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经典的丝弓矫正器是美国正畸学家LawrenceAndrews于1970年推出的一种源于方丝弓矫正器的新型矫正器,严格地说,它是美国“A”公司生产的Andrews矫正器的商品名,而不是矫正器的一个分类,但由于这一矫正器明显的内在优势,吸引了美国众多正...

  • 标签: MBT直丝弓 矫正器 矫正技术 后牙倾斜度 转矩角 第二前磨牙
  • 简介:丝弓矫治技术系列讲座(二)(第一阶段:排齐与整平牙弓)刘月华,曹祥龙,傅民魁错畸形的表现多种多样,牙齿在颌骨内移动有其内在规律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无论使用何种矫治技术,治疗都应该循序渐进,将整个治疗分为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阶段,使每一个阶段达到特...

  • 标签: 直丝弓矫治器 矫治技术 牙齿移动 前牙 弓丝 标准方丝弓
  • 简介:MBT矫治技术是丝弓矫治技术的最新发展。这一矫治技术是McLaughlin、Bennet和Trevisi三位医师在Andrews-Roth丝弓矫治技术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临床实践的研究与改进,于1997年总结、介绍出来的现代丝弓矫治技术,是M...

  • 标签: 矫治技术 MBT直丝弓 直丝弓矫治器 转矩角 标准弓形 第二磨牙
  • 简介:丝弓托槽要粘贴在临床冠中心上,但临床上粘贴高度常存在着偏差,影响到托槽转矩角的发挥。本文通过对67副正常模型的测量显示:临床冠中心龈向和向0.5mm处的转矩角的改变,其数值基本相等,而方向相反;从前牙到后牙,转矩角变化值呈增加趋势;转矩变化的幅度为2°~5°;此结果可为丝弓矫治器临床上相应的转矩调整提供参考。

  • 标签: 转矩 托槽高度 直丝弓 正常 临床冠中心
  • 简介:1972年出现丝弓矫治器开始,丝弓矫治器便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而不同的托槽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对正畸治疗的理解,以及治疗目标各不相同,因此赋予了丝弓矫正器不同的数据,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矫治体系。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几大主流丝弓矫治器:Andrews、Roth、MBT、Alexander以及国产Z2丝弓矫治器设计的理论基础、托槽数据的变化及其正畸疗效,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丝弓矫治器的发展与变化。

  • 标签: 直丝弓矫治器 托槽数据 正畸疗效
  • 简介:生理性支抗控制的其中一层含义是支抗控制的结果要符合牙列生理健康,而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建立生理性殆曲线是符合牙列生理健康的要求之一。1生理性殆曲线的概念和意义1890年,Spee第一次将骀曲线的概念引入口腔医学领域,后人将此曲线命名为Spee曲线(thecurveofSpee)。

  • 标签: Spee曲线 生理性 直丝弓 牙合 生理健康 支抗控制
  • 简介:目的介绍传动丝弓矫治器及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初步应用。方法传动矫治器分为适于安氏Ⅰ、Ⅱ类牙颌畸形的标准型和适于安氏Ⅲ类牙颌畸形的Ⅲ型。每套传动矫治器包括低摩擦力、移动范围大的尖牙托槽及其他牙托槽。传动矫治技术原理:传动力及传动效应。矫治程序:不拔牙病例矫治分为二期,拔牙病例为三期。结果矫治完成了50余例牙颌畸形,均取得了满意或良好的效果。介绍2例典型病例。结论传动矫治器及技术是高效而便捷的新丝弓矫治器及技术。

  • 标签: 传动矫治器 传动技术 传动效应 摩擦力 持续轻力
  • 简介:目的探讨传动丝弓技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特点.方法20例经传动丝弓技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价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总结传动矫正技术的特点.结果与矫治前对比,矫治患者侧貌和咬合关系有明显改观.矫治后的Wits值由(-2.45±1.78)mm改善为(-1.13±0.92)mm,ANB角由(-1.25±1.63)°增大为(0.78±2.79)°,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患者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3.38±1.48)mm变为(2.09±1.55)mm,面型角由(2.75±1.47)°变为(7.51±1.87)°,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动丝弓技术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
  • 简介:目的探讨腭骨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分析94例腭骨折,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文献对腭骨骨折分为三型,分别对每一型腭骨折进行治疗探讨。其中观察、保守治疗41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53例。结果本组资料中所有病例均一期愈合,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未出现术后植人物外露、口鼻瘘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不同形式的复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腭骨折.能进一步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及咬合功能,固定可靠。

  • 标签: 上颌骨骨折 腭部骨折 分类 治疗
  • 简介: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正确把握上腭种植体的植入方位,确立一种容易的方法和规程。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包括了8名男性和15名女性患者,全部因为正畸的需要而于上腭植入了4.5mm×8.0mm阶梯状的螺纹钛种植体。首先准备好附带金属钻套筒的外科模板。根据转移到石膏模型靠近腭中缝旁正中截面上的上颌骨的X线描记,决定金属钻头套筒的角度。采用非侵袭性技术(不需要切开、翻瓣、缝合)直接穿粘膜植入种植体,可以减少手术操作步骤,并便利操作。靠近腭中缝旁正中区域是一个适宜的种植体植入位置,可以避开腭中缝处的结缔组织。结果经过3个月的愈合期后,所有种植体均获得了骨整合,并且在整个正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种植体的丧失。结论作为支抗,腭种植体在支抗的维持和间隙的拓展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应用三维空问外科模板可以减少种植体的植入位置的误差,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组织的创伤,同时加强了骨整合。

  • 标签: 腭部种植体 安置方法 植入方位 正畸治疗 种植体植入 支抗
  • 简介:面颊由于其显露的部位以及相对有限的组织量,给重建修复带来了挑战。同时,作为面部最大的美学亚单位,颊毗邻鼻、眼、唇、口等多个颜面部重要器官,在保证高质量缺损修复的同时,应确保周围器官的形态、功能不受影响。修复重建外科医师需要根据缺损的大小、层次、位置选择最优的修复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功能和美学效果。本文针对颊皮肤缺损的不同修复方式做一综述。

  • 标签: 颊部重建 软组织缺损 皮瓣修复
  • 简介:目的:检测磨牙冠中央区釉牙本质交界(dentin-enameljunction,DEJ)和牙本质的极限抗拉强度(ultimatetensilestrength,UTS)及断裂面分析。方法:第三磨牙牙合面分层堆积树脂,沿颊舌方向切割成厚度为1mm的薄片后,用金刚砂车针打磨成截面积大约为1mm×1mm的哑铃型试件。测试磨牙中央区DEJ、牙本质浅层、牙本质中层、牙本质深层垂直和水平向的极限抗拉强度。所有试件断口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牙本质不同层面的UTS呈各向异性,由牙本质浅层至牙本质深层UTS递减(P〈0.05),釉牙本质交界区域和牙本质中层的UTS无统计学差异(P〉0.05);断口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管周牙本质、管间牙本质显示不在同一平面的断裂形式,牙本质和牙釉质断裂过程中裂纹进展方向改变,大多数DEJ试件的裂纹常发生在牙釉质侧。结论:磨牙冠牙本质抵抗水平向断裂的能力强,DEJ对釉质裂纹的扩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标签: 牙本质 釉牙本质交界 极限抗拉强度 扫描电镜
  • 简介:一、病历摘要患者女13岁,汉族。主诉:“地包天”、牙齿不齐求治。患者乳牙(牙合)期即出现前牙反颌,未行治疗,家族中有类似错颌情况,全身状况良好。二、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侧面观呈凹面型,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否认口腔不良习惯。口内检查:恒牙(牙合),17、27、45口内未见,双侧尖牙、磨牙近中关系。上下颌牙列轻度拥挤,上牙列中线基本居中,下牙列中线右偏约3mm。前牙反覆盖约3mm,反覆(牙合)约3.5mm,下颌不能后退至切牙对刃.

  • 标签: 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 牙齿不齐 骨性Ⅲ类 稳定性 矫治 口腔不良习惯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于2008-12-25来我院就诊。主诉:上腭不适、溃疡1个月。病史:患者1个月前开始感觉全身不适,低热(37.2℃),约2周后上腭不适,出现一灰白色肿

  • 标签: 口腔黏膜 嗜酸性粒细胞 肉芽肿
  • 简介:将尖牙向后结扎法应用于丝弓矫正器及方丝弓矫正器的平整、排齐牙列阶段,对其应用于两种矫正器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方丝弓矫正器上应用尖牙向后结扎法,同样获得良好的效果,且排齐上牙列的速度快于丝弓矫正器。

  • 标签: 尖牙向后结扎 方丝弓矫正器 直丝弓矫正器
  • 简介:本文报道一种与上颌种植有关的软组织重建和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方法。从种植区邻近腭粘膜取带蒂粘膜下结缔组织瓣置于种植区,供区保留原有上皮覆盖,种植区可获得软组织并具有多种优点。带蒂软组织瓣移植已用于多种情况:即刻种植后关闭伤口;牙龈乳头重建;缺损和软组织瓣裂开的修复以及骨移植和种植体周围炎治疗后伤口的多层关闭。103例用此方法治疗超过32个月,仅2例发生软组织瓣部分坏死,所有病例比术前有明显改善。

  • 标签: 腭部粘膜下 结缔组织瓣 修复 下颌局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