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土壤养分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含量过少会降低农作物产量,过多则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快速、准确检测土壤养分对于精准施肥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取样和化学分析的传统方法能够全面准确地检测土壤养分,但检测过程中土壤的取样及预处理过程繁琐、操作复杂、费时费力,不能实现土壤养分的原位快速检测。本研究基于调制近红外光谱,提出了一种土壤养分主动式近场遥测方法,可有效避免土壤反射自然光的干扰。该方法使用波长范围 1260~1610 nm的 8通道窄带激光二极管作为近红外光源,通过测量 8通道激光光束的土壤反射率,建立土壤养分中氮( N)关于土壤反射率的计量模型,实现了 N的快速检测。在 74组已知 N含量的土壤样品中,选取 54组作为训练集, 20组作为预测集。基于一般线性模型,对训练集中土壤 N含量与土壤反射率的定量化参数进行训练,筛选显著波段后的计量模型 R2达到 0.97。基于建立的计量模型,预测集中土壤 N含量预测值与参考值的决定系数 R2达到 0.9,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土壤养分现场快速检测的能力。

  • 标签: 土壤氮素 近红外光谱 近场遥测 锁相放大 光电探测
  • 简介:摘要 : 受经济和气候驱动,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本研究基于 1990-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究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ESV),分析了水田变化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 1) 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水田规模持续缩减,共减少了 17390km2,减幅呈增长态势具有显著地域差异,长江中上游与下游的水田减幅相差约为 9.56%。其中下游减幅较大,水田占区域比例随之降低,中上游恰好相反。 2)由于经济建设及水产养殖的发展,水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系,水田主要由水系、旱地和湿地等转化而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的水田变化最为剧烈,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扩张的现象分布广泛,水田转为水系主要在两湖平原局部地区。 3)水田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转化对 ESV是正影响,水田转为水系对此贡献最大,其转化规模决定了不同时期 ESV净增量的大小,水系转化为水田损失的价值最多,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次之。不同市域的水田变化情况不一致,因此 ESV增减情况具有明显差异。 4)生态系统服务中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增强的同时,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受到严重损害,与水资源规模扩大和水田资源大量流失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长江流域水田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政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水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长江经济带 权衡协同 时空变化 遥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