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临床检验与临床诊疗之间密切相关,检验结果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的诊疗方式产生帮助。因此在日常的临床检验中,其检验主要涉及到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内容,通过借助具有先进性的检验仪器对上面所提到的检验对象进行检测和化验,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数据。本文主要浅谈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从根本上提高检验质量和效率,为日后临床检验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 标签: 临床检验 质量控制指标 现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检验科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总结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我院在2018年月份至今一共出现150例不合格标本,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思考标本不合格的发生原因、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并计算不合格标本所占的比例。结果在这些不合格标本中,痰标本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痰标本82例(54.60%),20例尿标本(13.30%),12例血标本(8.00%),21例分泌物(14.00%),9例粪便(6.00%),6例无菌体液(4.00%)。其中,造成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取样的过程不够规范、送检过程不规范、检验过程中标本受到污染。结论造成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包括不规范的采集方式,送检不够及时、样本污染等,同时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加强检验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发挥各部门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微生物标本的不合格率。

  • 标签: 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 不合格原因分析 检验科 对策
  • 简介:目的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分析讨论,为凝血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进行凝血检验项目的一共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每位患者分别取3份用以进行凝血检验的标准血量的血液样本,对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放置时间、以及样本溶血情况的三方面进行控制,观察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具体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凝血酶时间(TT)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验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检验,通过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控制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会对PT以及APTT的数值造成影响,血液样本存放时间会对TT、FIB、以及APTT的数值造成影响,血液样本溶血会对四项检验指标的数值均造成影响。结论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放置时间以及血液样本溶血均会对凝血检验项目造成影响,其中离心时间主要影响的是PT以及APTT的检验结果;放置时间主要影响的是TT以及FIB的检验结果;溶血则会对所有的凝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血液样本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取152例生化检验患者,分析血液样本同异侧采集、是否溶血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受采集部位、血液溶血等影响,生化检验结果钾、氯、胆红素等相关指标将出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规范采血流程标准对提高生化检验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液标本 生化检验 样本采集
  • 简介: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根据临床医疗检验结果,主治医师可以对患者疾病的发展程度、病变情况、复发概率、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结合患者病情为其提供相应的药物治疗,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不同类型的药物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在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此,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检查流程的准确性,并结合患者现阶段服用药物的功效和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不良影响,以此来确保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药物在服用过程中会隐藏患者的部分疾病,检验人员对此类药物要格外注意。

  • 标签: 药物 临床医学 检验结果 影响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检测的90份不合格血常规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导致标本不合格和结果失误的原因。结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历资料,分析患者血液结果显示,影响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为人为因素、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结论临床上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因此会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检验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时候,应当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结果 因素 影响
  • 简介:医学检验是临床诊疗的基础,这已经是医学界人士的共识,它的检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涉及到患者生命安全。为此,在检验中必须要把好质量关,降低误诊现象,需要提高检验质量,提前做好有关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确保将各项质量影响因素的预防工作落实到位。基于此,本文对临床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提出合理化的措施,旨在希望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开展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差错性事件的出现几率。

  • 标签: 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 因素 措施
  • 简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不断的提高,人们对食品以及药物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种分离分析技术也层出不穷。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样品组分容易吸收、样品处理方法简单、检测自动化、适用范围广、药物成分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以及分离速度快等诸多优点,为监测药品及食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平台。

  • 标签: 药物检验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效果。方法在进行本次研究调查之前,我院要将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确定所有患者均为儿童细菌性腹泻,在此基础上,我院选取了68名在我院进行医治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进行研究,这68名患者的病例选取时间均在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之间,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观察分析患者的检验效果以及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结果经过研究调查,发现采用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而且在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方面表明,病原微生物对各种治疗腹泻的药物都有着较强的耐药性。结论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 标签: 儿童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出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策。方法选用100份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检测出其不合格的内容是什么,进而想出相应的对策。结果对血液标本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其原因及百分比为脂血12.00%、凝血32.00%、溶血34.00%、血液标本量不符合要求6.00%、采血管错误使用14.00%、送检超时2.00%。结论通过研究发现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医院可以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让他们具有更强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和降低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

  • 标签: 血液标本 不合格原因 分析及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危急值管理中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法改进检验科的危急值管理能力。方法通过对检验科危急值管理现状的调查,采集之前危急值的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PDCA循环方法的应用,重新制定合理的检验科危急值的管理办法。结果应用PDCA循环方法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后,检验科医护人员的危急值报告率明显提升,从之前的70.12%提高到99.56%(p

  • 标签: 危急值 PDCA循环 管理能力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溶血标本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7月门诊收治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将对照组患者作为未溶血标本,观察组患者作为溶血标本,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蛋白(T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的γ-谷氨酰转氨酶(GGT)、胆红素(DB)、总胆红素(TB)、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会影响到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检验过程中采取方法避免溶血标本有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 标签: 溶血标本 肝功能检验 准确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乙肝患者临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195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乙肝患者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进行检验。结果乙肝患者中乙肝五项检查指标显示阳性,其中HBsAg的阳性发生率最高,按照年龄分组,30~49岁之间的人群是乙肝的高发人群,HBeAg和抗HBc检查呈阳性人数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五项是乙肝患者检验的重要标志,检验结果可以作为乙肝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对于乙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乙肝 乙肝五项 临床检验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不同时段对临床标本实施微生物检验分别获得的阳性率。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微生物标本120份作为实验对比研究对照组;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微生物标本120份作为实验对比研究观察组;临床均选择微生物分析仪以及全自动血培养仪实施微生物检验,最终对两组标本检验阳性率实施临床对比。结果在呼吸道标本阳性率、血培养标本阳性率以及其他标本阳性率几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在粪便标本阳性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分析导致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包括标本采集因素、标本保存因素以及运输以及检验人员专业水平因素。结论针对不同时段临床实施微生物标本检验阳性率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可以针对当前疾病的情况进行有效了解,最终研究有效方法对患者实施疾病诊断。

  • 标签: 不同时段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 简介:目的分析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泸县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肺部曲霉菌感染阳性患者52例,其中进行寄生检查30例,侵袭检查22例,比较GM试验、G试验及痰培养微生物检验结果及患者临床症状。结果GM试验寄生型、侵袭型阳性比例均高于G试验、痰培养结果(P〈0.05);G试验寄生型、侵袭型阳性比例高于痰培养结果(P〈0.05)。侵袭型曲霉菌患者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寄生型,咯血发生率低于寄生型(P〈0.05)。结论GM试验在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且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步判定疾病分型,降低误诊率。

  • 标签: 肺部曲霉菌感染 微生物检验 临床诊治
  • 简介:目的分析样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方法取64例健康体检者,抽取其血液样本2份,将其中1份(共64份)做人工溶血处理后送检,设为溶血组;另1份不做处理,设为正常组,行正常检查,对比样本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组K+、LDH、CK、TP水平均低于溶血组,且正常组GLU水平更高(P<0.05);两组BUN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溶血将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严重影响,通过规范采集标准、流程可有效避免溶血事故,提升诊断准确性。

  • 标签: 生化检验 血液样本 标本溶血
  • 简介:目的研究溶血现象对于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根据其影响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本次实验选取2016年7月份至2017年7月份医院接收的68例血液标本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将这血液标本平均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血液标本的实际检验结果,了解溶血对血液标本的相关影响,根据实际的影响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结果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胆固醇和总蛋白等均高于对照组,但是相反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的三酰甘油、血尿酸、尿素氮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临床标本若是发生溶血现象,就会严重的影响检验结果,所以说在检验标本的时候,必须要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否则,检验的结果就会有所误差。

  • 标签: 溶血现象 检验项目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肾脏损伤法医学检验鉴定中采取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进行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冷凝聚试验检验的不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血清学检验和冷凝聚试验检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结果8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接受血清学检验的敏感度为90.57%,特异度为96.55%,应用冷凝集试验检验方法的敏感度为87.71%,特异度为90.62%,血清学检验方法明显高于冷凝集试验方法;血清学检验方法检验的阳性检出率96.25%,明显高于冷凝集试验阳性检出率77.50%,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学检验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冷凝集试验方法,临床应用可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小儿血清学检验 冷凝集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在病人治疗过程中,检验科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时危急值追踪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日至2018年8月20之间,以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00名为实验对象,作为试验组。选取2016年1月20日至2016年8月20之间,以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00名为实验对象,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病人进行危急值追踪,对照组未采取危急值。对比两组结果,分析判断危急值追踪的价值。结果经过严密细致的试验对比,试验组死亡21人,死亡率为21%,伤残16人,伤残率为16%。通过查阅资料,对照组死亡38人,死亡率为38%,伤残26人,伤残率为26%。试验组患者紧急情况处置反应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且p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