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的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成人全麻手术6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手术结束后瑞芬太尼组将瑞芬太尼的用量减至维持量的1/10,对照组则停止使用。结果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明显区别,与对照组相比,瑞芬太尼在苏醒的咳嗽发生率和不自主运动发生率均降低。结论在苏醒使用小剂量的瑞芬太尼不会延长患者苏醒时间并能减少拔管时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瑞芬太尼 全麻 拔管 躁动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癌介入治疗围术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对策。方法对78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术前、术后护理和相应的康复指导。结果本组78例患者中,全部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18例有恶心呕吐的消化道反应,3例发热逸39。c,经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3d内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围术护理,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使患者康复。

  • 标签: 宫颈癌 动脉介入 护理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6月300份Ⅰ类切口病历围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Ⅰ类切口围术均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19个品种,头孢菌素类使用频次最高,占40.0%(240/600),使用频次最高的药品多为头孢匹氨。初次给药时间为术前0.5~2h者仅60例(占20.0%)。术后单一用药者87例(占29.0%)、二联用药者153例(占51.0%)、三联用药者33例(占11.0%)、四联用药者27例(占9.0%)。结论: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严重,应加强围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

  • 标签: Ⅰ类切口 围术期 抗菌药物 应用分析
  • 简介:目的调查普外科围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医院普外科I类、Ⅱ类切口手术患者156例,对其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在围手术均应用了抗菌药物,最常用的为头孢菌素类,使用达152例次,占73.79%;围手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以术后应用时间过长最突出,其中术后用药超过3d者占44.23%。结论该院普外科围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有不合理之处,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管理,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意识,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标签: 普外科 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 预防
  • 简介:目的:了解普外科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为后期的围手术抗菌药物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5月324例符合条件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324例患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100%;在手术前0.5~2h用药者50例(15.4%),手术前2~24h用药者64例(19.8%),手术后用药者185例(64.8%);持续用药时间≤1d的16例(4.9%),≤3d的80例(24.7%),4~7d的198例(61.1%),〉7d的46例(14.2%);手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为1~16d,平均5.3d。预防用药品种最多为克林霉素磷酸酯169例,其他以青霉素和二、三代头孢菌素为主。结论:该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干预管理。

  • 标签: 清洁手术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持续增高;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ECOPD)则是COPD患者就诊及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因此成为一大社会经济负担。炎症是COPD重要的发病机制,AECOPD患者存在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加重。糖皮质激素具有多环节抗炎作用。尽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及相关指南对AECOPD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作了较明确的推荐,但针对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的指征、剂型、剂量、疗程尚有诸多争议,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 糖皮质激素 全身应用 吸入
  • 简介:围手术高血糖是术后患者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手术应激及禁食等特殊情况,补充基础胰岛素持续控制非餐后血糖具有重要作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因其平稳的胰岛素时间-作用曲线,接近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甘精胰岛素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 低血糖 优势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围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出院的956例手术患者围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956例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有931例,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为97.38%。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10类32个品种,使用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无指征用药、选药不正确、用药疗程持续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未按药动学特征分次给药等。结论:我院围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重视,加强管理,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标签: 围术期 预防性应用 抗菌药物 应用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干预高甘胆酸(glycocholicacid,CG)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12月间309例甘胆酸升高孕妇妊娠CG变化趋势,比较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轻症组(300〈CG〈1000μg.L-1)随孕龄增长,CG呈缓慢上升趋势,用药和未用药组相比,临产前CG值[(626.2±607.4)μg.L-1vs(694.5±534.4)μg.L-1,P〉0.05]、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率(14.2%vs12.8%,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重症(CG≥1000μg.L-1)用药组CG增长幅度小于未用药组,临产CG值[(1915.7±1419.0)μg.L-1vs(3185.2±1448.3)μg.L-1,P〈0.01]、ICP发病率(94.1%vs62.9%,P〈0.0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妊娠结局中分娩孕周[(38.9±1.3)周vs(37.6±2.4)周,P〈0.01]、早产率(5.4%vs28.8%,P〈0.01)、剖宫产率(55.9%vs76.9%,P〈0.01)、新生儿体重[(3300±457)gvs(3109±661)g,P〈0.05]、Apgar's评分≤7分(0%vs7.7%,P〈0.05)轻症组优于重症组,胎窘发生率无差异(5.8%vs9.1%,P〉0.05)。结论:应用熊去氧胆酸可干预CG升高重症组的病程发展并降低ICP发病率。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甘胆酸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简介:目的了解某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0年7~12月归档病历中I类切口手术患者有关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444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在初次给药方面,术前0.5~2h、2~24h和大于24h用药者分别为12例、122例和63例;术后用药者247例。在持续给药中,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小于4d者70例、4~7d者193例、大于7d者181例。术后单一用药者占82.43%,二联用药者占17.12%,三联用药者占0.45%。结论该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应用档次过高、无指征联合用药及给药时机不当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 标签: I类切口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调查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对比等效剂量的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全麻诱导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40例全麻手术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20例患者采用芬太尼进行静脉推注诱导,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进行静脉推注诱导.在此期间,对两组患者在诱导前后的心率和血压的基础数值、插管时、插管后1、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加以记录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的插管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与诱导前所测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插管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与诱导前所测的数据有大幅上升,且对照组数据也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等效剂量的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全麻诱导应激反应均有抑制效果,但是舒芬太尼的效果比芬太尼效果更好.

  • 标签: 芬太尼 舒芬太尼 全麻诱导期 激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妇产科手术患者300例,提取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信息。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的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结果:抗菌药物应用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应用率为86.67%(260/300);DUI〉1的抗菌药物有甲硝唑、美洛西林钠、依替米星、头孢曲松钠、青霉素钠。结论:某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 标签: 妇产科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限定日剂量 药物利用指数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与经济效益.方法将胆总管结石患者263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一缝合组132例和T管引流组131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输液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及费用、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缝合组术后输液量、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恢复正常工作时间均明显少于T管引流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一缝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76%,明显低于T管引流组的45.80%,且术后切口感染和胆漏的发生率分别为3.79%、4.55%,低于T管引流组的9.92%、1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2组均无围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缝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优于T管引流,且无T管引流相关并发症之虞,可视为安全有效及经济的术式选择,对符合指征的患者可作为首选术式.

  • 标签: 一期缝合 胆总管 探查术 腹腔镜 T管引流 效益
  • 简介:目的对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合的进行效果观察.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5例胸、腰椎患者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植骨、内固定治疗,对一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无1例发生发症发生及复发,融合满意;无1例发生内固定失败,手术前后凸角矫正度(17.4±1.8)°.结论经前路病灶清植骨一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使病变部位在术后获得满意的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 标签: 病灶清除 植骨 内固定 胸腰椎结核
  • 简介:目的观察阿片类药物依赖康复患者对替曲朵辛注射液的耐受性。方法采用无对照开放试验设计,以年龄18~45岁的阿片类药物依赖康复患者(性别不限)为观察对象。给药方案分为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单次给药分3个剂量组(5、10和15μg/次),多次给药分2个剂量组(10和15μg/次,3次/d,连用7d),均肌内注射。试验期间观察记录受试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用药前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0名受试者,接受单次给药方案的18例受试者被分为5、10、15μg组,接受多次给药方案的12例受试者被分为10和15μg组,每组6例。试验期间,所有受试者生命体征均未出现异常改变;用药后单次给药方案5μg、10μg组和多次给药方案15μg组受试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高于用药前(均P〈0.05)。单次给药5μg组1例受试者用药后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较用药前升高,试验结束3d后复查未恢复至用药前水平。多次给药15μg组4例受试者用药后肌酸激酶明显升高,试验结束3d后复查3例恢复至正常水平。单次给药方案中4例、多次给药方案中1例用药后24h(前者)和用药7d后(后者)出现心电图ST段或T波改变,试验结束3d后复查恢复正常;7例受试者出现与替曲朵辛注射液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6例),乏力(2例),舌麻和肢体酸痛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不良反应均可自行缓解或消失,无需停药或减量。结论阿片依赖康复患者肌内注射替曲朵辛注射液5~15μg/次、3次/d,可良好耐受。

  • 标签: 替曲朵辛注射液 Ⅰ期临床试验 阿片依赖康复期 耐受性
  • 简介:目的探讨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头颈部晚期恶性肿瘤术后缺损围术的护理方法。方法我科2006年12月-2012年3月收治29例头颈部晚期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行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训练,做好口腔护理和心理支持。术后严密观察胸大肌皮瓣的血液循环,尽早发现血管危象;保持正确体位,早期合理活动,以降低伤口和皮瓣张力,利于伤口愈合和皮瓣成活;做好口腔黏膜、伤口敷料和术腔负压引流的观察与护理,防止或及早发现出血、感染等潜在并发症;气道管理与术后营养支持是术后顺利康复的基本保证;做好相关护理可预防咽瘘。结果29例中28例安全度过围术,皮瓣成活。喉癌术后复发1例修复术后13d突发术腔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结论完善的围术护理对于胸大肌皮瓣成功修复头颈部晚期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至关重要。

  • 标签: 外科皮瓣 头颈部肿瘤 术后缺损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完善我院Ⅰ类切口围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监测标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2010年与2011年7—12月Ⅰ类切口住院患者病历各357份,认真填写医院《临床用药抽检监测表》并分析。结果:2年相比围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率(15.30%/53.16%)提高了37.86%;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9.93d/15.83d)减少了4.1d;患者人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费用(5202.7元/4746.4元)下降了456.3元。结论:我院自监测标准实施以来,Ⅰ类切口围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药物选择、用法与用量、用药时间等方面日趋合理,但距国家标准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

  • 标签: Ⅰ类切口 围术期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顺铂、多西他赛序贯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在中晚期卵巢癌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2例按照开展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时间分为治疗组(2007年7月—2011年1月)25例和对照组(2003年7月—2007年6月)17例,治疗组于行减瘤术前或术后1个月内,彩超引导下行腹腔置管术及顺铂、多西他赛序贯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并行肿瘤高频热疗,疗程为4~10个周期;对照组行单纯静脉化疗,疗程为6~8个周期。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复发率、无病生存及生存率。结果两组近期疗效、常见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病生存时间和生存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结论中晚期卵巢癌减瘤术前或术后应用顺铂、多西他赛序贯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较单纯静脉化疗疗效较好。

  • 标签: 顺铂 多西他赛 卵巢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