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影响牙再植的因素众多,牙再植的成功率并不高。如何改善牙再植的预后一直是儿童牙科临床面临的一大挑战。牙再植的过程一般包括患牙及牙槽窝的处理、惠牙再植和固定。辅助治疗则包括全身性抗生素的应用、局部抗菌措施、破伤风疫苗的强化等。由于牙根发育程度的不同以及惠牙根面牙周膜细胞活性状态的差异等原因,患牙的根面处理及再植后的固定措施有所差异。此外,还需根据患牙牙根发育是否完全、患牙根面是否有活性牙周膜细胞覆盖等对患牙牙髓进行相应的观察或处理。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 标签: 牙脱位 牙再植术 牙周膜细胞 根面处理 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脱位牙即刻再植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993年10月至2005年10月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和广东工业大学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外伤脱位牙患者46例60颗牙进行即刻再植,术后随访观察5年。结果再植牙术后5年成功率为75%,累计有11例15颗再植牙失败,失败原因主要为术后牙根吸收大于根长1/3(占60%)、继发感染(占26.7%)、固定不牢靠(占13.3%)。离体时间〈30min再植牙的牙髓成活率和牙周膜愈合率均高于离体时间〉30min的再植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即刻再植外伤脱位牙经适当的临床治疗仍可保留多年,再植成功的关键是严格选择适应证、正确选择离体牙储存介质、尽快植入缩短牙离体时间、尽可能保存牙周膜活性、牢靠的固定结合功能运动和及时有效防治感染。

  • 标签: 牙外伤 牙脱位 牙再植 即刻再植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即刻再植牙动物模型,观察再植牙的愈合过程与牙根外吸收的表现.方法:30只6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为6组,每组5只.单侧上颌第一磨牙脱位后即刻再植,对侧同名牙为自身对照.分别于术后1、3、7、14、21、28d处死,分离上颌骨;拍根尖X线片,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近中根根尖周阴影面积;标本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近中根根尖周阴影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近中根牙根表面吸收陷窝增多,牙周膜局部宽度变窄,新生骨样组织增加.结论:本法成功建立再植牙动物模型,该模型稳定可靠,能完整反映再植牙愈合方式,为进一步研究再植牙愈合机理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型.

  • 标签: 再植牙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实验大鼠再植牙牙根吸收及愈合过程,辅助临床治疗及预防再植牙牙根吸收。方法:30只6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为6组,每组5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脱位后再植,每只大鼠随机选取一侧脱位牙齿即刻再植,对侧同名牙则于体外干燥保存30min后再植回牙槽窝。分别于术后1、3、7、14、21d处死,分离上颌骨,拍摄x线片,应用IPP软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周透影面积。标本脱钙后制作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再植牙根尖周透影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干燥组表现尤其明显;组织学上表现为初期炎症反应较明显,随着炎症发展,牙根表面吸收陷窝逐渐增多、增大,后期即刻组牙髓及牙周膜修复反应明显,干燥组牙槽骨修复反应强烈,牙根、牙周膜逐渐被类骨质样组织替代。结论:再植牙初期以炎症反应为主,后期主要表现为修复反应,即刻与延迟再植导致牙周膜细胞活性不同决定了再植牙根吸收的进展。

  • 标签: 牙再植 牙根吸收
  • 简介:目的:比较常温下脱脂牛奶与汉克斯平衡盐溶液(Hank′sbalancedsaltsolution,HBSS)保存脱位牙对再植牙牙根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48只6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抽取3只为空白对照,直接处死取材拍摄根尖X线片,标本切片组织学观察;余45只随机分为3组,将上颌第一磨牙脱位后分别采用HBSS、脱脂牛奶浸泡或干燥室温保存,30min后植回牙槽窝,术后1、3、7、14、21d处死大鼠,拍摄根尖X线片进行图像分析,标本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再植后各时间点牛奶组与HBSS组近中根阴影面积无统计学差异,皆小于干燥组(P<0.01);牛奶组根尖组织炎症反应较轻,根吸收少,根周修复类型与HBSS基本相同。结论:脱脂牛奶与HBSS在常温下均为良好的脱位牙体外保存液,可在普通人群中作为再植牙保存液推广使用。

  • 标签: 牙再植 保存液 根吸收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对全脱位延迟再植牙牙周愈合的影响。方法:25只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进行同颌左右对照实验。拔除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体外干燥保存30min后,将自制的PRF膜置于一侧拔牙窝内,干燥保存的牙齿原位再植,作为PRF膜组,对侧拔牙窝内不添加PRF膜,脱位牙原位再植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3、7、14、28d处死大鼠,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对再植牙牙周愈合情况进行组织形态学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再植牙无脱落。再植术后1d,牙周炎症细胞浸润,PRF膜组牙周炎性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d,PRF膜组牙周炎性改变发生率仍较对照组高(P〈0.01);术后7d,两组中牙周膜愈合发生率无统计差异(P〉0.05),PRF膜组表面吸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炎症性吸收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差异(P〉0.05);术后14d,PRF膜组表面吸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炎症性吸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8d,两组中各类牙周愈合表现发生率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全脱位牙延迟再植术中,应用PRF膜不影响再植牙就位、愈合,早期能够控制再植牙牙根吸收的发生、发展,但远期效果尚不稳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 牙再植 牙周愈合 牙根吸收
  • 简介:目的研究再植时牙根尚未发育完全的牙齿对正畸所致的咬合变化的反应,以及这些再植牙对牙槽骨发育的影响。研究方法脱位的4个下切牙在脱位1小时内再植再植后7个月开始上颌前方牵引治疗以改善覆盖,之后应用Begg技术不拔牙矫治恒牙列错He畸形。结果再植后14年4个月复查,发现再植的牙齿保持着良好的咬合功能,未发生骨粘连。活髓再植牙的牙根在植入后继续发育,牙周组织和骨硬板也得以继续形成。结论再植牙成活并获得稳定的咬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骨性Ⅲ类错He 年轻下颌恒切牙脱位 牙再植 预后 牙槽骨发育
  • 简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siveperiodontitis,AgP)的特点是发病年龄早,病情进展快,但我国牙周炎患者往往对此缺乏认识,故就诊时多已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此外,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牙菌斑有关,某些全身和局部危险因素如遗传背景、白细胞功能缺陷、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牙齿的解剖结构等也有关,故治疗相对复杂,远期疗效如何更值得关注。

  • 标签: 侵袭性牙周炎 牙周炎患者 手术治疗 病例报告 非手术 牙齿松动
  • 简介:对82位做根尖外科手术的病人采用了综合控制术后疼痛和肿胀症状的方法,结果术后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76.4%的人无疼痛,64.7%的人无肿胀。有术前症状的病人更易发生术后疼痛和肿胀。

  • 标签: 肿胀 术后疼痛 病人 牙髓 症状分析 手术治疗
  • 简介: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种植科患者360例,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54例,涉及上颌窦提升手术86例,植骨术64例.按患者就诊顺序给每位患者编号,奇数患者为心理护理组,偶数患者为对照组,每位患者初次就诊心理护理前和心理护理后(术后24h)分别填写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odifieddentalanxietyscale,MDAS)[1],评估患者牙科焦虑情况.MDAS由4个问题条目组成,每条目5个备选答案,分值1-5分,4题选项分数之和为MDAS得分,MDAS评分≥11分可诊断为牙科焦虑症.

  • 标签: 口腔种植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颧骨骨折在手术治疗中既保持面部美观,又能达到良好复位固定的方法。方法对17例患者行上颌前庭沟切口+颧骨颞骨头钢丝牵引复位固定后,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行临床检查,3个月时加作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及定位X线片头影测量双侧外侧缘高度、眶下缘宽度、双侧颧骨长度,并对计量资料作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软组织均I期愈合,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复发,复位颧骨无移位、变形现象.3个月时CT示颧骨对位对线良好,头影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眶外侧缘高度、双侧眶下缘宽度、双侧颧弓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简单颧骨骨折手术进路与固定术式改进方法.是一种在术后面部不留瘢痕、手术复位与固定效果稳定、功能修复良好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颧骨骨折 手术进路 术式改进 面部美观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舌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老年舌癌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严格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呼吸系统、口腔及饮食护理,对实施皮瓣移植修复的患者做好并发症观察。结果:50例老年舌癌患者通过实施肿瘤切除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加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及围手术期的护理,全部成功。结论:对老年舌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是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舌癌 老年人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种植义齿手术误差测量分析方法。方法:14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0.9岁,24颗种植体。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加工患者工作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植入种植体安装愈合基台,制作手术导板并进行种植手术,整合模拟手术和种植手术术后CT图像数据。计算拟合生成愈合基台中心线作为术前设计种植体的轴线,轴线与愈合基台顶面的交点,然后向根方分别截取愈合基台和种植体的实际长度,交点是术前设计种植体的根尖点和进入点。计算术后实际植入种植体中心线确定为术后实际种植体的轴线,轴线与种植体尖端平面的交点是实际植入种植体的根尖点,由此点向冠方截取种植体的实际长度,交点是实际植入的种植体进入点。相对应标志点间的空间距离为手术距离误差,轴线间夹角为手术轴向误差。结果:工作模型图像与CT图像准确整合,种植体上缘中心点误差为0.54±0.43mm,尖端中心点误差为1.58±0.74mm,轴向误差小于10°。结论:图像拟合准确,使用数学计算方法找出的标志点是唯一的,此方法重复性好,适于评价种植手术前后之间的误差。

  • 标签: 种植义齿 导航手术 手板 误差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新入路.方法:对6例(8侧)髁突下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直线切口,顺颞浅静脉表面向下分离,寻找面神经颞面干和颈面干,并对其加以保护后,切开下颌支骨膜,在直视下对骨断端行复位内固定.结果:此手术入路视野好,骨断端暴露充分,便于复位固定.所有病例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面神经损伤.结论:此手术入路是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较好方法.

  • 标签: 髁突下骨折 坚强内固定 手术方法
  • 简介:下颌下腺切除手术是口腔颌面-头颈外科的经典手术之一。经典的下颌下腺切除术采用距下颌骨下缘1.5~2.0cm的平行切口,称为经颈部进路(transcervicalapproach)。该切口具有进路直接、显露充分、操作方便、能有效控制出血和便于扩大手术范围等优点,是下颌下腺切除术的首选切口。但该进路也有缺点,如留有颈部瘢痕,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1%~7%)、舌神经(1.4%)、舌下神经(2.9%)的可能,严重者可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还可导致唾液腺囊肿。随着对面颈部手术美容要求的提高.年轻和女性患者不愿接受下颌下区明显的永久性瘢痕以及可能引起的暂时性口角歪斜。然而,即使将切口设计在下颌下区皮纹内、以美容缝线精细缝合和采用小切口,仍会留有瘢痕。

  • 标签: 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切除术 手术进路
  • 简介:在满足适应证条件下,自体牙移植是很多病例值得尝试的选择,良好的牙移植术及围手术期处理会取得超过90%以上的成功预期,自体牙移植术的操作过程应该注意采用微创方法拔除患牙、预备受区和植入供牙,并且术前检查和准备应做到有备无患,术后应采用合理方式固定以及根据牙根发育情况进行根管治疗等,以保证移植牙实现牙周韧带愈合和长期保有良好功能。

  • 标签: 自体移植 牙移植 口腔外科 牙周韧带愈合
  • 作者: 孙洪武
  • 学科: 医药卫生 > 口腔医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2期
  • 机构:成都市金堂康邻口腔门诊部,四川成都610400
  • 简介: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可以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对人们的口腔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传统的牙周炎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而激光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了激光光线热效应和光生物学效应,使用时,让激光器将激光束照射到牙龈组织上,从而消灭细菌、刺激牙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达到治疗牙周炎的效果,具有很多优点,如创伤小、恢复快、不需要麻醉等,已经被证明在牙周炎的非手术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激光;牙周炎;口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