剪切强度 内摩擦角 粘聚力 边坡生态防护
  • 简介:环境污染、矿产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我校水土保持教育课体会到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性,本文从时代的要求、学科特点、教育方法等角度论述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一些做法,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能够自觉保护环境,在将来的工作中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 标签: 化学教学 渗透 可持续发展 环境教育
  • 简介:在福建省东山县滨海沙地,对连栽条件下木麻黄林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代木麻黄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小于一代林,表明木麻黄连栽引起根际土壤酸化;根际土壤有机质、CEC值、水解性总酸度、全氮、水解氮、速效钾、交换性Mg^2+和ca^2+含量随着木麻黄连栽而降低,且心土层(20-40cm)差异更大,但土壤全磷、全钾变化不大;与一代林相比,二代木麻黄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弱,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大,脲酶无明显变化。第二代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的消耗、生物活性的降低和有毒物质的累积等,可能造成土壤肥力衰退,林木生长受阻。

  • 标签: 木麻黄 连栽 根际 土壤化学性质 酶活性
  • 简介: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的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的质量浓度最高,SO4^2-次之;不同集水区溪流水中TP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1—0.077μg/L,TN为0.682-0.942mg/L,NO3^-N的质量浓度高于NW4^+-N;Fe的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0-0.037mg/L,Mn为0.010~0.012mg/L。溪流水化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除HCO3^-、SO4^2-、Ca^2+、Fe和Mn外,其他元素在融雪期(4、5月)含量均较高;大多数元素在雨季的质量浓度比9月份低,而TN、TP、Fe、Mn表现为9月份的质量浓度低于雨季。保护区内原始阔叶红松林集水区溪流水质为最优,其他研究集水区溪流中的溶解物质含量增高,但除TP和SO4^2-(P〈0.05)外,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虽进行过森林采伐和人工造林等人为干扰,但对于溪流水质并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溪流水化学 集水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 简介:当前市场上销售的化学除草剂多种多样,但均以农业农作物生产为主,而针对林业森林苗圃所使用的除草剂较少,而且应用推广也比较少见。森林苗圃中针叶树育苗所需的苗木量大,因此育苗面积也大,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几个主要树种,如杉木、马尾松、柳杉各地每年都有大量需求。市场经济推动林业育苗工作向省工省成本方面发展。为了探索苗圃育苗工作中最困难、最花工的除草工作的解决途径,我们于2007年底开始对禾耐斯、果尔和烯草酮这三种化学除草剂进行大田育苗除草试验。通过3年试验对比,认为禾耐斯、果尔和烯草酮比较适应我区苗圃育苗,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苗圃 除草 禾耐斯 果尔 烯草酮
  • 简介: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和P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理论对武夷山41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发现:1土壤C、N和P平均值分别为25.35±12.59g/kg、2.95±2.12g/kg和0.29±0.11g/kg,变化范围分别为6.07~56.54g/kg、0.67~9.68g/kg和0.06~0.49g/kg;2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9.50±2.89、102.27±65.78和12.67±13.90,变化范围分别为3.92~13.27、20.54~303.53和3.24~62.58;3土壤C、N、P、C/N、C/P和N/P变异系数分别为0.50、0.72、0.39、0.30、0.64和1.10,表明:研究区土壤C和N含量丰富,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较为肥沃,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 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