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透明质酸酶对筋膜下麻醉的疗效。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在Nikookari眼科医院进行了长达5mo。行超声乳化术的候选患者接受筋膜下麻醉的42眼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分别应用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150U/mL透明质酸酶(LH),和单纯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L)。筋膜下注射15min后活动受抑制。患者和医生都非常满意,对于术后疼痛的抑制(视觉模拟评分,thevisualanalogueseale,VAS)也同样满意。统计学分析采用列联表(包括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和参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活动抑制(33.3%'US4.8%,P=0.04)、患者满意度(85.7%掷57.1%,P=0.04)和医生满意度(87.5%US52.4%,P=0.02),LH组明显高于L组。VAS在相同组内明显较低(1.90±1.45傩3.00±1.55,P=0.04)。结论:利多卡因溶液+透明质酸酶的筋膜下麻醉明显使得眼部活动受限,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并减轻了术后疼痛。

  • 标签: 透明质酸酶 局部阻塞 筋膜下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在规模化复明工程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环节控制。方法对1888例(1888眼)施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析手术流程及效果。结果术后第一天时,裸眼视力〉=0.5者1056例;占55.93%;〉=0.3者396例,占20.97%;〈0.3者395例,占20.92%;〈0.05者41例,占2.17%。结论在基层条件下充分准备,优化技术管理,在简单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可让更多的白内障患者脱盲。

  • 标签: 白内障 复明工程 脱盲
  • 简介:目的探讨囊袋张力环植入下的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6例(28眼)。做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撕前囊,水分离后,将张力环植入晶状体囊袋内,使囊袋稳定居中,以行晶状体乳化抽吸,然后囊袋内置人人工晶状体。结果26例(28眼)全部成功行超声乳化手术并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O.05),23只眼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3只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倾斜但无明显偏中心,2只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中心。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囊袋内张力环植入可稳定晶状体囊袋,保证超声乳化手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的顺利进行,并可维持人工晶状体的长期稳定性,该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 标签: 晶状体半脱位 超声乳化 囊袋内张力环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经典理论包括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增加、蛋白激酶C的活化、氧化应激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基础研究已成为目前DR发病机制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目前已知与DR有关的细胞因子有VEGF,IGF-1,bFGF,TNF等。多种细胞因子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引起新生血管生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等多种改变,从而导致DR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与DR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发病机制 细胞因子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提上睑肌折叠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0例(40眼)(3mm)重度下垂(≥4mm)的先天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折叠术。结果本组30例(40眼),随访2个月-1年,除2只眼发生轻度回退外,无未矫正病例,无穹窿部结膜脱垂,无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提上睑肌折叠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提上睑肌折叠术 先天性上睑下垂
  • 简介:目的观察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9例(48只眼),分为羊膜组(22只眼)和丝裂霉素组(26只眼)。羊膜组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丝裂霉素组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C,浓度为0.25mg/ml,时间2分钟,术后随访3-9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羊膜组副反应小,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丝裂霉素组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滤过泡渗漏、低眼压等。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可有效地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且并发症较丝裂霉素少,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 丝裂霉素 生物羊膜
  • 简介: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视网膜功能的了解,判断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6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CDI)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别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并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组。结果:CDI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wk视网膜脱离眼CRA的Vmax,Vmin均较术前降低,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脱离区mfERG的a波、b波振幅密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潜伏期比手术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fERG,CDI的联合检测能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硅胶海绵垫压后CRA的血流情况,从而避免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不良,巩膜因缺血引起局部坏死等情况发生。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彩色多普勒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探讨一组特殊设计镜片对周边屈光度、周边清晰视力范围和主观感受的影响。方法3例(4眼)被试者,年龄22-31岁,屈光度-2.0D,按随机顺序分别在单眼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成长乐镜片、视特保大、、小光区镜片的情况下进行周边屈光度、周边清晰视力范围测量和主观评分,主观评分包括远距和近距戴镜舒适度、清晰度和接受度。结果配戴5种镜片时,被试眼相对周边屈光度均为远视状态,远视度数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加。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和视特保大光区镜片时周边远视度数最大,视特保光区镜片其次,成长乐镜片和视特保小光区镜片最小;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和视特保大光区镜片时的周边清晰视力范围最大,其次是视特保光区镜片,最小的是成长乐镜片和视特保小光区镜片;远距评分为普通非球面镜片最高,视特保大光区镜片其次,然后为视特保光区镜片,成长乐镜片及视特保小光区镜片最差;近距评分视特保大光区镜片接近普通非球面镜片,视特保光区镜片和成长乐镜片其次,视特保小光区镜片最差。结论不同设计的周部加光镜片对改变周边屈光度的作用存在差异,其配戴后的顺应性与镜片改变周边屈光度的程度呈负相关。

  • 标签: 周边屈光度 顺应性 近视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示教与反示教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滴眼药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实验组采用示教与反示教进行健康教育。由培训过的责任护士对患者有计划地从入院到出院,给予全程、个体化的示教与反示教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滴眼药知识、技能掌握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运用示教与反示教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达到提高患者滴眼药的技能,自我效能感增加,遵医行为增强,自护能力提高,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示教与反示教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滴眼药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MoriaM2型90与110μm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MoriaM2型90刀头在LASIK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点。方法:选取通过术前检查并自愿行LASIK手术的患者105例202眼,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使用MoriaM2型90刀头LASIK患者51例98眼,110刀头LASIK患者54例104眼做对照,术后即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测两组角膜瓣厚度,观察两组术后1d;1wk;1,3mo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角膜瓣形态、对合情况、并发症。结果:90刀头组术后角膜瓣厚度为118.3±15.2μm,110刀头组术后角膜瓣厚度为130.5±17.1μm,有显著性差异。90刀头组均未发现层间点状金属碎屑,110刀头组有层间点状金属碎屑个例(12例),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角膜瓣形态、对合情况、术后反应、术后裸眼视力相当。结论:应用90刀头LASIK的疗效及并发症和110刀头LASIK相当,但90刀头保留角膜基质床相对较厚,可矫治的屈光度更大,术后层间点状金属碎屑并发症更少,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宽的适应范围。

  • 标签: MORIA M2型90刀头 MORIA M2型110刀头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随机对照
  • 简介:目的:探讨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杰金淋巴瘤(B—cellnon-Hodgkinlymphoma,NHL)Skp2,p27和PTEN的表达。方法:收集1995年到201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石蜡包埋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n=30)标本Skp2,p27和PTEN的表达,以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n=10)作为对照组。以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作为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的分类标准。结果:Skp2,p27和PTE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关,而与病例类型有关。眼附属器B细胞NHLSkp2表达率与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增高。p27,PTEN表达率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降低。随眼附属器B细胞NHL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Skp2分别与p27,VFEN成负相关,p27和PTEN成正相关。结论:Skp2的表达升高,p27,PTEN蛋白的缺失以及可能与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发生有关;其中在MALT外边缘区DLBCL,三种蛋白存在相关性。联合三种蛋白的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不同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眼附属器 非霍杰金淋巴瘤 SKP2 p27kip PTEN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作为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经典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假说集中与多元醇通路的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产物的堆积、蛋白激酶C及氨基己糖途径有关。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作为统一机制的一个关键分子,与DR发病机制及其防治密不可分,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可成为DR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