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正畸矫治的作用时间对牙移动和牙槽骨改建的速度有直接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该文就持续和间歇对牙移动速度、牙周膜牙槽骨改建和牙体应力反应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选择合适的正畸加力方式,有助于临床医师有效控制牙移动,缩短正畸疗程。

  • 标签: 正畸力 牙移动 牙槽骨改建 牙根吸收
  • 简介:牙周病是导致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牙周炎引起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给传统修复带来困难,牙周病患者种植条件的特殊性及种植术后风险增高,都增加了牙周病患者即刻种植的难度。但只要牙周病患者种植术前的牙周状况得到良好控制,手术操作中严格要求并通过相应的骨增量技术,术后得到良好的牙周维护,也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 标签: 牙周病 即刻种植 骨增量
  • 简介:要想在美观区域内获得维妙维肖的种植修复体,过度重建(overbuilding)缺牙部位组织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先天性的牙缺失,缺牙区可能发育不足。而拔牙和外伤可能引起牙槽嵴的缺损。过度重建的目的旨在为修复我行我素提供一个良好的修复条件。从而使该区域可以被塑形为理想的牙龈外形。文中结合数例病例对在美观区域内保存及过度重建缺牙部位组织的外科和正畸方法进行了阐述。

  • 标签: 美观区域 种植体 软组织处理
  • 简介:目的:测试螺纹牙本质钉的抗拉能力,并探讨其固位原理.方法:在新鲜无龋的12颗离体牙上制备钉道50个,旋入固位钉,用拉伸试验机测试其抗拉能力,并记录固位钉脱位过程中拉力的变化.结果:在新鲜、无龋的12颗第三磨牙的牙本质上制备共50个钉道,成功旋入固位钉48枚.通过试验,48枚固位钉抗拉力最大值为426.37牛顿,最小值为142.22牛顿,均值为208.56±2.27牛顿.固位钉被拉出后,在其螺纹内及钉道口周围可见白色粉末状物.结论:牙本质钉的抗拉能力为208.56±2.27牛顿,95%可信区间最大不超过210.83牛顿,最小不低于206.29牛顿.

  • 标签: 固位钉 牙本质钉 钉道 固位力 第三磨牙 离体牙
  • 简介:目的:测量并分析比较无牙颌患者戴全口义齿后,咀嚼不同食物时的咀嚼各参数值.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微机化多功能(牙合)仪,测量戴全口义齿的患者在咀嚼等量花生米及饼干时的咀嚼总值、均值与咀嚼频率、两种食物的破碎及吞咽.结果:全口义齿患者破碎花生米需用47.25N(4.82Kg),而破碎饼干则需29.12N(2.97Kg);嚼细后的花生米、饼干所需吞咽分别为51.91N(5.19Kg)、49.88N(5.09Kg),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无论是整个咀嚼周期内还是咀嚼开始后10秒内,全口义齿患者咀嚼花生米用力均大于等量饼干所需,经统计学分析,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单位时间内咀嚼花生米次数(咀嚼频率)亦大于饼干,两者间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全口义齿患者咀嚼大小与食物本身硬度有关,而嚼细后被吞咽的则几乎不受食物性质的影响;全口义齿患者辨别食物结构的特点,与天然牙列者相似.

  • 标签: 咀嚼 全口义齿 患者 吞咽 食物 花生米
  • 简介:由个体细菌及转人细菌构成的微生物与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密切相关.为了观察与口腔癌相关的微生物的改变,我们对病人解剖学上相匹配的患侧与健侧组织的16SiDNA高变区序列突变扩增子进行测序.在我们发现并随后确认的肿瘤样本中,与病人正常的组织相比厚壁菌门菌群(特别是链球菌属)和放线菌群(特别是罗氏菌属)显著减少.

  • 标签: 微生物 口腔癌 区域内 细菌构成 链球菌属 人类疾病
  • 简介:目的设计制造出结构相对简单的正畸矫治三维测量装置。方法采用口内取模和口外模型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机械力学的原理结合三维空间力学和高等机构学理论设计制造正畸矫治的三维测量装置。结果设计出正畸矫治三维测量装置的结构图纸并加工成简易实体。结论测力装置结构相对简单,可以测量任意时刻、空间下的正畸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于正畸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正畸 三维测量装置 空间力学
  • 简介:目的:采用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QST)探讨年轻人群的三叉神经区域感觉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20例,平均(24.4±3.52)岁。在眶下神经分布区域(V2)、下颌神经分布区域(V3)的左右侧分别测量冷/热感觉阈值(CDT/WDT)、冷/热疼痛阈值(CPT/HPT)、机械感觉阈值(MDT)和机械疼痛阈值(MPT),采用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女性的C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2);女性的W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温觉刺激更为敏感(P=0.012);女性的HP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34)。V2比V3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01),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V3左右两侧的QST各项指数均无差异。结论:温度和机械的定量感觉测试可作为评价三叉神经区域感觉功能状况的一种手段。

  • 标签: 颌面部疼痛 定量感觉测试 三叉神经
  • 简介:目的:比较国产碳纤维桩与进口碳纤维桩、镍铬合金铸造金属桩修复的离体牙在抗折方面的差异,为国产碳纤维桩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因牙周病拔除的上颌尖牙,去除牙冠后,用国产碳纤维桩+树脂核+金属冠修复后放置在万能实验机上,加载与牙长轴呈135°角的压力,直至修复体折断,记录最大载荷,同时用进口碳纤维桩、镍铬合金铸造金属桩做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国产碳纤维桩的抗折1152.200±282.9023N,进口碳纤维桩的抗折1368.100±402.5478N,镍铬合金铸造金属桩的抗折1210.4±422.7217N.结论:国产碳纤维桩修复离体牙的抗折,与临床常用的镍铬合金铸造金属桩修复离体牙的抗折无显著差异,能够满足临床要求.

  • 标签: 桩核技术 碳纤维桩 根折裂
  • 简介:目的:采用口腔全景X线片,对上颌牙槽骨高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特点进行测量分析,为牙弓牙槽弓新分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成年上颌骨X线全景片,根据笔者团队提出的牙弓牙槽弓分区,分别对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各牙位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弓顶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的高度,弓肩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与骨性上颌窦底高度,弓体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上颌窦底的高度(h),统计各牙位牙槽骨平均高度与各区域牙槽骨平均高度最低牙位,同时以h≤6mm,6mm〈h≤8mm,8mm〈h≤10mm,10mm〈h≤12m,12mm〈h≤14mm,h〉14mm为参考区间,分别统计不同牙位牙槽骨高度在各高度区间的百分比。结果:正常成年人弓顶区中切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24.8mm,弓肩区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6.8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百分比分别为1.75%,4.25%,9.25%,12.75%,14%与58%,弓体区第一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2.7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的百分比分别为9.5%,20.25%,14%,12%,11.75%与32.5%。结论: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新牙弓牙槽弓分区既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差异,也能很方便地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 标签: 牙槽骨高度 分区 牙种植 X线测量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2004—2006年甘肃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局部面神经解剖并且保留腮腺主导管的术式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经过3~5年的随访无一例复发,均达到治愈目的。术后并发症:出现面神经颧支暂时性瘫痪1例,颊支暂时性瘫痪2例,经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发生腮腺局部积液4例,经穿刺抽液换药,加压包扎后均得到痊愈,无一例涎瘘发生;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但范围较小;愈后检查患者,手术侧凹陷不明显,面部左右基本对称,腮腺检查分泌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或其他良性肿瘤合适的手术方式。与标准的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相比,能减少面神经损伤、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面部形态的对称性,避免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制出检测磨牙症的垫-压电传感检测仪,为临床上诊断磨牙症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方法以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膜为传感元件,运用电阻应变传感技术,结合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液晶数字显示系统等,对10名正常受试者模拟磨牙运动的最大进行检测,并对测量结果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仪器的最大误差范围±0.2235kgf,组内相关系数(ICC)0.9998。证明此垫-压电传感检测仪的测量误差较小,测量重复性好。结论此仪器能够真实地记录模拟磨牙运动时垫表面加载力的大小,可以满足临床对磨牙症进行检测的应用。

  • 标签: 垫 压电传感器 磨牙症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用4种桩核系统修复根管治疗牙齿的抗折情况及其失败方式。材料与方法将40例完好的离体人上前牙随机分为4组,每组中的牙齿均进行根管治疗,并选用4种桩核系统之一修复:铸造螺纹平行桩核、预成螺纹平行桩和复合树脂核、碳纤维强化桩(CFC)和复合树脂核、陶瓷桩和复合树脂核。制作金属全冠并粘固于牙齿上。每个标本都在与牙齿长轴成45。方向上加压力载荷,直至标本折裂。记录折裂载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标本折裂的方式。结果4组间折裂载荷没有显著差异。采用陶瓷桩和复合树脂核修复的标本中有较多的严重折裂发生。结论根管治疗牙用以上4种桩核系统修复后的抗折情况在临床上是可以接受的。各组中均发现有牙齿折裂情况。

  • 标签: 桩核系统 修复 根管治疗 前牙 抗折力 折裂方式
  • 简介:目的:研究无牙颌固有条件对总义齿固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31名无牙颌患者进行口腔混合唾液量及黏度测定,黏膜厚度测量,承托面积、牙槽嵴高度及总义齿固位测定,并对影响下颌总义齿固位的相关因素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上颌总义齿的固位约为下颌的5.7倍以上.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自变量黏膜厚度被收入回归方程,在未收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中,唾液黏度与固位相关性最大.结论:上颌总义齿固位远大于下颌总义齿.黏膜厚度、唾液黏度是影响下颌总义齿固位的主要因素.

  • 标签: 义齿 无牙颌 固位力 黏膜厚度 唾液黏度 牙槽嵴高度
  • 简介:2016年10月,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口腔生物医学》杂志首次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口腔生物医学》杂志2010年创刊,由南京医科大学主办,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合作办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关于口腔生物医学的专业学术期刊,侧重于报道国内外口腔基础医学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 标签: 中华口腔医学会 生物医学 科技论文 核心期刊 中国 杂志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90例,其中44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46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时间2~9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而采用两种术式肿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 简介:种植体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支抗方式。本研究采用16只雄性NewZealand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即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在左右两侧的鼻骨和额骨上分别用骨融性钛钉固定好钛板构成施力系统。骨融合后在矢状方向上钛板之间加力并始终保持的大小为55.00g。实验结束后制成干燥颅骨,对其进行直接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从本研究实验结果来看,种植体其本身并没有发生松动和移动,这表明骨融性种植体在正畸的作用下还是稳固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推力或拉力种植体本身所受的应力并无大的区别,只是反应的部位不同而以。因而该种植体在拉力的作用下也同样不会发生移动。

  • 标签: 骨融性种植体 支抗
  • 简介:使用固定矫治器对120只Wister大鼠分别施以50g、100g的持续,通过电子计算机数字化图像处理系统及组织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大鼠牙受力后不同时期(1,3,6,12天)牙齿移动规律及相应组织变化。结果表明:三组正畸值导致牙齿移动规律不同,且最终移动距离有显著差异;牙齿移动的各个时期内组织变化有各自的特点,相应的组织变化决定了牙齿的移动方式及移动速度。

  • 标签: 矫治力 牙周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992—2009年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4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比较分析腮腺浅叶切除术(88例患者)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60例患者)两种术式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的病例,术后瘢痕、局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及腮腺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大小选择不同的术式,对界限清楚、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预防面部凹陷畸形,减少并发症;对过大或边界不清的肿瘤仍宜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以减少复发。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颌间Ⅲ类矫形动物实验模型,评价持续的颌间Ⅲ类矫形对上颌骨的作用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只,分为实验组(3月、6月各2只)和对照组(3月、6月各1只),实验组戴用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实验过程中,定期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图像输入计算机头影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位发生明显改变;(2)头影测量表明,对照组表现为向下向前发育,实验组矫形治疗后上颌骨相对于颅骨发生了向前的移位和少量旋转,同时其长度出现增加;(3)发现上颌骨的空间位置变化主要发生在开始矫治的两个月内,长度增加的最大值出现在第三个月左右;(4)上颌骨对矫形力作用的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增加矫形力作用时间并不能进一步促进上颌骨的更多空间变化和长度的增加。结论:Ⅲ类矫形可以显著改变上颌骨的空间位置和固有长度,空间的位移比长度的改变出现得早。

  • 标签: Ⅲ类错 矫形力 上颌骨 恒河猴 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