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膜肉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6%~9%,多发生于下肢及躯干部位,且多见于关节旁软组织内,病变恶性程度较高,有其特定的病理诊断标准及分子发病机制。由于存在不同亚型及病变发展较为迅速,对手术医生、放化疗医生而言,膜肉瘤的治疗仍是较大的挑战。位于头颈部原发的膜肉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膜肉瘤病例的3%~5%,因此对于其临床病理资料的研究也较少。通过查阅最新文献资料及回顾我院的头颈部膜肉瘤病例资料,我们认为手术+术后放疗的方法仍可做为膜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化疗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 标签: 滑膜肉瘤 染色体融合 手术 放疗 化疗
  • 简介: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VEGFR)在兔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结构紊乱(internalderangement,ID)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兔右侧TMJ设为建模组,左侧TMJ作为对照组;分别在第1、2、3、4周全麻下获取关节膜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VEGFR—1、VEGFR-2、VEGFR-33种受体的mRNA表达,用GAPDH内参标准化VEGFRmRNA的相对表达值,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比较2组相对表达值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第1周和第4周,建模组VEGFR-2亚型的相对表达值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VEGFR-1和VEGFR-3亚型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2、3周建模组的VEGFR-1、VEGFR-2和VEGFR-33种亚型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R-2在TMJID及囊内黏连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特异性阻断受体、抑制黏连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 兔模型 滑膜组织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实时定量PCR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颞下颌关节流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下颌运动中关节盘穿孔区域关节上腔液的流动模式和压力分布规律.方法选择5例单侧颞下颌关节盘穿孔早期患者,利用关节上腔造影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颞下颌关节在不同下颌骨下降距离时的三维影像学图像,利用Mimics软件及Gambit软件提取患侧关节上腔立体轮廓并进行三维网格划分,应用Fluent软件进行液流体动力学分析.利用关节内压测量仪记录开颌运动中液压力进行模型验证.结果颞下颌关节上腔液的流体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在开颌运动中右侧关节腔内液沿逆时针循环.在闭口和小张口位,关节内力小于阈值,上腔液形成规律的循环流动;当下颌骨下降距离到达3cm以上,上腔液压力增至(11.78±5.14)mmHg达阈值水平,细小穿孔部位张开形成异常流场和上下腔液交通,不利于关节盘的自我修复.结论颞下颌关节盘穿孔的关节液循环仿真模型有助于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为指导疾病的诊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穿孔早期 滑液 计算流体动力学 数值模拟
  • 简介:目的:探讨种植体骨磨片的标准化制作流程,为进行人工种植体相关研究提供病理实验依据。方法:回顾自1998年以来制作的850张种植体骨磨片,按照塑料包埋前、包埋、粘结、切片、研磨、染色等几大步骤,对磨片进行评价。以(1)种植体完整,种植体长轴与组织面平行且在同一平面上;(2)组织经脱水处理包埋聚合后组织内无气泡;(3)组织与载物片粘贴紧密无气泡;(4)镜下观察磨片组织内无金属碎屑,种植体无脱落;(5)染色均匀,新生骨组织区分明显等5个方面作为标准化制作流程的评价指标,且5个指标需同时达标才能认为磨片制作成功。结果:对照5项指标对850张磨片进行回访式检查,早期因制作经验以及方法不当等原因,合格率约为50%,后经改进工艺与提高技术水平,2000年后所制作磨片的成功率提高到85%。结论:通过改进方法,规范化操作,选择适宜的染色方法,可以提高种植体骨磨片制作的成功率,扩大种植体骨组织的研究范围。

  • 标签: 种植体 骨磨片 塑料包埋 非脱钙骨 甲苯胺蓝染色
  • 简介:颈阔肌皮瓣的临床应用已有30多年,该皮瓣质地柔软、制取操作便捷,较适合口腔颌面中小型缺损的修复。临床上。可根据缺损的部位选择不同类型的颈阔肌皮瓣。由于颈阔肌皮瓣成活率较高、供区并发症低以及在美观和功能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其仍然是口腔颌面缺损的重要修复手段。

  • 标签: 颈阔肌皮瓣 口腔颌面部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分析手工制作种植体骨磨片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并提出最佳的处理与解决方法。方法:针对制作种植体骨磨片时出现的诸如定位不准确、脱水浸润不彻底、包埋温度过高、染色方法使用不当等制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通过采用不同脱水浸润时间、二次包埋聚合法、顺序研磨以及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等规范化操作,以提高手工制作种植体骨磨片的成功率。结果:通过改进方法,规范化操作,经完善脱水处理并采用分段式包埋聚合,包埋块组织内无气泡,研磨后的切片内无金属碎屑,经甲苯胺蓝及亚甲基蓝一碱性品红两种方法染色,新生骨与老骨区分明显。结论:尽管在骨磨片厚度、染色方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强度等方面,手工制作种植体骨磨片与磨片机的制作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我们所制作的骨磨片已完全能满足目前国内研究的需求。

  • 标签: 种植体 骨磨片 塑料包埋 非脱钙骨
  • 简介:目的探讨几种常用蒂组织瓣行口腔软组织缺损即刻修复的可行性,比较各瓣的优缺点,并为蒂组织瓣的选择提出建议。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1985—2006年期间346例口腔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单一蒂组织瓣行即刻修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疗效评估包括修复部位、修复方法、组织瓣大小、手术时间、鼻饲管和气管切开术使用率、皮瓣相关并发症、皮瓣供区美学评价、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组织瓣总成功率为94.2%,其中108例蒂组织瓣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31.2%)。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放疗关系密切(P<0.05)。鼻饲管及气管切开术的使用率与修复部位有关。在供区美学评价中,颈阔肌皮瓣(87%)和胸锁乳突肌皮瓣(81%)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胸大肌皮瓣适于修复组织缺损大的口咽以及舌、口底缺损;对于早期口腔癌切除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且术前未行放疗的患者,颈部蒂组织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对美观要求不高,身体状况欠佳的大面积颊黏膜缺损可采用额瓣修复。

  • 标签: 带蒂组织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口腔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