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1998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写清楚以下事项:(1)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2)遗传背景或其来源;(3)微生物检测状况;(4)性别、年龄、体重;(5)质量等级及合格证书编号;(6)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健康状况。(8)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

  • 标签: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 饲养环境 科学技术部 微生物检测
  • 简介:摘要在国内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小鼠在实验室中的应用越发广泛,为探究小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鼠的应用优势、应用以及基因改造相关技术,以期可为后期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小鼠 遗传 基因
  • 简介: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四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 标签: 统计学处理 横断面调查 设计类型 论文 临床试验 实验设计
  • 简介:目的考察复方紫草油微乳的抗氧化作用、保湿作用和对酪氨酸酶影响。方法使用还原力测定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复方紫草油微乳的抗氧化作用;以15%甘油作为对照考察复方紫草油微乳分别在60%和80%湿度下的保湿效果;测定在复方紫草油微乳作用下酪氨酸酶分解酪氨酸前后吸光度的变化,观察对酪氨酸酶的影响。结果复方紫草油微乳能够还原三价铁离子、清除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是有效的抗氧化剂。复方紫草油微乳在湿度为80%时其保湿效果及持续时间优于15%甘油;在湿度为60%时其保湿效果不及15%甘油;复方紫草油微乳能明显激活酪氨酸酶活性。结论复方紫草油微乳在抗氧化、保湿和激活酪氨酸酶方面有明显的功效。

  • 标签: 复方紫草油微乳 药效学 抗氧化 酪氨酸酶
  • 简介:药剂是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实验教学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统计分析近十年不同院校运用于药剂实验教学的方法,针对学院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式药剂实验教学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翻转课堂 微视频 药剂学实验 教学研究 自主学习
  • 简介:抗凝药物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抗凝药华法林、肝素等,因其自身局限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固定剂量、可预测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目前利伐沙班在临床应用中尚缺少监测指标,而一些高出血风险患者、怀疑药物过量或手术患者等又常常需要采取一定的监测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伐沙班药物动力学、药效等相关研究,为利伐沙班临床安全用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利伐沙班 抗凝治疗 药物动力学 药效学
  • 简介:国际化是药剂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针对制药行业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探讨此背景下药剂课程的改革.

  • 标签: 药剂学 国际化 课程改革
  • 简介:作为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生物药剂一直在本专业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生物药剂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现阶段各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加快;同时社会不断进步也对生物药剂这门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生物药剂进行教学改革,该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 标签: 生物药剂学 教学改革 交叉学科 教学模式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珍珠膏药效及安全性。方法:以KM小鼠为模型进行抗炎、止痒、镇痛、经皮急性毒性实验;以豚鼠为模型进行急性皮肤刺激、多次给药皮肤刺激、皮肤致敏及经皮急性毒性实验;以雌性SD大鼠为模型进行肉芽肿实验及破损皮肤瘢痕实验。结果:皮肤刺激实验、皮肤过敏实验药物观察期间未见豚鼠皮肤有红斑和焦痂形成;破损皮肤瘢痕实验药物观察期间未见大鼠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且其皮肤在2周内恢复;豚鼠和KM小鼠1d内以最大给药量(5000mg·kg^-1)经皮给予2次复方珍珠膏后,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复方珍珠膏具有抗炎、止痒、镇痛、抗增生的作用,外用无刺激性、过敏性及毒性,且不会造成皮肤瘢痕,预期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复方珍珠膏 肉芽肿实验 刺激性 过敏性 瘢痕实验
  • 简介:采用自制李克特量表调查学生对药动虚拟实验教学的评价,思考药动虚拟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整体评价较为肯定,认为药动虚拟实验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体参与性并改进课程教学,值得探索和推广。但在药动虚拟实验教学中必须注意以"虚"补"实",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传统实验技能的把握。同时必须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进虚拟教学软硬件系统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保证药动虚拟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虚拟实验 药动学 教学评价 李克特量表 实验教学
  • 简介:《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杂志(以下简称“本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承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月刊(ISSN1009—2501,CN34—1026/R),创刊于1996年6月(季刊),1999年获正式刊号,2002年改为双月刊,2004年改为月刊至今。已故主编孙瑞元教授是全国著名的定量药理学家,编委会成员多为国内外医药界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和教授。

  • 标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临床药理学 治疗学 杂志 中国药理学会 弋矶山医院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我国癫痫患者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为癫痫疾病的诊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VIP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7年10月。纳入评价癫痫疾病相关基因的文献,总结与癫痫患者发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相关基因,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75篇文献,发表时间为1999–2016年。筛选出相关基因85种。文献类型主要为:基因与疾病的关系(n=81),基因与耐药性的关系(n=37),基因与血药浓度的关系(n=27),基因与药物疗效的关系(n=11),基因与不良反应的关系(n=9),基因定位或测序(n=6),基因与药物剂量的关系(n=2),相关基因的分布频率与癫痫(n=2)。筛选出相关基因85种,研究结果有55.4%(97/175)阳性结论,31.4%(55/175)阴性结论,2.3%(4/175)不确定结论,另外有8篇文献研究结果为一个阴性,一个阳性结果,有2篇文献研究结果为一个阴性结果,一个不确定结论。结论:癫痫药物基因的研究众多,关于研究的基因类型复杂多样,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基因与疾病,基因与药物以及基因自身的定位测序等。关于基因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癫痫 基因 循证评价
  • 作者: 王崇礼李学军李申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8-12-22
  • 出处:《药物与人》 2018年第12期
  • 机构:河北省张家口市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王崇礼李学军李申平摘要: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与继发改变,是诊断与评价肝硬化的重要手段。
  • 简介:目的应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技术(ITRAQ)研究养心氏片对血管性抑郁小鼠(VD)海马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养心氏片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并寻找可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养心氏片组,每组15只。采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导血管性抑郁模型,造模完成后行为实验检测小鼠抑郁行为的变化,养心氏片组给予养心氏片1000mg/(kg·d),氟西汀组给予15mg/(kg·d)灌胃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0.9%NaCl。给药21d后以提取的小鼠海马组织蛋白分析,获取的串联质谱数据通过Protein.pilot4.5软件鉴定蛋白质,之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实时定量PCR(RT-qPCR)验证部分差异蛋白的表达趋势。结果利用ITRAQ技术蛋白质组方法一共鉴别得到了4300个蛋白质,通过对比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养心氏片组,共找到400个共同差异蛋白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其中上调130个(foldchange〉1.2,P〈0.05),下调270个(foldchange≤1.2,P〈0.05)。模型组和养心氏片组比较,其中上调147个(foldchange〉1.2,P〈0.05),下调253个(foldchange≤1.2,P〈0.05)。并最后筛查出涉及重要通路的Atp6v0a1、Stxbp1、Ap2a2、Slc6a11、Camk2b、Slc6a1、Camk2a、Npy、Gfap、Ntrk2、Grin2b、Gria2、Gria1、Dnm1、Atpif1、Ndufs7、Rab3a等25个相关蛋白,并对养心氏片组和模型组神经肽Y(NPY)、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人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2型受体TrkB、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a(CamkⅡa)、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b(CamkⅡb)、钠和氯依赖性GABA转运蛋白3(GAT3)、钠和氯依赖性GABA转运蛋白1(GAT1)7个差异蛋白进行mRNA层面的RT-qPCR验证,并对这些蛋白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R2=0.857,P=0.014)。结论利用基于ITRAQ技�

  • 标签: 养心氏片 血管性抑郁 蛋白组学 海马组织 ITRAQ技术
  • 简介:选取中国医科大学105名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及8名同行评议专家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发布的案例评估标准为基本框架,结合教学大纲、国内外文献构建案例评估体系,探索临床药物治疗PBL教学案例的设计技巧与方法,以期为构建该学科PBL教学案例评估体系提供参考。

  • 标签: 临床药物治疗学 PBL教学法 案例 质量评价
  • 简介:药物安全性评价中毒性病理学评价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而毒性病理学评价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用以确定损伤靶器官、靶组织的形态及程度变化,评价受试药物是否具有毒性并判断其能否推向临床的重要指标。对组织技术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估则是确保毒性病理诊断准确性及一致性的重要前提。该文对组织技术流程进行叙述并探讨流程中相关影响因素。

  • 标签: 药物安全性评价 毒性病理 组织学技术 人工假象
  • 简介:目的:分析经不同途径或方式给予榄香烯对实验兔肝功能及组织的影响,探讨临床局部应用榄香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将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等分为外周静脉注射、肝动脉灌注、肝动脉碘化油栓塞、肝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及肝脏直接穿刺注射5组,每只兔均给予临床等效剂量的榄香烯注射液。抽取实验兔给药后6h及1周时的静脉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制取同时段肝脏的组织切片。结果:碘化油组、直接穿刺组及明胶海绵组实验兔给药后6h血清AST分别为(414.7±235.2)、(333.3±250.6)和(92.3±73.6)μmol/L,ALT分别为(209.0±116.5)、(118.7±50.0)和(68.3±21.4)μmol/L,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1),给药后1周这些指标已大部分恢复接近正常;而静脉组或动脉灌注组实验兔的相应指标和给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给药后6h碘化油组、明胶海绵组及直接穿刺组实验兔肝组织均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凝固性坏死或细胞水肿变性,1周后则见明显的汇管区小胆管增生、炎细胞浸润和脂肪变性。动脉灌注组和静脉注射组实验兔肝组织仅表现为细胞的水肿变性,但动脉组的药物效应明显强于静脉组。结论:临床等效剂量的榄香烯经外周静脉或肝动脉给药均安全,经动脉灌注药物显示有明显的"首过效应",经肝动脉栓塞或直接穿刺注射后兔肝局部坏死明显,可为临床对肝脏肿瘤的局部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榄香烯 静脉 肝动脉 穿刺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影像检查中采用不同造影剂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展开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段为2018年2月-2018年8月,在此期间选择我院进行影像检查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运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造影检查为实验组,其余40例患者采用离子型造影剂为参照组。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结论在影像检查中运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能够让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影像学检查 造影剂 不良反应
  • 简介:赤芍总苷是从赤芍中得到的有效部位,它具有许多的生物活性。然而,由于其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也非常低,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将赤芍总苷制备成纳米混悬剂以增加溶解度,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采用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用动态光散射法(DLS)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210.2±2.5)nm,(–22.4±1.2)mV。差示扫描量热图(DSC)结果显示,TPG在混悬剂中呈晶体状态,晶型并未改变。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呈球状晶体。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赤芍总苷混悬液组药物动力学数据相比,AUC0–∞明显增大(约1.85倍),表明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可以提高赤芍总苷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给药体系。

  • 标签: 赤芍总苷 纳米晶体 高压均质法 药物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的大鼠髂动脉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观察损伤血管的组织形态变化。方法取42只雄性SD大鼠,用2F球囊导管自腹主动脉切口插入,推拉3次造成左侧髂动脉损伤并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1、28和56d,取大鼠左侧髂动脉及右侧正常髂动脉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血管组织形态变化,测量并计算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N/M),评价内膜增生情况。结果42只大鼠1只死于术后出血,发生并发症3只,建模成功率90%(38/42)。球囊损伤可以使大鼠髂动脉内膜剥脱,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损伤后3d开始有新生内膜形成,7d时内膜面积与N/M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此后内膜面积逐渐增加,28d达到最大,内膜面积及N/M值14、21、28、56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7、14、21、28d组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而28d与56d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球囊导管建立大鼠髂动脉损伤模型高效可靠,可以满足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研究的需要。

  • 标签: 大鼠 髂动脉 再狭窄 球囊损伤 内膜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