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制备可用于口腔软组织增量的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水凝胶。方法:将经高温溶解、冷冻解冻法制备的PVA、PAM,用真空抽气干燥后制备成体积为18mm×5mm×4mm、浓度分别为15wt%、20wt%、25wt%的干凝胶。将所制备的PVA和PAM干凝胶进行表征鉴定。结果:制备出的PVA质地较硬且均匀,表面光滑;PAM则脆性大且质地不均匀,可看到其中的孔隙,表面粗糙。结论:PVA、PAM在常温下搅拌可少量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升高温度才可完全溶解。PVA经若干次冷冻解冻循环可交联成固态结构,经真空干燥后即可得到体积收缩2-3倍的干凝胶。

  • 标签: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酰胺 软组织增量
  • 简介:将永磁体应用于口腔正畸之中,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尝试;但对于磁力尤其是排斥力的测量则少有报道。作者针对这一有碍于应用的永磁体排斥力测定问题,设计出一种新型(MM—1型)磁力测定装置,并用其对临床中使用的规格化磁体进行了测定,经微机处理数据,得出了磁力与磁极间距离及场强与磁极间距离关系的曲线和回归方程,同时对不同磁体的特征曲线进行了比较,为临床应用永磁体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永磁体 磁力 磁场强度 测量
  • 简介:目前适合测试正畸弓丝这种小力值的力学实验装置比较少,为此,笔者在参考美国牙科协会有关弓丝实验的ADANo.32弯曲试验,以及我国有关金属材料弯曲实验方法国家标准和相关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正畸弓丝三点弯曲实验装置,现介绍如下。

  • 标签: 正畸弓丝 三点弯曲 机械性能
  • 简介:目的设计制造出结构相对简单的正畸矫治力三维测量装置。方法采用口内取模和口外模型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机械力学的原理结合三维空间力学和高等机构学理论设计制造正畸矫治力的三维测量装置。结果设计出正畸矫治力三维测量装置的结构图纸并加工成简易实体。结论测力装置结构相对简单,可以测量任意时刻、空间下的正畸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于正畸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正畸 三维测量装置 空间力学
  • 简介:活动矫治器是一种常用正畸矫治器,只有固位良好,才能发挥作用。目前活动矫治器常用单臂环、箭头卡和邻间钩固位,这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单臂环对于乳牙或者倒凹不足的牙齿固位效果欠佳;采用邻问钩或箭头卡虽然能够获得较好的固位效果,但这容易压迫牙龈乳头,造成患者不适。

  • 标签: 活动矫治器 固位装置 设计方法 固位效果 正畸矫治器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扩弓与包绕牙合垫式口内固位装置结合上颌前牵引矫治的效果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23例骨性Ⅲ类上颌后缩患者,分为快速扩弓结合上颌前牵引组(13例)和包绕牙合垫结合上颌前牵引(10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前牵引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配对t检验;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前牵引后的差值变化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矫治后均出现SNA增大、ANB减小、下颌骨长度增加、Y-axis、MP/FH、MP/SN、PP/MP、U1-SN增大、前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增加。这些指标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快速扩弓组患者前颅底长、上颌骨长度(Ptm-A)明显增加,下切牙明显舌倾。包绕牙合垫组患者后颅底长明显增加,面角明显减小,前面高明显增加。两组间对比:S?Ba、NPg-FH变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快速扩弓与包绕牙合垫加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上颌后缩患者在临床上是确实可行的,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快速扩弓 前方牵引 上颌后缩
  • 简介:本研究利用已研发的聚四氟乙烯聚合体(e—P)和聚氨基酸尿烷共聚物/胶原(e—PPC)复合培养基做细胞培养基。将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用含地塞米松的e—P和e—PPC聚合物培养。24小时后,MSC和e—PPC表面接触良好,14天后,MSC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钙沉积、骨钙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将MSC与聚合物培养1周,移植于鼠皮下,4周取材。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聚四氟乙烯 聚氨基酸 共聚物 成骨潜能 胶原
  • 简介:目的:通过为期2年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verticalridgeaugmentation.VRA)后14周种植体修复负载后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在三家私人诊所选择20名患者,在拟种植区域实施VRA。富合镁的纳米羟基磷灰石(Mg-eHAP)作为唯一的骨充填材料,其表面覆盖钛加强型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Gore—Tex).同时植入共计42枚粗糙表面的种植体。为了优化美学效果.以高2mm的愈合基台取代覆盖螺帽。3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术后2周.采用平台转换技术戴入最终修复体。修复负载后的第12个月、24个月测量牙槽嵴垂直骨增量、种植修复的成功率、并发症及X线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变化。并应用共振频率分析技术测量种植体植入期(TO期)、最终修复体戴入期(T1期)和修复后24个月(T2期)三个时间点的种植体稳定性指数(implantstabiIityquotient.ISQ)。结果:整个研究过程全部患者无一人退出.植入的种植体均较稳固,修复体无一例失败。初期临床评估牙槽嵴垂直骨高度吸收平均为41mm,1例出现后期膜暴露。20例患者中有19例的全部植入骨获得骨再生,平均骨增高量为5.6mm。X线显示修复24个月后种植体间的平均骨再生量为1.0mm(s=0.48mm),与修复12个月后的骨增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种植体周围有明显骨丧失,修复时种植体周围骨丧失平均0.3mm,修复1年后骨丧失为0.90mm.2年后达到098mm。而ISQ值却随时间的推移明显上升,在种植体植入时ISQ均值为493.最终修复后是639,修复负重2年达到73.6。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中应用钛加强型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结合纳米镁羟基磷灰石能够保证表面粗糙种植体的种植成功率.甚至在其早期负重病例中也能获得成功。

  • 标签: 屏障膜 粗糙表面种植体 纳米晶体羟基磷灰石 平台转换 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