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前肺通气及血气分析状况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42例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前均行肺通气测定及血气分析。设肺功能正常者(152例)为A组;肺功能异常者(90例)为B组;肺功能及血气均正常者(145例)C组;肺功能及血气均异常者(31例)D组,分别比较其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同时分析肺功能、血气相关指标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结果B组肺部并发症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肺部并发症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FVC、FEV1、MMV、FEE75〈70%预测值,SaO2〈95%、PaCO2〉45mmHg时肺部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经胸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前,患者均应常规行肺通气测定和血气分析。FVC、FEV1、MMV、FEE75、SaO2、PaCO2与术后肺部并发症有关,FEV1/FVC、FEE25未显示其相关性。

  • 标签: 食道肿瘤 贲门肿瘤 肺通气功能 血气分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有创通气,研究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治疗效果、肺功能指标、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PaCO2、CO2含量、HCO3、剩余碱低于对照组(P<0.05),pH值、PaO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VC、FEV1/FVC、PEFR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体健康状况、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呼吸衰竭患者治疗过程当中,无创机械通气效果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以及血气分析指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吸衰竭 肺功能 血气分析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对机械通气COPD呼吸衰竭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54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27例。两组病人均在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10d后,观察:体重变化百分比(IBw%)、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TLC)、IgG、IgM、IgA、CD3、CD4、CD8、CD4/CD8;治疗前后Pa02与PaC02变化、感染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治疗时间。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IBW%、TSF、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高,EN组IBW%、TSF优于PN组(P〈O.05或P〈0.01);两组患者TLC、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治疗后EN组TLC、CD4、CD4/CD8高于PN组(P〈O.05或P〈0.01);两组患者Pa02、PaC0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EN组优于TPN组,机械通气10d内EN组感染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均能改善机械通气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肠内营养在临床疗效上优于肠外营养。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应用于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66例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时间为2022.03~2023.03,分组应用抽签法,各组33例。参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急诊护理。统计各组护理结果。结果:试验组各项生命指标均比参照组优异,P<0.05。结论:急诊护理的应用,利于改善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入的35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均采取俯卧位通气,对比应用前后血气指标。结果:俯卧位通气应用后pH值、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应用前明显提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较应用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新生儿 机械通气 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全麻俯卧位手术过程中采用不同通气方法对其围术期呼吸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共计100例,所选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10月-2021年9月,均为该段我院接收的行全麻俯卧位手术的老年患者。依据患者在手术期间所行通气方式不同划入2个小组中,即对照组(50例;Vt:6ml/kg)和研究组(50例;Vt:6ml/kg、PEEP:5cmH20)。对2组麻醉前、气管插管后仰卧位机械通气10分钟、俯卧位机械通气10分钟、俯卧位机械通气1小时、拔管后脱氧30分钟,以及术后24小时、48小时的呼吸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组间对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结果显示:2组患者麻醉前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对比结果差异较小,所得P值>0.05;后续时间段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对比结果差异较大,所得P值<0.05。组内对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结果显示:研究组各时间段与麻醉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对比结果差异较小,所得P值>0.05;而对照组各时间段与麻醉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对比结果差异较大,所得P值<0.05。另外,2组各时间段、呼出潮气量对比结果差异较小,所得P值>0.05。结论: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全麻俯卧位手术的过程中,引用小潮气量+低水平PEEP联合通气的方式具有积极地临床应用价值,可促进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速度,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大力引用。

  • 标签: 通气方法 老年患者 全麻俯卧位手术 围术期 呼吸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全麻俯卧位手术过程中采用不同通气方法对其围术期呼吸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共计100例,所选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10月-2021年9月,均为该段我院接收的行全麻俯卧位手术的老年患者。依据患者在手术期间所行通气方式不同划入2个小组中,即对照组(50例;Vt:6ml/kg)和研究组(50例;Vt:6ml/kg、PEEP:5cmH20)。对2组麻醉前、气管插管后仰卧位机械通气10分钟、俯卧位机械通气10分钟、俯卧位机械通气1小时、拔管后脱氧30分钟,以及术后24小时、48小时的呼吸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组间对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结果显示:2组患者麻醉前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对比结果差异较小,所得P值>0.05;后续时间段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对比结果差异较大,所得P值<0.05。组内对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结果显示:研究组各时间段与麻醉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对比结果差异较小,所得P值>0.05;而对照组各时间段与麻醉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对比结果差异较大,所得P值<0.05。另外,2组各时间段、呼出潮气量对比结果差异较小,所得P值>0.05。结论: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全麻俯卧位手术的过程中,引用小潮气量+低水平PEEP联合通气的方式具有积极地临床应用价值,可促进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速度,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大力引用。

  • 标签: 通气方法 老年患者 全麻俯卧位手术 围术期 呼吸功能 影响
  • 简介:目的探究序贯机械通气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予以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动脉压(mPAP)、右房压(RAP)、肺毛细血管契压(PCWP)、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系统血管阻力(SV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予以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可优化患者血流动力学,对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抑制病情恶化及改善治疗结局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序贯机械通气 老年急性左心衰竭 血流动力学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与地塞米松联合对单肺通气(OLV)手术患者肺功能及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实施OLV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萎缩肺组织的损伤指标(如MPO、MDA、XOD)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术中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戊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指标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OLV手术患者中采用右美托咪定与地塞米松联用麻醉可减轻肺组织损伤,保护肺功能,从而避免了肺部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地塞米松 单肺通气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新生儿通气时间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间接收的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中选择7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护理时应用集束化护理可有效缩短通气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利于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机械通气 新生儿 通气时间 护理质量
  • 简介:为满足临床医生学习掌握呼吸机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知识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水平,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将继续举办全国“机械通气临床应用学习班”,由俞森洋教授主讲,邀请国内著名呼吸界专家罗慰慈、刘又宁、王辰、蔡柏蔷、林江涛教授等讲课。记继续教育学分8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04-03-02-033(国)]。时间暂定为2004年10月10日至15日,欢迎报名参加。

  • 标签: 学习班通知 机械通气 通气学习班
  • 简介: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但存在CSF的患者90例,依据夜间多导睡眠图(PSG)结果,分为OSAHS组(n=39)和非OSASH组(n=51),分别测定2组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OSAHS组患者的FMD、NO较非OSAHS组明显下降(P〈0.05),ET-1、TNF-α、hs-CRP较非OSAHS组明显升高(P〈0.01)。OSAHS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血氧饱和度(SaO_2)〈90%时间与FMD呈明显负相关,夜间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LSpO_2)与FMD呈明显正相关。结论OSAHS能明显降低CSF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高龄慢阻肺患者开展全面肺功能康复护理在改善其通气指标与生活质量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运用全面肺功能康复护理。结果:护理前2组的FEV1、FVC、FEV1/FVC均较低P>0.05,护理后FEV1、FVC、FEV1/FVC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护理前2组SGRQ量表评分较高P>0.05,护理后SGRQ量表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于高龄慢阻肺患者进行全面肺功能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其肺通气指标,并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慢阻肺 高龄患者 全面肺功能康复护理 肺通气 生活质量
  • 简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大多数病人经输液、激素、吸氧和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等综合治疗,症状可缓解,但仍有少数病人病情得不到控制,继续恶化进入危重状态,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现报告我院在1999年至2001年三年间共治疗的10例患者的体会。

  • 标签: 机械通气治疗 重症哮喘 体会 病人 危重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以心理舒适化理念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对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病人不良情绪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至我院就诊的58例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为研究组(29例)及对照组(29例),对照组进行一般性护理,研究组选择以心理舒适化理念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不良情绪以及肺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肺活量、最大呼气第1秒呼气量以及最大呼气第1秒呼气量与肺活量的比值相较于对照组高,且不良情绪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心理舒适化理念 护理方式 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 不良情绪 肺功能
  • 简介:镇静和镇痛是机械通气患者治疗的一部分,运用得当,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本文综述了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治疗的目的、方式的选择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

  • 标签: 机械通气 镇静药物 镇痛药物 RAMSAY评分 Riker镇静-躁动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