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3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观察2组患儿的疗效、相关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8.00%,95.33%,对照组分别为48.00%,84.67%,2组患儿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腹泻停止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平均治愈时间以及总疗程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d后大便转阴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缩短了腹泻时间,且提高了大便转阴率。

  • 标签: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比较喜炎平与病毒唑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退热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每组190例。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治疗组给予喜炎平治疗,对比2组患儿退热时间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4h内退热率、72h内退热率、平均退热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效降低患儿体温,临床上可减少病毒唑的使用。

  • 标签: 喜炎平 病毒唑 上呼吸道感染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的有效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对普通型手足口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10月手足口确诊病例182份,对其用药情况(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足口治疗主要以中药注射剂为主,其次为抗菌药物和利巴韦林注射液,临床多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抗菌药物主要以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主,占38.46%;中药注射剂主要以热毒宁为主,占50.00%。结论在手足口治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确保儿童安全用药。

  • 标签: 手足口病 抗菌药物 中药注射剂
  • 简介:目的探讨神阙穴干姜末贴敷配合捏脊疗法对虚寒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白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确诊的32例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血清,采用穴位贴敷配合捏脊手法治疗,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用ELESA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中IL-18和TNF-α的含量。结果治疗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血清IL-18和TNF-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神阙穴干姜末贴敷配合捏脊手法治疗可明显降低轮状病毒肠炎(虚寒型)患儿血清中IL-18和TNF-α的含量,这是其促进疾病恢复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轮状病毒肠炎 神阙穴 贴敷 捏脊
  • 简介:目的观察息风平肝合益肺固卫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阳亢风动、肺虚卫疏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TS的作用机制。方法对32例TS患儿予以息风平肝合益肺固卫方治疗8周后,检测治疗前后TS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结果1)疗效观察: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总积分、证候总积分及证总积分均明显减少(P〈0.01),总有效率为93.7%;停药1月后评估症状总积分、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球蛋白IgA、补体c3明显降低,2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IgG,IgM及补体C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IgA、补体C3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息风平肝合益肺固卫方能有效地持续改善TS阳亢风动、肺虚卫疏证的临床症状,可能系通过提高体液免疫功能达到治疗作用。

  • 标签: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阳亢风动 肺虚卫疏证 息风平肝合益肺固卫方 体液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