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确保落实先天性监测工作,减少出生缺陷的漏报,提高出生缺陷监测的质量,并探索有效和准确的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和2019年1月~2020年1月两个阶段当地医院的原始数据,按照当地妇幼保健院制定的统一质量控制要求,在辖区内与监视医院有关部门按原管理标准进行监督操作,并采用新的管理方法进行监督操作,比较工作前后的出生缺陷漏报率。结果:出生缺陷漏报率从最初的14.3%下降到0%。结论:根据当前的质量控制要求,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来有效减少出生缺陷漏报情况的发生。

  • 标签: 出生缺陷 管理 监测质量
  • 简介:<正>我国ADR监测报告工作近年又有了新的进展:1998年3月我国成为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的正式成员国;1999年11月出台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议。这些可喜的进展显然会促进我国ADR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形成一完整的ADR监测报告系统(monitoring

  • 标签: ADR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监测报告 药物监测 报告系统
  • 简介: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在多数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脏是唯一的或主要的转移竈。约25%的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伴有同时性肝转移川,对肝转移竈和原发竈同步切除,已被众多学者接受^[2]。但是同步切除创伤较大,术後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多,因此,为了配合临床医生的治疗,对手术前後的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0例,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同步手术 护理 同时性肝转移 同步切除 直肠癌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隐裂根管治疗同步实施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牙隐裂患者共66例,均在2022年01月-2023年07月期间入我院治疗。依照双色球法均匀分组,33例/组。对比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应用根管治疗同步冠修复治疗。比较各组的牙龈指标、生活质量、治疗有效性。结果:相较于对比组而言,治疗后治疗组的牙龈指标更优、生活质量与治疗有效性更高(P<0.05)。结论:在为牙隐裂患者治疗时,应用根管治疗同步冠修复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性,改善患者牙龈指标,维持良好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牙隐裂 根管治疗 冠修复 治疗有效性
  • 简介:病例监测栏目主要刊登关于典型病例的用药选择、药品不良反应个案、药物滥用误用等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借鉴意义的稿件。在病例临床资料中,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既往病史、临床检查与诊断、治疗情况、处理与预后等。讨论部分应参考2006年以后的相关文献对药品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与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机制、防范措施、用药注意事项、

  • 标签: 病例监测 栏目 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注意事项 临床资料 用药选择
  • 简介:目的:了解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住院病人用药情况,为有效利用处方自动监测系统(prescriptionautomaticscreeningsystem,PASS)监测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ASS回顾性监测本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47058例住院病人的用药医嘱,并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提取出2524896条用药医嘱,有效黑灯用药医嘱14343条,占总医嘱的0.57%。黑灯用药医嘱中,主要的监测类型是国内注射剂配伍。结论:利用PASS进行合理用药监测,可以防止用药差错,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但PASS本身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处方自动监测系统(PASS) 黑灯用药医嘱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放疗联合PF方案同步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价值.方法笔者对8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随机分2组研究,1组40例放疗联合PF方案同步治疗(综合组),另1组40例单纯放疗(单放组).放疗采用常规分割,2.0Gy/次,5次/周,总剂量60~70Gy,6~7周完成.综合组在放疗第1、5周使用DDP20mg/d,5-Fu500mg/d,静脉滴注连续5天,放疗不间断.结果单放组和综合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1、17.5月,单放组与综合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7%、31%、17%与75%、55%、37%.(x^2=5.49,P<0.055).综合组的胃肠道及血液方面的急性反应较明显.而急性食道炎及晚期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放疗联合PF方案同步治疗中晚期食道癌较单纯放疗有提高总生存期的趋势.

  • 标签: 食道肿瘤 放射治疗 化学疗法 综合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中心在重点监测工作中的职责。方法检索我国、美国FDA和欧盟EMA的官方网站及相关文献,并汇总分析。结果我国现阶段重点监测的目的、方法与FDA《药物警戒管理规范和药物流行病学评估》、EMA的《许可后安全性研究》基本相同,可以借鉴上述文件对管理部门的职责规定设定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职责。结论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是药品重点监测的技术指导单位而非合同研究组织,经授权接受重点监测方案的备案而非行政审批,监督重点监测是否按方案实施而非监查或稽查,对重点监测方案及总结报告审核但不提供最终结论。

  • 标签: 药品重点监测 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职责
  • 简介:目的探讨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治疗老年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LSCLC患者99例,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2组均诱导化疗2个周期后,研究组行同步放化疗治疗,对照组行单纯化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毒性作用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毒性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诱导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同步放化疗对老年LSCLC具有较好的疗效,无严重毒性作用。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化放疗 放射疗法 适形
  • 简介:目的:探讨PVB(博来霉素+长春新碱+顺铂)加同步放疗方案与单纯同步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999年9月~2002年7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04例,随机分为A组(PVB方案同步放疗组)52例,B组(单纯放疗组)52例,将2组的治疗后肿瘤消退情况、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月后A组和B组肿瘤消退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2%和71.2%,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和B组生存率分别为84.6%和57.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A组复发率为7.7%,远处转移率为9.6%,B组复发率17.3%,远处转移率23.1%。B组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1);A组和B组Ⅲ~Ⅳ度骨髓抑制分别为13%和10%,A组与B组比较,化疗不良反应较著,但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VB和同步放化疗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有效的方案,与单纯同步放疗比较,PVB方案加同步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更好。

  • 标签: PVB方案 中晚期宫颈癌 同步放疗
  • 简介:通过分析地市级监测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提出地市级监测机构应反馈监测信息;加强宣传、培训;引导报告单位多关注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探索开展病例报告分析、评价和反馈工作的有效工作模式。

  • 标签: 地级市监测机构 药品不良反应 评价 作用
  • 简介:目的了解和掌握处方事件监测国内外现状和适用范围.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和掌握处方事件监测基本情况.结果处方事件监测是发现不良反应的主要方法,是自发报告的重要补充.结论处方事件监测方法对国内药品再评价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处方事件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 简介:地高辛是临床常用的强心甙类药物,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但由于治疗指数窄,用药个体差异大,其有效浓度(0.8~2.0mg/ml)与中毒浓度有相当大的重叠,故在用药期间必须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以防毒副反应发生。为此,我院近几年来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了监测。1仪器和方法

  • 标签: 地高辛血药浓度 临床监测 充血性心力衰竭 乙胺碘呋酮 室性心律失常 中毒浓度
  • 简介:血药浓度狭义上是指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稳态浓度。所谓稳态血药浓度(steadyblooddrugconcentration)是指规则服药后当机体的吸收量和排泄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血药浓度。常规血药浓度监测的血样应在浓度最低时采取,一般是在早晨服第一次药之前。检测峰值只用于证实毒性作用的存在以及进行药动学研究之用,其采血时间视该药吸收和分布的速度而定。在无毒副作用的稳定情况下,6~12个月抽血1次,每次在同一时间。在发作、有毒副作用或联用其他药物时,抽血次数要增加,且抽血时间应选在发作时或自觉最不适时,以便搞清该血药浓度是峰值还是谷值。

  • 标签: 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介绍 稳态血药浓度 采血时间 毒副作用 抽血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我院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同步放疗资料,探讨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患者,实验组采用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与生存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2.8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57%,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3.57%,实验组中位复发(7.54±5.03)月,中位生存时间(10.69±5.33)月,对照组中位复发(4.52±3.08)月,中位生存时间(6.87±3.96)月,结论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复杂,治疗见效慢,通过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疗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 标签: 肺癌脑转移 替莫唑胺 同步放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同步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从2007年10月~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同步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64例患者定义为实验组,将单纯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的60例患者定义为对照组,经相应治疗后随访6~35.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状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客观缓解率与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1.25%与90.63%,均优于对照组80.00%与88.33%,但差异不明显;实验组CR24例(37.50%)优于对照组16例(26.67%),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中位PFS与中位OS分别为14.8个月与21.3个月,均远远高于对照组8.6个月与10.5个月,差异明显;实验组六个月、一年与两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1%、67%、3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2%、42%、21%,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不良反应放射性肺炎、胃肠道反应、腹泻以及骨髓抑制发生率较低。结论同步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患者完全缓解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

  • 标签: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同步放化疗 靶向治疗 控制率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及研究进行全麻的病人为其提供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的方式,了解对全麻病人苏醒过程的影响。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为我院在2021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进行全麻手术的60例病人,对这60例病人根据其入院就诊手术的先后顺序分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设定病人的数量为30例,对照组的病人进行主观评测方式,实验组的病人提供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的监测方式,对两组病人的心率情况以及其平均动脉压和全麻醉苏醒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病提供不同的监测方式后,实验组病人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更低,P

  • 标签: 全麻患者 肌松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全麻苏醒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