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不瓣种植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操作技巧.方法:45例患者分为60岁以上老年组(A组)和60岁以下非老年组(B组).术前行CBCT检查,制作手术导板.所有植体采用不瓣种植技术植入,术后2-6个月进行永久修复.于修复后6个月和12个月复查,行X线检查和临床牙周检查.结果:A组14例患者植入17枚植体,植入扭矩均≥25N.cm,平均种植操作时间为12.1min,修复后1年的平均骨丧失量为0.69±0.40mm、平均探诊深度2.01±0.87ram.B组31例患者植入33枚种植体,3枚植体的植入扭矩<25N.cm,采用埋入式愈合,平均种植操作时间为11.8min,修复后1年的平均骨丧失量为0.64±0.29mm.牙周平均探诊深度为2.13±0.90mm.两组病例随访12-24个月,植体存留率100%.两组间骨丧失量及牙周探诊深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术前计划和精湛手术技巧的前提下,不瓣种植手术具有过程简单,时间短,术后反应轻等优势,尤其适合于老年患者,短期内可达到与瓣手术相同的存留率.

  • 标签: 不翻瓣术 牙种植 牙列缺损
  • 简介:目的:通过对单颗后牙缺失采用瓣和不瓣种植技术完成的种植手术病例进行比较,评价不瓣种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后牙区单牙缺失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行不瓣种植手术,对照组行常规瓣种植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反应。以种植体植入即刻为观察基线,观察冠修复后即刻及6个月、12个月三个时间点时的种植体稳定性,软组织的沟内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以及牙槽嵴边缘骨高度变化(MBL)。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反应轻微,对手术的满意度较高。两组种植体稳定,无术后感染发生。牙周软组织健康,SBI(0)占总观察数的85%(34例)。研究组三个时间点PD分别为2.645±0.401mm、2.545±0.270mm和2.550±0.278mm,对照组分别为2.690±0.401mm、2.630±0.342mm和2.545±0.333mm。研究组术后12个月总MBL为0.255±0.105mm,对照组0.325±0.273mm。两组PD和MBL均值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瓣种植与瓣种植的软组织表现和边缘骨改变无差异,但不瓣种植能显著减轻患者的术后反应,尤适用于老年缺牙患者。

  • 标签: 种植 不翻瓣 边缘骨吸收 微创
  • 简介:由于现阶段对手术操作的要求趋向于微创,越来越多的关于非瓣而采用激光辅助冠延长术(Laser—mediatedFlaplessCrownLengthening)的文章出现在各种期刊中。但是,大多数的文章都是病例报告或者是操作技术方面的探讨。关于科学地评价激光冠延长术(非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随机和对照研究却很少。本文对于微创不瓣手术所产生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事实上,只有严格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才可以为循证医学提供数据,才可将非瓣的冠延长术归为标准冠延长术的治疗方法中。

  • 标签: 冠延长术 翻瓣手术 病例研究 激光 手术操作 操作技术
  • 简介:当今,尽量减少种植手术中的创伤已经成为了一条金标准,于是计算机导航手术技术开始逐渐兴起。尽管不瓣的种植手术有很多临床上的优势,但是由于不是在直视下操作,不瓣手术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没有皮质骨板穿通危险的病例。本文结合下颌无牙颌病例,阐述了在计算机导航下采用的不瓣种植手术的治疗方案。同时介绍了图像引导种植系统(IGI,DenXAdvancedDentalSystem)。IGI系统可以实时地显示钻针的图像,使得整个不瓣种植手术的过程都在监控之下。有术中准确的导航系统的保证,可以精确的实施术前制定的治疗计划,这对于牙弓缺乏参照标志的无牙颌来讲尤其具有价值。根据术前数字化治疗计划.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可以十分精确,因此可以在术前制作固定的临时修复体并进行即刻负重。这种全新的手术方法使得在完全监控下行不瓣种植手术成为了可能,同时减小了种植修复的难度。

  • 标签: 下颌无牙颌 计算机导航 种植手术 翻瓣手术 负重 即刻
  • 简介:目的:通过老年人口腔种植病例的疗效观察,探索老年口腔种植的可行性及规避风险的方法。方法:筛选2003-2005年在中国核工业北京401医院接受种植手术的92例76-82岁的老年病例,其中患脑梗塞8人,帕金森症3人,糖尿病29人,冠心病25人,骨质疏松症9人。手术方法为不瓣法,尽量不采用骨增量手术,尽量减少种植数量。但多数实施骨挤压,骨高度不足者采用短种植体。共植入181颗ITI种植体,植入术后4-6个月均成功地进行覆盖义齿(活动组)和固定义齿(固定组)修复。按成功标准进行分析,总结其5年成功率。观察两组种植体脱落和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情况。结果:5年后181颗种植体中11颗脱落,固定组4颗,活动组7颗(P〉0.05),种植体留存率为93.93%。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情况:固定组2颗,活动组45颗(P〈0.01)。结论: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如不瓣技术等,在没有种植绝对禁忌症的情况下,老年人种植修复可以获得较高的成功率。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是种植体上部修复为覆盖义齿的病例应特别注意定期检查,清洁义齿和种植基桩,以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 标签: 老年人 种植 存留率 不翻瓣法
  • 简介:目的:评价瓣激光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先以外科手术瓣显露病变,应用Nd:YAG激光照射凝固静脉畸形病灶,使病变萎缩消退,残余病变配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共治疗36例13腔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随访1~8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2.5个月,治疗前、后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显效29例,占80.6%;有效7例,占19.4%;总有效率100%,无复发病例。22例腮腺咬肌区及面颊部静脉畸形患者中,5例出院时伴部分面神经损伤症状。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经Buttes—Fisch面神经评分系统评估,3例得分为100分,完全恢复;2例分别获得94.7、98分,大部分恢复正常。结论:瓣激光结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疗效及安全性满意。

  • 标签: 手术 ND:YAG激光 平阳霉素 口腔颌面部 静脉畸形
  • 简介:在本回顾性分析中,称为“冰淇淋锥形”技术的拔牙窝或牙槽嵴保存方法被用于11个2型拔牙窝拔牙位点。2型拔牙窝的定义为唇/颊侧软组织存在伴有颊侧骨板部分或完全缺失。所有牙齿在拔除时为防止损伤未使用瓣术。将一个可吸收胶原膜做成冰淇淋锥形的置于拔牙窝.并植入人冻干同种异体移植骨。用精确度为001mm的电子卡尺测量处理前后的拔牙窝模型,并用丙烯酸模板、三维数字扫描仪以及CBCT扫描处理前后的拔牙窝以计算颊舌径变化。拔牙窝保存术后6个月安放种植体,均达到初始稳定性,其最小转矩为35Ncm,平均颊舌径减少1.32mm。拔牙前后牙槽嵴相对愈合的骨移植点.其颊舌径变化的范围为减少0.46~2.25mm.平均1.28mm(CBCT):0.31~2.71mm,平均1.36mm(电子卡尺):0.21~2.80mm,平均1.32mm(三维数字扫描仪)。所有11个种植体稳定且达到了临床骨结合。这种“冰淇淋锥形”技术可以重建缺失的颊侧骨板,使其能够安放种植体;然而.与拔牙前牙槽窝的宽度相比,拔牙后牙槽嵴尺寸减少达1.32mm。

  • 标签: 拔牙窝 颊舌径 冰淇淋 翻瓣术 锥形 移植术
  • 简介:用种植体修复上颌前部的单个牙缺失具有挑战性。在种植体植入过程中,手术对软、硬组织造成的创伤会影响日后的美观效果。临床医生选用的手术技巧应是既不损害骨结合,又能避免影响美观的并发症,诸如临床冠增长或牙间乳头破坏等。本研究前瞻性地观察了在单个牙种植体术中,使用2种不同的瓣手术设计(即包括牙间乳头的可移动宽瓣和保护牙间乳头的窄瓣)的邻面牙槽嵴骨吸收情况。使用窄瓣术后邻面牙槽嵴骨吸收明显少于使用宽瓣者,这一差别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 标签: 翻瓣 设计 单个牙种植体 牙槽嵴骨 吸收
  • 简介:目的:探讨黏蜡在根管取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2颗经完善根管治疗的残根残冠用黏蜡制作蜡桩,再以琼脂及藻酸盐材料取根管印模,观察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用黏蜡制作根桩的42颗残根残冠均一次成功.结论:黏蜡用于根管取简单可靠.有利于保存较多的牙体组织,提高根管取的成功率.

  • 标签: 黏蜡 根管取模 临床应用 义齿 根管预备
  • 简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牙齿的保护意识的增强,临床上要求对残根残冠的修复患者也越来越多,桩核冠的制作也就越来越常见.桩核冠修复是先完成桩核的制作,再在桩核上制作全冠修复体.目前,桩核的熔模制作,通常用细钢丝和嵌体蜡在口内完成,这种方法使患者张口和椅位占用时间长、医生操作不方便,有时蜡型容易变形,精密度达不到要求,效果不甚理想;而口外模型法制作桩核时.桩钉蜡型不易从根管内取出,且易折断,桩核常难达到临床上的固位要求.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38例患者采用了一种改进的制作桩核熔的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桩核 熔模 冠修复术 牙缺损
  • 简介:目的:尽管计算机导板引导不瓣种植体植入的方法拥有巨大优势,但种植体植入无牙颌牙弓的位点偏离原计划位置的风险可能会明显提高。这项研究评估了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瓣种植手术方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材料和方法:通过锥体束CT扫描患者术前和术后的颌骨.来比较术前计算机设计的种植体计划植入的位置与实际植入位置的差异。一个非常合适的全口义齿或匹配良好的修复体将被使用或转换成放射模板。在扫描之前,要先进行美学和功能学方面的临床检查。种植体拟植入的位点实际上是由与牙槽骨结构和预期牙齿位置相关的种植体植入规划软件决定的。当种植体植入以后.重新进行锥体束CT扫描。随后.软件会将种植体计划植入和实际植入的图像融合.并且从位置和坐标轴两方面进行比较。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评价数据分布的正态性。通过基于上、下颌独立样本的f检验来对不同分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显著性水平固定在5%。结果:运用立体打印外科导板引导方法.将62颗种植体植入14名无牙颌患者颌骨内。由于导板的使用,未观察到种植体植入损伤到任何重要的解剖结构。与计划植入的种植体相比,已经植入的种植体表现出其颈部.中部和尖部区域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的线性测量在上颌分别为2.17(±087)mm、232(±152)mm、286(±217)mm,在下颌分别为142(±0.76)mm、142(±O76)mm、1.42(±O76)mm。上、下颌的角度偏差分别为193(±O.17)。和185(±0.75)°。上、下颌角度偏差之间的差异不大.但线性偏差在上、下颔之间却有显著的差异。结论: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瓣手术将会成为无牙颌牙弓重建修复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准确性 牙弓萎缩 计算机导板引导下手术 模拟植入规划
  • 简介:目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可能导致邻近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的牙周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采用3种不同的全厚瓣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愈合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择45例双侧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志愿者纳人研究。每个患者被随机分到以下3组。A组经Thibauld和Parant改良的袋状瓣.B组经Laskin设计的三角瓣.C组经Laskin改良的袋状瓣。通过临床测量评估患者术后3、6、12、24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21d后,术后并发症(水肿、干槽症)与瓣的设计无相关关系。但是术后24个月后,B组与其他组相比,牙周探诊深度的降低及临床附着水平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不同的瓣设计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健康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由于瓣.在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后.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降低。采用何种瓣设计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可能与手术医师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有关。

  • 标签: 并发症 翻瓣设计 阻生牙 牙周探诊深度 第三磨牙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在龋病学实验课中联合运用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和KaVo仿真头的教学效果。方法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口腔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五年制本科生的龋病学实验课中联合应用Simodont系统和KaVo仿真头。教学步骤如下:(1)将学生随机分入两组,每组28人;(2)学生完成龋病临床知识考核表;(3)指导学生学习龋病临床技能考核表和Simodont操作手册;(4)第一组学生使用Simodont系统培训,第二组学生使用KaVo仿真头培训,制备改良型Ⅱ类和V类龋洞洞型,进行评分;(5)两组学生互换培训系统,再次制备改良型Ⅱ类和V类龋洞洞型,并评分;(6)学生填写教学问卷;(7)收集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学生龋病临床知识的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经过Simodont系统和KaVo仿真头联合培训后,制备改良型Ⅱ类和V类龋洞洞型的评分比较仅使用单一培训系统的学生更高(P〈0.05)。问卷结果表明,学生高度认同“Simodont系统安全性好,节约培训时间,可反复练习。Simodont系统与KaVo仿真头联合应用能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结论在龋病学实验课中联合应用Simodont系统和KaVo仿真头可较单一培训系统更好地提升学生龋洞制备的考核成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 标签: Simodont系统 KaVo仿真头模 龋病学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三维仿真头术前设计对其术中上颌骨截骨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8例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畸形明显并且均伴有竖直方向平面的倾斜。术前制作三维头,精确测量之后在模型上模拟截断上颌骨,评价截骨的位置及截骨量,再将得到的数据应用到手术中行上颌骨截骨,术后6个月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8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术后效果满意,平面均水平,面部对称。结论通过三维头模拟截骨得出的数据可用于精确指导术中的截骨,对于术中上颌骨截骨的位置及截骨量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不对称畸形 LeFortⅠ型截骨 三维头模 正颌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IQ体的RasGTP酶活化蛋白1(IQGAP1)在舌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舌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及其对影响舌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检测IQGAP1在舌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分析IQGAP1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同时,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舌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IQGAP1在舌鳞癌中呈高表达状态,而在癌旁组织中呈低表达或阴性表达,而且高表达水平的IQGAP1与颈淋巴结转移(P=0.019)、复发(P=0.017)以及临床分期(P=0.031)等有关。此外,高表达的IQGAP1与舌鳞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联系(P=0.017)。结论IQGAP1在舌鳞癌中的异常表达说明其在舌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表达的IQGAP1有可能成为预测舌鳞癌患者预后的一种有效标记物。

  • 标签: IQ模体的Ras GTP酶活化蛋白1 鳞状细胞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无牙颌患者接受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种植手术并带入种植体支持的即刻负重桥体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15位接受连续治疗的上颌无牙颌患者(5位男性.10位女性)平均年龄为52岁(40~70岁).他们接受了种植体支持的桥修复,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了两次计算机体层扫描(CT),第一次是患者佩戴义齿/具有放射标志的放射导板进行扫描,第二次是仅扫描义齿。导板引导下的不瓣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共植入90枚种植体。种植体的长度10~13mm.种植体的直径为4.3mm或5mm。预先制作好丙烯酸树脂临时义齿.在手术后即刻戴入并用螺丝固位.所有的种植体进行即刻负重。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进行临床复诊及放射检查.记录种植成功率、边缘骨水平、患者的满意度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有2位患者各缺失了1个种植体。18个月后.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平均下降了1.6mm。在第18个月时进行的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患者对该治疗有很高的满意度。结论:尽管患者的数量有限.但是仍然可以显示软件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的种植手术设计可以为无牙颌的修复提供可靠的结果及高成功率。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的种植手 即刻负重 软件设计
  • 简介:目的探索术前三维头设计及个体化模板引导在下颌骨牵引成骨术中的应用,并且评估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或继发小颌畸形患者10例,均伴有中度或者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根据三维螺旋CT的数据制作三维头,在三维头上模拟手术截骨以及牵引器的安放,制作个体化模板.术中应用个体化模板指导截骨线的位置以及牵引器的安放.术后5~7d的间歇期后,开始以每天1mm的速度行骨牵引至牵引结束.术后3~6个月二次手术去除牵引器.结果10例患者顺利完成下颌骨牵引成骨治疗,第一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6±1.3)h.10例患者的20侧下颌骨平均牵引长度为(23.6±7.5)mm.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andhypopneaindex,AHI)为(37.1±13.7)次/h,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oxygendesaturation,LSAT)为75.2%±18.4%;术后AHI为(2.7±4.8)次/h,LSAT为92.1%±5.3%.所有患者的牵引成骨区成骨良好,均未出现成骨不良、下牙槽神经损伤及牵引故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三维头设计可以很好的模拟牵引成骨术中的截骨位置及牵引器的安放,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应用个体化模板引导可以提高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截骨及牵引器安放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

  • 标签: 小颌畸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三维打印
  • 简介:目的:即刻负重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已有广泛报道。本研究旨在报道使用不瓣技术的即刻负重治疗方案.追踪10年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材料与方法:将上颌需要即刻负重种植治疗的46名患者.共97颗MkiV机械制作表层的种植体(NobeIBiOCare)纳入本研究。术前.为每名患者的软组织及其下方的牙槽骨解剖创建三维模型并制作外科导板。使用黏膜环切刀在黏膜上钻5mm的孔以避免瓣。在手术当天和手术后1、2、3、6、8和10年进行对照检查。结果:所有种植的部位都有完整的颊腭侧骨壁。预先制作的临时修复体与种植体精密适合。负重8周内,有9个种植体失败,10年负重的累积生存率为91%。种植支持的固定桥生存率为94%,种植支持的单牙修复的生存率为81%。边缘骨吸收平均值在第1年内为1mm.第2年为04mm.第3年和10年后为01mm。结论:稳定的生存率和10年低的平均骨量丧失证实:在上颌骨应用不瓣技术进行即刻负重的种植治疗是可行的。

  • 标签: 牙种植体 不翻瓣手术 即刻负重 机械制作表层 骨质欠佳
  • 简介:目的:评估采用不瓣技术在无牙[牙合]下颌骨种植的2个与4个种植体,其所支持的螺丝固位金属烤塑跨牙弓修复体在即刻修复下颌无牙[牙合]中的应用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来自两个不同试验中心的60位患者随机分组:30位患者被分配到all-on-2组,另外30位患者被分配到all—on-4组。以至少40Ncm的扭矩植入种植体.并即刻负重。通过对修复体、种植体是否失败.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8位患者进行了瓣处理。2位患者的2个种植体因没有达到计划植入的扭矩而被更大直径的种植体立即代替。即刻负重4个月后.没有发生1例种植体脱落或种植失败。1例生物力学并发症在all—on-2组发生,4例发生在all-on-4组。在并发症方面,all-on-2组与all-on-4组之间以及两个试验中心都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这些负重后4个月的初步试验结果提示.仅仅2个种植体就可支持即刻负重的下颌骨跨牙弓固定义齿修复。长期的疗效(10年左右)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牙种植 不翻瓣技术 即刻负重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