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双侧髁突骨折的分类方法,根据分类将双侧髁突骨折进行分别治疗,比较治疗后的关节功能。方法63例双侧髁突骨折按照髁突是否骨折以及升支高度是否发生降低分成3类,每类中有3个亚类,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检查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单侧侧方运动、双侧侧方运动、前伸运动、关节弹响及杂音、有无前牙开黯等。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前牙开殆,有6例最大开口度小于35mm,都在Ⅰ型双侧髁突骨折,Ⅱ型双侧髁突骨折出现单侧侧方运动障碍、前伸障碍、开口偏斜、关节弹响及杂音各占10%,Ⅲ型双侧髁突骨折无明显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双侧髁突骨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治疗,有无髁突骨折对于关节功能的预后有很大影响,是否有升支高度降低对于采用哪种治疗方法起决定作用。

  • 标签: 髁突 骨折 治疗 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折裂磨牙的分类及手术拔除方法。方法:统计分析486例折裂磨牙的折裂类型,在拔除方法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6例先用牛角钳拔,对照组100例先用磨牙钳拔。对牙钳夹碎牙冠后的残留部分,先分根再分别挺出;对残留的牙根分别采用普通牙挺或根尖挺、三角挺挺出;对于残留牙槽窝内位置较深的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的办法拔除,统计各种方法拔除牙的数量。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上颌磨牙以纵折为主,下颌磨牙以斜折为主。上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5%(50/143)和12.5%(8/40),差异有显著性(P=0.041);上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0%(30/75)和23.5%(4/17),差异有显著性(P=0.016);下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7.5%(45/120)和21.4%(6/2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4);下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8%(23/48)和20%(3/15),差异无显著性(P=0.662)。结论:对于折裂磨牙的拔除,应首选牛角钳,约40%的牙可以完整拔除,70%以上的牙可以不同程度地拔除,然后再选用牙挺或三角挺拔除残留牙根;对个别残留较深的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法拔除。按此流程操作,可以快速拔除折裂牙,减少创伤,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折裂牙 牙拔除 断根拔除术
  • 简介:目的分析深圳市一级综合医院口腔科感防控管理的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和2011年分别对深圳市45家一级综合医院口腔科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调查。结果受查科室感控制问题数量由2010年的471例下降至2011年的331例,设置与配备不足、诊疗全程防交叉感染操作不规范、器械清洗消毒不合格以及管理监控方面缺陷等现象有减少,但个别院感隐患问题在个别科室仍比较突出。结论2011年深圳市的一级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医院感染控制情况有改善,但医护人员仍需加强防控力度。

  • 标签: 口腔科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牙周膜内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表达,初步探讨Osx与正畸矫治过程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即正畸加力0、3、6、12、24h和3、5、7、14d组,以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为自身对照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组,使用自制的加力装置移动磨牙并制备组织标本。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性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牙周组织Osx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牙周组织Osx低表达,实验组于加力5d时Osx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且张力区整体上比压力区阳性染色深。结论:正畸力作用下Osx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是正畸成骨的调控途径之一。

  • 标签: OSTERIX 牙移动 牙周膜 大鼠
  • 简介:Periostin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骨膜和牙周膜特异性表达,近年来的一系列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Periostin可以促进纤维分化和成熟,在维护牙周组织的完整,牙齿的发育和萌出过程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Periostin在牙周膜组织中表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母特异性细胞因子-2 牙周膜 机械应力
  • 简介:本临床病例用于说明多学科联合的方法在复杂病例的应用。一种精确的方法对医疗团队明确其治疗目的至关重要。本次治疗目的在于.对一位22岁前牙严重磨耗的青年女性行修复治疗,以达到牙颌面协调一致的修复效果。前牙磨耗的直接后果是老态的笑容。这类多学科联合的治疗方法起初看起来很复杂,但是一旦明确诊断和治疗的计划后可大大简化,这也因此衔接起临床诊治的各个阶段。

  • 标签: 复杂病例 美学修复 修复治疗 中成 前牙磨耗 临床病例
  • 简介:牙周病修复治疗是牙周疾病综合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常用的恒久性修复体在牙周病治疗的应用以及修复体应用后对牙周组织的影响等作以综述,为牙周炎的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牙周病 修复治疗 恒久性修复体
  • 简介:微种植体作为近十年新出现的口腔植入物,在正畸、修复等各学科的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从微种植体的研究背景、临床各学科应用、并发症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微种植体 支抗 活动修复 固定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Benex牵引器在微创拔牙的应用方法、护理配合、清洗消毒与养护。方法回顾总结应用Benex牵引器对64例患者93颗患牙进行拔牙术的护理配合、消毒灭菌和养护。结果采用Benex牵引器拔牙不扩大牙槽窝,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效果满意。在Benex牵引器使用的护理配合,护士不仅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及时检查器械的性能,随时关注医生的操作进度,掌握传递器械的时间,及时配合,还要作好心理护理。结论在应用Benex牵引器进行微创拔牙术过程实施良好的护理配合,不仅可以真正体现的微创拔牙理念,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 标签: Benex牵引器 拔牙术 微创技术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miR-200a的表达与人成釉细胞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NAhybrid和miRanda软件预测β-catenin基因可能的靶向miRNA;选择30例人成釉细胞瘤标本和5例正常牙胚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标本miR-200a的表达情况。结果:RNAhybrid和miRanda软件分别在β-cateninmRNA第68~96碱基和第69~94碱基位置预测到一个miR-200a结合位点。与正常牙胚组织标本相比,miR-200a在人成釉细胞瘤组织标本的表达存在明显的下调,差异显著(P〈0.05)。结论:miR-200a的表达改变与人成釉细胞瘤相关,miR-200a可能为β-catenin的靶基因之一。

  • 标签: 成釉细胞瘤 Β-CATENIN miR-200a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磨牙近颊根第二根管(MB2)的临床检出率以及手术显微镜在提高上颌磨牙临床检出率的作用。方法选取进行常规根管治疗的63颗上颌第一磨牙,27颗上颌第二磨牙,以及进行显微根管治疗的55颗上颌第一磨牙,20颗上颌第二磨牙,2颗上颌第三磨牙,分别拍摄术前X线片,探查根管,记录根管数目。结果进行常规根管治疗的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MB2检出率分别为28.6%和3.7%;进行显微根管治疗的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MB2检出率分别是61.8%和25%;对上颌第一磨牙常规根管治疗和显微根管治疗的MB2临床检出率进行卡方检验,χ2=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上颌第二磨牙常规根管治疗和显微根管治疗的MB2临床检出率进行Fisher确切概率值检测,单侧比较值为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显微镜有助于提高上颌磨牙MB2的临床检出率,选择显微根管治疗有助于提升上颌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 标签: 上颌磨牙 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手术显微镜 检出率
  • 简介:目的:观察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RUNX)1、RUNX2、RUNX3在小鼠下颌第一磨牙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Balb/c小鼠牙齿发育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取Balb/c小鼠出生前19.5d和出生后0、6、14、28d的包含下颌第一磨牙胚或牙齿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牙齿发育RUNX1、RUNX2、RUNX3的表达情况。结果:RUNX1在胚胎19.5d的小鼠牙胚中有表达,出生当天、出生后6、14、28d,RUNX1的表达递增。RUNX2在胚胎19.5d和出生当天牙胚呈颗粒状表达;出生后6、14、28d均有表达,表达量在出生后6d呈现最低,然后又在14、28d时升高。RUNX3在胚胎19.5d和出生当天牙胚基本无表达;出生后6d,RUNX3在牙本质中表达量最低,出生后14、28d时表达量逐渐升高。结论:RUNX1在成釉细胞分化、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和牙本质成熟过程起一定作用,RUNX2与牙本质的成熟过程最相关,RUNX3主要与后期牙本质的成熟和牙齿形态相关。

  • 标签: RUNX1 RUNX2 RUNX3 免疫组化 牙齿发育 小鼠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估算冠延长手术需暴露的牙齿结构的量。在口腔的前牙美学区,冠延长术可能会导致生物学宽度问题和继发的美学问题。本文展示了以生物学基础为前提,行牙周美学冠延长术的步骤和方法。本研究采用一系列新的测量标准(测量尺),依据已知的合理的牙齿比例关系,测量牙齿理想的临床冠高度,和邻面牙间乳头处的适宜骀龈位置。牙冠的生物学高度的定义是切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其后从功能角度确定牙冠高度,最终的目的是确立和形成适宜的牙齿结构,利于修复边缘的放置,建立健康的牙龈复合体和达到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

  • 标签: 美学冠延长
  • 简介:目的观察套筒冠义齿修复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老午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追踪观察10例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老年病例,患牙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和根管治疗后,共制作12副套筒冠义齿,共65颗基牙,其中Ⅰ度松动21颗,Ⅱ度松动37颗,Ⅲ度松动7颗。内冠设计为圆锥型或圆柱状,使用钴铬合金制作套简冠内外冠。平均随访2.5年,观察基牙牙周状态、牙松动度以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的基牙松动度降低。X线片显示修复后基牙牙周膜无明显增宽,骨小梁致密,排列整齐,骨质密度明显增高。牙槽骨高度未见降低,部分可见增高。结论:根据基牙状态设计圆锥型或圆柱状套筒冠义齿对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治疗方法。

  • 标签: 套筒冠义齿 牙周病 牙列缺损
  • 简介:来自下颌磨牙后区的含骨皮质及骨松质的骨块对于重建缺损的牙槽嵴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伤害.必须了解局部的解剖结构,采取适当的外科手术方法并慎选外科器械。本文的目的是对使用环钻在磨牙后区安全获取含骨皮质及骨松质骨块这一外科技术进行科学的论证。牙槽骨缺损包含缺损范围及严重程度两方面的内容,它常伴随着牙齿缺失、牙周疾病、外伤及先天性疾病。不同的骨移植材料及技术被应用于重建缺损的牙槽骨,如自体骨、异体骨移植物及异种材料。但使用自体骨仍是口腔及颌面部骨移植的金标准.这源于其优良的骨引导及骨诱导性所产生的较好的预后效果。口内和I:3外的一些区域可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供区,这些区域的选择取决于它们能为牙槽嵴重建所提供的骨量的多少、骨的形态、类型及并发症、费用及外科手术的便利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口内供区优于口外供区在于前者手术入路方便.移植骨吸收量最少,且并发症及费用也相对少。口内供区包括颏部、下颔骨体、磨牙后区及升支区、上颌结节及颧骨区。一些学者强调了磨牙后区及升支区取骨的益处.如术后并发症较少,供区愈合时间较短及移植术后骨吸收量最少。然而,在取骨过程是否会伤及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仍不很明确,因此遵循合理的外科手术原则是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骨移植材料 磨牙后区 外科器械 颌面部 取骨 下颌
  • 简介: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过程受到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microRNA(miRNA)在问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碱基配对导致其降解或翻译阻遏,对基因进行转录后的调控。本文就不同miRNA分子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的双向调节功能及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MICRORNA 成骨分化
  • 简介: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一类肿瘤,该类肿瘤结构复杂,组织学形态与生物学行为变异较大,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除良性肿瘤及部分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外,大多数涎腺恶性肿瘤因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术后常出现复发、转移。近年来,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旨在探讨DNA启动子甲基化在涎腺肿瘤的发生、治疗和预后预测的作用。

  • 标签: 涎腺肿瘤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转化医学
  • 简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andnecksquamouscellcarcinoma,HNS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癌症,随着各项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HNSCC的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但近30年来HN.SCC患者的生存率并未明显提高。有学者提出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内部存在一小群具有干细胞样特性的细胞,称为肿瘤干细胞。研究表明,它是肿瘤的起源,也是造成肿瘤复发、转移、放化疗耐受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研究这群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肿瘤的最终治愈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目前HNSCC肿瘤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的临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鳞状细胞癌 肿瘤干细胞 预后 治疗耐 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