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巩膜局部加压术与巩膜环扎手术治疗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将30眼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人随机分A,B两组,A组16眼,采用巩膜局部加压术;B组14眼采用巩膜环扎手术,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其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A组13眼视网膜复位顺利,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1.25%;术后视力提高13眼,不变2眼,下降1眼,出现并发症8眼。B组11眼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一次手术成功率为78.57%;术后视力提高9眼,不变2眼,下降3眼,出现并发症9眼。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提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巩膜局部加压术手术治疗RRD是经济,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巩膜外局部加压术 环扎手术 视网膜脱离 疗效
  • 简介: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存在视网膜裂孔,以及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导致液化的玻璃体进入视网膜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的分离。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术,药物治疗等。本文对其近年来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激光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切割
  • 简介:目的观察研究成人间歇性斜视的手术质量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14-2017年共18例成人视近可控正位的间歇性斜视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以及术后疗效评价。结果以复视、视疲劳为主诉,视近可控正位,视远斜视明显,手术是改善眼位及症状的有效方法。结论成人斜视治疗主要目的为改善复视,提高视物舒适度,改善眼位为第二位,术前检查以实际视物无复视时最低三棱镜度数为手术参考值,需适度欠矫。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成人 适度欠矫
  • 简介:患者女性,52岁。因右侧鼻塞伴反复涕中带血半年于2009年8月入院。患者无头痛、头昏,曾在外院行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未见好转。专科检查:右侧鼻腔下鼻道中部见肉芽样新生物,表面光滑,质脆,触之易出血;鼻腔无脓性分泌物;各鼻窦区无压痛。鼻窦cT扫描显示:右侧鼻腔占位性病变,呈高密度影。考虑鼻腔骨瘤(见附4页图①)。

  • 标签: 鼻腔多生牙 误诊 2009年 脓性分泌物 占位性病变 涕中带血
  • 简介:目的探讨耳性颅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0年我科收治的21例耳性颅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包括脑脓肿9例、脑膜炎5例、静脉窦血栓性静脉炎4例、硬膜外脓肿3例,继发于胆脂瘤型中耳炎14例、骨疡型中耳炎3例、隐蔽性中耳炎2例、Modini畸形2例。21例均行耳部及头颅cT平扫检查,其中6例未发现颅内病变,经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确诊。分别行单纯乳突根治术8例、乳突根治术+脑脓肿穿刺引流6例、乳突根治术+颅钻孔脑脓肿引流1例、乳突根治术+脑脓肿切除术1例、乳突根治术+静脉窦切开脓肿清除及血栓取出2例、淋巴漏修补术2例。结果随访1-2年,1例死亡,其余20例治愈,其中19例干耳,1例术腔仍有少量分泌物。全部患者颅内并发症无复发。结论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仍是耳性颅内并发症的最常见病因,应提倡对这两种危险性中耳炎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并发症,CT平扫阴性病例,需行MRI检查。乳突切除进路的显微微创手术有效,无需开颅。

  • 标签: 中耳炎 脑脓肿 颅内并发症 耳源性
  • 简介:间歇性斜视(intermittentexotropia,IXT,X(T))是介于隐性斜视与显性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在各类共同性斜视中占第一位。间歇性斜视发病原因主要是集合和分开功能之间平衡失调,集合功能不足以及融合功能低下引起。平均发病年龄岁,女性多发。斜视角随注视距离、注意4力强弱、视力疲劳状态在正位与斜视间变动。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能力评估 隐性斜视 视力疲劳 显性斜视 斜视角
  • 简介:目的:观察单眼严重白内障合并斜视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0-03/2012-12单眼严重白内障合并斜视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资料45例。术前44例较差眼视力均〈0.05,1例2岁患儿无法配合视力检查。随诊观察术后6m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斜视度、双眼单视功能及复视情况。结果:先天性白内障患者2例中有1例患儿2岁,无法配合视力及复视检查,眼底正常;另1例患儿术后无同时知觉,无复视。5例不明原因中青年单眼白内障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视力〉0.6,眼底正常,术后眼位正,有双眼单视;2例患者术后视力为指数,眼底有异常,术后斜视度与术前无变化,无同时知觉,无复视。3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有31例患者术后有双眼单视;3例患者术后斜视度与术前无差异,无同时知觉,无复视;3例患者术后斜视度与术前无差异,有复视,6mo内复视均自行消除;1例患者斜10o,术后出现复视,且6mo内无改善,可用12?矫正,建议戴镜治疗。结论:单眼严重视力障碍合并斜视的成年患者多数术后可自行纠正眼位,获得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

  • 标签: 白内障 外斜视 双眼单视 复视
  • 简介: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白内障手术目标已经从复明逐渐发展为获得良好视功能的屈光手术.而人工晶状体作为白内障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材料、设计、造型、固定方法等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不同种类的人工晶状体,使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力更清晰、更舒适.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为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远、中、近程视力创造了条件.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屈光度 视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手术的最小量手术方式及其效果。方法裂孔性视网膜脱离22例(22眼),在直视下行球结膜环形剪开、四直肌预置牵引线,在间接检眼镜下行视网膜裂孔精确定位及中度冷凝,巩膜缝线固定外加压块,所有外加压均采用修剪后的小硅胶海绵块,只固定巩膜褥式缝线1对。多发性裂孔于每个裂孔处分别于巩膜表面以1对褥式缝线固定硅胶海绵。所有手术眼均未行环扎术。手术后随访3~6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术中并发症,手术损伤小;手术后眼底检查外加压精确地顶压裂孔,视网膜完全复位20眼,2眼高度近视于手术后2周视网膜脱离复发经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力提高者18眼,不变2眼,下降2眼。结论最小量的外加压手术的优点是精确、可靠、创伤小,能避免传统巩膜扣带手术的一些并发症,手术成功率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最小量 视网膜脱离 硅胶海棉
  • 简介:目的:观察美尔瑞片(中草药灯盏细辛)对眼压控制后的青光眼是否具有视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对99例(113眼)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闭角型青光眼进行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观察口服美尔瑞片6mo后对视野的疗效,本研究采用VFDS视野缺损计分法,从0(无缺损)至20(所有检测点均不可测出).结果:美尔瑞治疗组55例(66眼),安慰剂对照组44例(47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4,6mo2组的眼压均<15mmHg,2组间同一时期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服美尔瑞2,4,6mo后VFDS净减值分别为0.44±1.60,1.27±2.16及1.42±2.37,呈现随治疗时间延长,视野缺损逐渐好转趋势.对照组2,4,6mo后VFDS净减计分值分别为-0.02±1.5,0.68±1.73和0.40±1.57.VFDS净减值两组间同一时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mo后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灯盏细辛可用于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有助于扩大/保持视野.

  • 标签: 灯盏细辛 治疗 青光眼 临床研究 美尔瑞片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手术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24例,采取颞上方或颞侧角巩膜缘隧道式小切口行白内障囊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避开功能性滤过泡,保持已有的滤过功能。结果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5的15例、0.1~0.4的7例、<0.1的2例。随访3月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小切口囊摘出手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可提高视力并保持滤过泡功能。

  • 标签: 白内障摘出术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吸除术与隧道式切口现代囊白内障摘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2004年间在我院住院部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选择了342眼行隧道式切口现代囊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及578眼行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并对两种手术方法术后在视力、内皮细胞损伤、术后散光、远期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进行比对。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视力恢复、内皮细胞损伤、术后散光、远期效果、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结论:在临床应用中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吸除术与隧道式切口现代囊白内障摘除术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超声乳化 白内障 囊外摘除
  • 简介:目的评价预防白内障囊摘除术术后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白内障囊摘除术1547例(1704只眼)。结果无一例发生术后眼内炎,结论严格筛选病人,术前检查详细,常规抗生素眼水预防性应用,消毒灭菌严格,手术野消毒彻底,仔细操作,密闭伤口,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避免白内障囊摘除术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 标签: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术后感染 术后眼内炎 床体 消毒灭菌
  • 简介:目的分析个性化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90例(106眼)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选择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上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选择11:00处的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角膜散光及视力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9±0.15)、(5.0±0.1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0.18)、(4.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8±0.39)、(0.79±0.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0.32)、(1.5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大多存在〈1.5D的角膜散光。采用个性化角膜切口可降低白内障手术角膜性散光,术后视力恢复好,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切口。(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8—169,172)

  • 标签: 个性化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 简介:目的:评价内直肌肌细胞数与共同性斜视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18例共同性斜视内直肌和14例正常内直肌,行HE染色观察,用斜视积分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间歇性斜视组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高于恒定性斜视(P〈0.01);光镜下斜视组内直肌横断面肌纤维排列疏松,间质成分;斜视组内直肌肌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内直肌(P〈0.01),与病程和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相关(P〈0.05)。结论:内直肌肌细胞减少是导致共同性斜视的直接原因,是斜视手术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内直肌 病理 手术效果
  • 简介:<正>眶内囊虫病比较少见,且寄生于眼肌内,这是因为眶内结构以眼肌血液供应较丰富之故。本病诊断较困难,随着医学影像学发展,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检查不断应用,使眼眶内豚囊尾蚴病的诊断成为可能。现报道近二年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6例眼肌豚囊尾蚴病。

  • 标签: 眼外肌 彩色多普勒超声 医学影像学 囊尾蚴病 眼眶内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干眼症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07年11月间眼科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眼底病患者及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133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干眼病检测两个部分。问卷调查内容有人口学特征、工作环境、生活习惯与全身疾病等。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与干眼症发病相关联的因素,然后再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因素综合分析,找出干眼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干眼症发病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荧光屏接触时间、野外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吸烟和糖尿病。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年龄、野外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结论就纳入本研究的因素而言,影响干眼症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年龄、野外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而荧光屏接触时间、吸烟及罹患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干眼病的发生。

  • 标签: 干眼病 SCHIRMER试验 泪膜破裂时间 荧光素染色评分 Logistic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