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伤的糖尿病,病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不明显,临床上以餐后血糖升高和糖耐量降低为主要特点。其相关并发症不但加重肝细胞损伤,还会破坏机体葡萄糖稳态,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但诊治不够规范。本文介绍了肝脏疾病对葡萄糖稳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肝性糖尿病的诊治进展,以及肝性糖尿病降糖药物的选择。

  • 标签: 肝源性糖尿病 诊断 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利用正常人肝细胞(HepaRG)和高内涵技术检测肝毒性标志物,并结合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建立体外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快速筛选平台。方法选取适当的荧光探针Hoechst33342、DCFH-DA、Fluo4-AM、MitoTracker?RedCMXRos联合高内涵技术研究不同大黄蒽醌类单体(AQs)对HepaRG细胞活性氧簇(ROS)、胞内Ca2+含量及线粒体膜完整性等肝毒性标志物的影响,并开展高内涵法胞质分裂阻断法微核试验和高通量彗星电泳试验,综合评价AQs致肝细胞毒性及染色体、DNA损伤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epaRG细胞经25.0μg/mL大黄素、12.5和25.0μg/mL芦荟大黄素、50和25.0μg/mL大黄酚处理24h后,胞内ROS含量显著增多;12.5和25.0μg/mL芦荟大黄素和50.0μg/mL大黄酸可引起胞内Ca2+含量显著增多;大黄素25.0μg/mL、芦荟大黄素25.0μg/mL、大黄酚50.0和25.0μg/mL、大黄酸50.0和25.0μg/mL组导致线粒体明显损伤(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25.0μg/mL大黄素诱导微核率、尾DNA含量和彗星尾距(OTM)数值均显著升高(P〈0.05、0.01);50.0μg/mL大黄酚给药72h后微核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AQs的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本研究成功建立肝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联合快速筛选模型,有助于药物研发早期的毒性筛选。

  • 标签: 大黄蒽醌类单体 HepaRG细胞 高通量筛选 肝细胞毒性 活性氧 线粒体损伤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常见于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即孤立性房颤。房颤除可引起心悸等症状外,还可以因心房缺失泵血功能而使心输出量降低,导致心房内的血流淤滞,促使血栓形成。我国房颤的成人患病率约为0.77%,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双源CT 肺静脉 左心房 评估
  • 简介:1例55岁女性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年,诊断为肺性心脏病、右心衰、心功能Ⅲ级、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心律失常,心房纤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给予头孢呋辛抗感染;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及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扩张气管,减轻炎症反应;螺内酯片、呋塞米注射液降低前负荷,硝酸甘油注射液降低后负荷,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改善心衰,华法林钠片抗凝等治疗后,患者气喘、气短、咳嗽缓解,病情稳定后出院。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药物间潜在的相互作用、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用药教育等方面主动与医生沟通,并提出优化方案。

  • 标签: 临床药师 肺源性心脏病 药学监护
  • 简介: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近百公里的迂回盘旋土路,原始森林云雾缭绕,巨大的冰瀑挂在漫山的杜鹃花树间……当海拔从4900米骤降到2000米时,一处藏地的“桃花”在记者面前豁然开朗:这里是中国夏尔巴人最大的聚居地定结县陈塘镇,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中尼边境。雪域高原冬天的萧瑟已经完全隔离在重山之外,森林茂密,草木尤翠。水流湍急的朋曲河横穿整个陈塘镇,奔流向尼泊尔。

  • 标签: 西藏日喀则地区 喜马拉雅 桃花源 杜鹃花 尼泊尔 森林
  • 简介:目的:比较乳酸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吡肟对急性水肿型胆性胰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1月间收治的急性水肿型胆性胰腺炎患者72例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吡肟治疗,观察组给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以及治疗后各症状(血液淀粉酶及血常规)复常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血液淀粉酶及血常规)复常时间以及呕吐、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呕吐、腹胀、腹痛的缓解率及抗感染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水肿型胆性胰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优于头孢吡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了各症状指标,促进疾病的康复。

  • 标签: 乳酸左氧氟沙星 头孢吡肟 急性胰腺炎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脑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东台人民医院2013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术后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BDNF水平、神经功能情况及治疗后7、15d脑水肿体积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第7、15d绝对脑水肿体积、相对脑水肿体积均小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BDNF与脑水肿体积、NIHSS评分、mRS评分呈负相关(r=-0.452、-0.441、-0.512,P〈0.05),与BI评分呈正相关(r=0.487,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可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BDNF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状况,减轻脑水肿程度。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高压氧 依达拉奉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