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期间七氟醚全程吸入对肺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n=15)、丙泊酚对照组(P组,n=1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心肺转流(CPB)前、复跳后10min、CPB后2h、CPB后24h测桡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吸入氧浓度(FiO2),评估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通过检测血中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白介素-6(IL-6)的浓度及其在肺静脉和肺动脉的比值(PV/PA),评估肺内炎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炎症细胞数量在各时间点的PA和PV中较低,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PV/PA较高,淋巴细胞的比值无差别,IL-6的PV/PA较低;虽然2组肺功能均下降,但七氟醚组肺功能指标较优。结论相比丙泊酚,七氟醚能抑制肺内炎症细胞聚集,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

  • 标签: 七氟醚 体外循环 炎症反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肺损伤 双瓣置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与醒脑静注射液对患者心肺脑复苏(CPCR)的作用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参附注射液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对CPCR的作用及SIRS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t1(再灌注后30min),如(再灌注后60min)时CK、CK—MB及cTnl水平均高于如(复苏即刻时间)时,但观察组患者且心跳与血压恢复正常及呼吸循环系统恢复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72h(t3)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炎症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氏0.05)。结论:参附注射液与醒脑静注射液用于心肺脑复苏患者,可有效预防CPRC后再灌注损伤,也降低SIRS的发生率。

  • 标签: 参附注射液 醒脑静 心肺脑复苏 全身炎症反应 综合征发生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长血液透析时间对患者微炎症状的影响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6例维持性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命名为试验组1和试验组2,同时选取1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正常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的患者每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时间为6h,试验组2的患者每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时间为4h,分别测定三组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血浆总蛋白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体重指数,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1和试验组2患者在治疗前血浆细胞因子水平都要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六个月的持续性血液透析后,试验组1患者的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且低于试验组2组患者治疗后的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和试验组2两组患者经过血液透析后其微炎症状态和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明显得到改善。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但是通过延长血液透析时间能有效清除微炎症细胞因子,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 标签: 延长血液透析时间 微炎症状 影响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应用于不良反应损害量化的通用指标,探讨各指标适用性及局限性。方法以CNKI、万方、维普等为数据库,检索自2000年至今相关文献,提炼应用于不良反应损害量化的指标。结果应用于不良反应损害量化的指标共有5种,分别为伤残调整生命年、不良反应严重度指数、风险效益比、最小损害量以及质量调整生命年。结论目前应用于不良反应损害量化的指标皆有其自身局限性及适用领域,应通过多种指标共同评价以提高不良反应损害量化科学性。

  • 标签: 不良反应损害 量化 指标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我院2013–2014年上报的1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ADR报告分级、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是ADR的高发人群;大多数ADR是通过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在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的14个药品类别中,生物/生化药品位列首位(19.51%),其次为抗菌药物(17.68%)。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全身性损害(31.84%),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46%)。结论: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呈现新的变化趋势,生物/生化药品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高度关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ADR的监测,确保临床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生化药品 中药 合理用药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含果糖制剂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月—2015年7月中山市收集的75例与含果糖制剂相关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75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女性较多(49例,占65.33%),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首次用药后30min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数最多,共52例(占69.33%);联合用药36例,占48.00%;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以及寒战、发热等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须充分考虑药品本身因素、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机体因素、联合用药及用药时间等用药因素对含果糖制剂致不良反应的影响,严格把握适应证,尽量避免配伍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含果糖制剂 合理用药
  • 简介:1例男性患者,静脉滴注大扶康注射液后,肝功能受到影响,予以报道,提醒临床使用该药时注意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大扶康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收集2000–2014年度前列地尔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不良反应表现、处理及预后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前列地尔不良反应报告133例,不良反应多发生在50-69岁人群(44.36%),男性多于女性(83/50),原患疾病主要是神经系统疾病(56.67%)。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前3天(71.00%),以心血管系统损害(51.33%)、神经系统损害(22.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00%)为主。结论:应加强对前列地尔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前列地尔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调研
  • 简介:目的探究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在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125例使用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服用药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比例(68.8%)显著高于静脉给药(17.6%)和外用药(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中酮康唑、伊曲康唑以及氟康唑比例最高,分别为32.0%、28.8%和19.2%.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系统中,过敏反应比例最高,为29.6%,其次为消化系统24.0%.结论采用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在治疗时会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机体多个系统,在使用时需要提高安全性.

  • 标签: 吡咯类 抗真菌药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对选用左氧氟沙星而引发不良反应的病例展开调查探究。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因左氧氟沙星而诱发各类不不良性反应病征有:荨麻疹(或皮疹)者54例,占58.82%;呕吐、恶心者22例,占23.53%,胸堵心慌者18例,占17.65%;体温升高5例,占4.90%;呼吸不畅2例,占1.96%;脸部肿胀1例,占0.98%。年龄高于60岁(包含60岁)的病例数最多,占27.45%。所患疾病以呼吸道及相关组织疾病、外创伤病的例数最多,分别是31例(30.39%),25例(24.51%)。左氧氟沙星用量超出200mg(包含200mg)的患者有87例,占85.29%;其余15例的用量不超出200mg,占14.71%。结论:为使左氧氟沙星药效得以发挥,并降低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率,医疗工作者要深入探究此药的使用特性,健全给药机制,达到科学用药目的。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用药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炎病患者应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的治疗效果。方法76例炎症性肠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益生菌。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结肠镜检查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腹泻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炎症性肠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可应用于临床治疗。

  • 标签: 炎症性肠炎病 益生菌 美沙拉嗪 治疗效果
  • 简介:本期通报的是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严重不良反应及超适应证用药的风险。单磷酸阿糖腺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腺嘌呤核苷类抗病毒药,其药理作用是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使其活性降低而抑制DNA合成。临床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口炎、皮炎、脑炎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报告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较多,超适应证用药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大多数为14岁以下儿童的病例报告。为使医务人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公众了解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安全性问题,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用药风险,本期对该品种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及超适应证用药问题进行通报。

  • 标签: 单磷酸阿糖腺苷 临床合理用药 严重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信息通报 适应证
  • 简介: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其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指导医务人员对其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阿奇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明显;60-90岁发病率最高,达34.88%。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的速度不宜过快,滴注时间要〉60min,控制滴注液浓在2mg/ml,该药不宜肌内注射给药。8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为主,共41例,其次为胃肠道反应31例,神经系统反应共14例。结论临床中阿奇霉素的应用,应严格按照抗生素应用原则,并结合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给药方式,给药浓度在2mg/ml,滴注时间〉60min,用药后密切观察以确保安全用药。

  • 标签: 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抗生素
  • 简介:目的改进提升医院ADR监测体系在安全用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培训和改变奖励方式,提高上报人的积极性;通过明确分工和职责,发挥临床药师在ADR监测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开发使用ADR监测平台,简化上报流程和时间等方法。结果在ADR监测体系改进后,我院ADR报告数量和质量、新的严重ADR报告比率以及ADR预警和干预措施有效性都得到大幅提升。结论我院ADR监测体系改进的方法是有效的,可以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 标签: ADR监测体系 改进 评价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康艾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省食品药品安全监测中心报告数据库中1906例康艾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资料老年居多(51.73%),不良反应/事件以全身性损害为主(32.63%),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寒战和发热等,但说明书中无相关风险提示。结论重视康艾注射液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完善药品说明书,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康艾注射液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分析
  • 简介:通过系统回顾我国法律法规、ICH与ISPE相关指导原则,分析了自发报告、源于有组织数据收集系统的报告、源于文献的报告、境外发生的严重报告、合同报告以及其他来源等6种不同来源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对个例报告提出了最低报告要求、报告内容与时限,对源自有组织数据收集系统的报告、境外发生的严重报告提出了具体报告要求,在汇总报告中提出了如何分析个例报告的要求,以期为国内药品生产企业按要求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提供参考。

  • 标签: 药品生产企业 药品不良反应 不良事件 报告要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中常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5年内8月间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分析对象,其中包括非小细胞肺癌24例(予以吉非替尼),转移性肾细胞癌16例(予以贝伐单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以及直肠癌21例(予以西妥昔单抗治疗)。分析总结本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本研究小组的探究下,制定一套针对性处理措施。结果分析结果发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主要给患者的皮肤、胃肠道、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等产生影响,同时还可能出现感染、骨髓毒性以及全身反应。结论随着抗肿瘤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给肿瘤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临床应熟练掌握每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已经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尽快进行处理,继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分子靶向治疗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处理措施
  • 简介:目的:了解高州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9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5年我院9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对其临床用药、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98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5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为48.98%(48例),其次为≤12岁年龄段(29例,占29.59%);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数的占比最高,为68.37%(67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数的占比为62.24%(67例),高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治愈75例,好转例18,有后遗症4例,死亡1例。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发生于静脉给药的特殊人群,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虽治愈率高,但仍存在因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而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的情况。因此,临床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时,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其不良反应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Β-内酰胺类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14年间国内外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拉莫三嗪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个案报道共检索到77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死亡3例,急性肝衰竭死亡1例。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损害为主,其所致不良反应可能与患者性别、年龄、联合用药等有一定的关联。结论临床应用拉莫三嗪时,应关注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相互作用及给药剂量,高度重视其所致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拉莫三嗪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