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肝癌的病情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极为密切,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13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分型与心理状态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及护理探讨,在实施对症治疗及护理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心理护理 心理状态 肝癌患者 临床分型 对症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宫内节育环(IUD)合并子宫异常出血的子宫内膜病理改变情况。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30例IUD合并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取环诊刮后的子宫内膜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120例未置环、年龄相仿在本院同期因不规则阴道出血诊刮的子宫内膜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30例IUD合并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病理结果:子宫内膜炎83例,占63.85%;子宫内膜息肉32例,占24.61%;子宫内膜发育异常者15例,占11.54%。120例未置环异常出血患者的病理结果:子宫内膜炎12例。占10%;子宫内膜发育异常72例,占60%;子宫内膜息肉31例,占25.83%;恶性肿瘤5例,占4.17%。结论IUD合并子宫异常出血内膜的主要病理改变以子宫内膜炎为主,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发育异常次之,未置环合并子宫异常出血内膜的主要病理改变以子宫内膜发育异常为主,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恶性肿瘤次之。提示:IUD合并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治疗应注意对因治疗。

  • 标签: IUD 子宫异常出血 诊断性刮宫 于宫内膜
  • 简介:目的探讨干扰素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130例宫颈中度、重度糜烂患者,采用微波治疗,术后阴道穹窿放置干扰素栓,隔天l枚,10次为l疗程,作为治疗组。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对70例宫颈中度、重度糜烂患者单纯采用微波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8周后复诊。结果微波加干扰素栓(治疗组)中度宫颈糜烂的治愈率96.25%,重度宫颈糜烂的治愈率81.4%。单纯微波治疗组(对照组)中度宫颈糜烂的治愈率80%,重度宫颈糜烂的治愈率60%。结论干扰素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能促进宫颈创面修复,减少痂皮脱落出血,缩短疗程,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干扰素 宫颈糜烂
  • 简介:近年来,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结合盒转运载体蛋白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亚系.

  • 标签: P-GP 药动学 药效学
  • 简介:目的:本文介绍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荆的进展与评价。方法:采用国内、外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及结论:作为抗血小板药中的一支奇葩,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荆进展十分迅速,对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选择性高。在治疗血栓、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方面展现了良好的治疗前景。

  • 标签: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血栓 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临床评价
  • 简介:研究目的:通过LC-MS/MS方法测定给药225、300、400、500mg后24小时内受试者血浆样品中的CPRC-130及其代谢物M01、M03、M05、M06的浓度,对各剂量组受试者血浆中待测物浓度与给药剂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 标签: 血浆浓度 给药剂量 代谢物 LC-MS MS方法 血浆样品
  • 简介: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P-糖蛋白(P-gp)以及胸苷酸合成酶(Ts)表达情况,并评价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以求为临床选择化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病理标本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ST-π、P-gp和Ts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根据结果计算GST-π、P-gp和Ts阳性率及耐药率,并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切片中GST-π检出阳性率为94.0%,耐药率为86.0%;P-gp检出阳性率为83.0%,耐药率为54.0%;Ts检出阳性率为88.0%,耐药率为52.0%;GST-π的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等患者临床资料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gp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5cm的患者Ts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直径≥5cm的患者;P-gp与GST-π表达呈正相关,与Ts表达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GST-π、P-gp及Ts均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及耐药性,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gp检出阳性率更高,肿瘤直径小的患者Ts的阳性表达水平也高于肿瘤直径大的患者,且P-gp与GST-π表达呈正相关,与Ts表达呈负相关;说明联合检测GST-π、P-gp及Ts的表达有助于帮助患者确定化疗方案,及早筛查肿瘤转移情况,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结直肠癌 谷胱甘肽转移酶 P-糖蛋白 胸苷酸合成酶 多药耐药 相关性
  • 简介:目的:阐明黄连素即盐酸小檗碱(berberinehydrochloride,BBR)对人肝癌细胞HepG2中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连素对CYP3A4和P-糖蛋白(P-g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BBR(1~100μg/mL)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并在BBR对HepG2细胞毒性较小的浓度范围进行实验,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BBR组、诱导剂利福平(Rif)组以及不同浓度BBR和Rif共同给药组,与对数期HepG2细胞孵育48h后,提取细胞RNA和总蛋白,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Westernblot法检测HepG2细胞中CYP3A4、MDR1、孕烷X受体(pregnaneXreceptor,PXR)、视黄醛X受体(retinoidXreceptor,RXR)在mRNA水平的表达和CYP3A4、P-gp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BBR在1~40μg/mL浓度范围内对HepG2细胞毒性小,细胞活力大于80%,超过40μg/mL时对细胞毒性大,细胞存活率低。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1、0.5和2μg/mLBBR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蛋白的表达有诱导作用(P〈0.05),但10、40μg/mLBBR对HepG2细胞CYP3A4和P-gp蛋白的表达有显著性抑制作用(P〈0.01)。QRT-PCR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20和40μg/mLBBR均对HepG2细胞PXR、CYP3A4、MDR1mRNA的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但10μg/mLBBR对RXRmRNA无显著性影响(P〉0.05),20、40μg/mLBBR对RXRmRN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黄连素对CYP3A4和P-gp有双向作用,低剂量时诱导,高剂量时抑制,并且其作用很有可能通过PXR信号通路实现。

  • 标签: 黄连素 CYP3A4 P-糖蛋白 孕烷X受体 视黄醛X受体 药物相互作用
  • 简介:目的:对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进行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分析,并考察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DPYD)多态性与DPD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已确诊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使用含氟化嘧啶类药物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作为化疗组患者;从住院病历中筛选出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或因不良反应而停药者,发出随诊函,在患者自愿回访时采集血标本,作为回访组;采用HPLC法测定患者DPD活性(以二氢尿嘧啶/尿嘧啶比值表示,即UH2/U),分析DPD活性分布特点。在前期研究DPYD基因型的基础上,考察DPYD多态性与DPD活性的关系。结果:共有130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参加研究,化疗组105名,回访组25名。化疗组患者的UH2/U比值为(7.91±3.23),回访组比值为(7.46±2.00),均近似呈正态分布,但个体间变异程度较大。携带DPYD^*2杂合子变异和C2303A杂合子变异患者的UH2/U比值低于DPD活性均值的70%,表明DPYD^*2和C2303A杂合子变异与DPD活性缺乏相关;DPYD^*9变异与DPD活性未见明显相关关系。结论:中国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中存在与DPD活性缺乏相关的DPYD^*2和C2303A突变者,但发生频率可能低于1%;DPYD^*9、A720C和A2670C在中国人群中呈多态性分布,但未见与DPD活性降低相关。

  • 标签: 二氢嘧啶脱氢酶 基因多态性 酶活性 氟化嘧啶类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 简介:目的:癌细胞膜上Pgp糖蛋白的过量表达是肿瘤多药抗性的主要机制。人体内编码Pgp糖蛋白的基因中仅有mdr1涉及多药抗性。本研究中设计了针对mdr1的反义核酸与阿霉素的偶联物,并且对其细胞毒性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偶联物对人表皮癌细胞株KBA1内的Pgp蛋白的表达也做了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方法:使用MTT法考察偶联物对KBA1细胞的毒性。用HPLC考察偶联物对细胞内阿霉素的积累量的影响。对于Pgp蛋白表达的变化,主要是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偶联物的细胞毒性比寡核苷酸高。在低剂量的偶联物(0.5μmol·L-1)的作用下,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提高。偶联物能有效的提高细胞内阿霉素的积累量。并且从RTPCR及WesternBlot看,偶联物处理后的细胞内Pgp表达最少。结论:选用合适的基团,对反义核酸进行结构修饰能够较好的增强反义核酸的性能。采用阿霉素作为偶联基团尽管增强了细胞毒性,但是在更大程度上增强了其抑制Pgp蛋白的效力,提高了肿瘤耐药性的逆转倍数,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更多还原

  • 标签: 反义寡核苷酸 偶联物 细胞毒性 多药抗性 P-GP蛋白
  • 简介:HIV-1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与一系列受体和协同受体结合。这些受体和协同受体都由HIV-1的包膜蛋白gp120识别,在病毒入侵过程中是重要环节之一。逆转录酶拮抗剂是最早针对抗病毒治疗的几个靶点之一,对其的改进对于寻找新型拮抗剂十分关键。许多天然植物如新疆一支蒿被报道具有抗病毒的生物活性。这些天然植物也许就是潜在的靶向针对包膜蛋白gp120上V3环或者逆转录酶的艾滋病毒抑制剂。V3环结构中的相对保守的肽段R15K可以被用来研究蛋白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毛细管亲和色谱方法研究了R15K与新疆一支蒿各种粗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研究了逆转录酶与新疆一支蒿各种粗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新疆一支蒿的氯仿层提取物与R15k和逆转录酶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快速高通量筛选天然植物中抗艾滋病毒的活性成分的方法。

  • 标签: HIV V3环 R15K 逆转录酶 亲和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区带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