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氧化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并与α-糜蛋白酶进行对比。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结果治疗组显效36例(48.0%),有效29例(38.7%),无效10例(13.3%),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15例(25.0%),有效27例(45.0%),无效18例(30.0%),总有效率7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氧化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乙酰半胱氨酸疗效优于α-糜蛋白酶。

  • 标签: 乙酰半胱氨酸 &alpha -糜蛋白酶 雾化吸入 毛细支气管炎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广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ZVAD)是否可以保护耳蜗毛细胞免受噪声损害。方法选取三月龄健康小鼠,分为无噪声暴露组(DMSO)、单纯噪声暴露组(DMSO±Noise)及噪音±zVAD(zVAD±N0ise)组。依照动物体重计算,按照1.5mg/kg,噪音±ZVAD动物经腹腔注射ZVAD五次,其余组动物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DMSO作为对照。动物经噪声暴露后,于噪声暴露后一小时处死取耳蜗基底膜铺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照片,检测活性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或于噪声暴露后两周行听力检测,观察ZVAD对噪声所致耳聋的影响。结果噪音暴露后耳蜗外毛细胞中活性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明显增强,腹腔注射ZVAD可明显抑制两种活性caspase的表达增强。同时对于噪声引起的小鼠听力下降(ABR阈移16KHz:52.5±6.1dB和32KHz:51.8±6.9dB),腹腔注射ZVAD有一定的保护作用(ABR阈移16KHz:37.3±9.8dB和32KHz:39.5±10.5dB),ABR检测注射ZVAD的噪音暴露小鼠18KHz及32KHz听力阈移均较单纯噪音暴露组明显减小(P〈0.05)。结论ZVAD对噪声所致小鼠听力下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噪声性聋 半胱氨酸蛋白酶 细胞凋亡 毛细胞
  • 简介:6月的南美已进入冬季,但巴西圣保罗依旧百花争艳,暖意融融。在这个空气弥漫着热情的桑巴舞曲和欢快的足球呐喊声的浪漫都市召开了第十九届世界耳鼻咽喉科大会。21位来自中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开幕式上,3

  • 标签: 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科学 头颈肿瘤 外科医生 美国匹兹堡大学 桑巴舞
  • 简介:本文对50例平坦型感音神经性聋病人用声反射阈以及AP-N1潜伏期检查响度重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声反射阈重振阳性率为76%,纯音听阈与声反射阈阳性率的关系为:随着听阈的增高声反射阈阳性率下降;耳蜗电图在高声强时AP-N1潜伏期完全在正常范围的占56%,若以患耳与正常耳在同一阚上dB数比较,则100%小于正常耳,显示重振阳性.如果两指标结合检测,响度重振阳性率也明显提高.我们认为用AP-N1潜伏期检测响度重振方法可行、理论依据充分,且用它检测响度重振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声反射阈.

  • 标签: 响度重振 检测响度 波检测
  • 简介:目的从神经细胞群的水平研究甘氨酸是否对蜗核(cochlearnucleus,CN)与前庭核(vestibularnucleus,VN)神经元核团的兴奋起抑制作用以及其作用方式.方法从新生小鼠(1-3天)制备活体(invitro)脑干组织切片,并用电压敏感染料(voltage-sensitivedye)进行染色,采用多位点光学记录系统(opticalimaging)观察电刺激位听神经(第8颅神经,nⅧth)后传入兴奋的传导.结果光学成像显示电刺激nⅧth后兴奋传导至脑干的CN核团和VN核团,并且光学方法可同步记录256个记录单元(elements)中神经兴奋传导的二维动态过程(n=35).用甘氨酸受体拮抗剂-马钱子碱(50μM)浸泡组织切片后,在CN和VN中的光学信号与脑片在标准人工脑脊液中相比较有明显的增强(n=10).马钱子碱对峰样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的增强效应不同,在CN和VN的不同核团之间也有差异.在CN核团,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分别为154±34%(n=23,elements)和271±91%(n=23,elements),马钱子碱的增强效应与标准ACSF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VN核团,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为149±56%(n=17,elements),也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VN核团,快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仅为102±14%(n=17,elements),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马钱子碱增强神经核团的兴奋效应不仅发生在CN和VN核团的中心区域,同时也出现于核团的边缘区域.结论从神经核团的水平上证实甘氨酸是新生鼠CN与VN神经元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不仅对CN和VN核团神经元兴奋起"侧抑制"作用,而且对神经元的兴奋强度也起抑制作用.

  • 标签: 光学记录 电压敏感染料 蜗核 前庭核 甘氨酸
  • 简介:目的研究豚鼠行单侧蜗轴切除术后双侧蜗神经核复合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glutamatetransporter.VGluTs)表达的变化情况,以明确VGluTs阳性终末在第一级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情况及功能。方法将正常成年豚鼠行单侧内耳蜗轴切除术,手术前、后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术后1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观察双侧脑干蜗神经核内VGluTs阳性终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正常豚鼠蜗神经前腹侧核、后腹侧核、背侧核内均可见丰富的VGluTl阳性终末分布,腹侧核内可见阳性终末环绕神经元胞体形成密切接触。VGluT2阳性终末主要分布于蜗神经背侧核中间层及腹侧核边缘小细胞壳区。豚鼠单侧蜗轴切除术后一周.手术同侧蜗神经腹侧核内VGluT1阳性终末几乎全部消失。与对侧及对照组蜗神经腹侧核对比鲜明。蜗神经核内VGluT2阳性终末在蜗轴切除术后一周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蜗神经腹侧核内大量的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阳性终末起源于同侧耳蜗螺旋神经节:VGluT1是研究初级听觉传人通路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终末的良好标志;VGluT1和VGluT2在听觉传导系统及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有差异,提示了功能上的不同。

  • 标签: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耳蜗核 螺旋神经节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pDsVEGF165Red1-N1)明胶微球(SPCPGM)与磷酸钙骨水泥的复合支架在外加振荡磁场下修复颅骨缺损的作用,探讨其成骨效果。方法将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并制成颅内颅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明胶微球(SPCPGM-VEGF165)/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支架、超顺磁性壳聚糖明胶微球((SPCPG)/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支架、多孔磷酸妈骨水泥(CPC)支架,经振荡磁场处理。于术后2周、4周、8周、12周时通过大体、X线检测、组织切片观察血管化及成骨情况,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求积仪测量对骨缺损处成骨情况进行测定,评估各组成骨的情况。结果在振荡磁场下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明胶微球(SPCPGM-VEGF165)/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支架组支架开始降解吸收速度、血管化、成骨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振荡磁场下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明胶控释微球局部控释增加了持续作用时间,同时促进了质粒VEGF165细胞转染,从而促进新生骨血管化及成骨的作用,可用于颅骨缺损修复。

  • 标签: 颅骨缺损 超顺磁性纳米微球 振荡磁场 质粒VEGF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