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重庆市区人群的皮肤光型(又称日光反应性分型),以及最小红斑(MED)最小持续黑化(MPPD)的范围。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问卷调查皮肤类型,GS2004/2006多波段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MEDMPPD。结果200名受试者的Ⅱ型、Ⅲ型、Ⅳ型皮肤分别占15.0%、73.5%、11.5%,未见Ⅰ、Ⅴ、Ⅵ型皮肤。Ⅱ、Ⅲ、Ⅳ型皮肤MED均值分别为(63.21±18.22)mJ/cm2、(70.23±17.01)mJ/cm2、(78.45±20.11)mJ/cm2,MPPD均值分别为:(12.52±3.41)J/cm2、(10.22±3.09)J/cm2、(8.43±2.51)J/cm2,从Ⅱ型~Ⅳ型皮肤,MED值逐渐增加,而MPPD值逐渐减小,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皮肤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人群皮肤类型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所调查的重庆市人群中皮肤类型以Ⅲ型为主,其MED、MPPD平均值分别(70.23±17.01)mJ/cm2、(10.22±3.09)J/cm2,重庆市人群皮肤类型与国内其他几所大城市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而紫外线MED、MPPD值范围与国内其他地区有一定差异。

  • 标签: 皮肤类型 最小红斑量 最小持续黑化量 重庆市
  • 简介:目的:探讨雾霾天气对荨麻疹发病、病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共122天的时间作为观察窗口,记录每日的空气质量情况及荨麻疹就诊例数占皮肤科门诊的构成比,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空气质量情况按照空气质量指数(AQI),分为优良(0-100)、轻中度污染(101-200)、重度污染(大于200),分别将于上述期间就诊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分为非雾霾组、轻中重度污染组及重度污染组,比较三组患者平均就诊,并对非雾霾组与重度污染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呼吸道伴发症状、情绪状态评价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荨麻疹的就诊构成比与空气质量指数、PM_(2.5)、PM_(10)、NO_2、SO_2日均浓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9、0.631、0.632、0.511、0.376,P值均小于0.01)。非雾霾日、轻中度污染日、重度污染日,急性荨麻疹日均就诊构成比分别为(7.71±1.97)%、(9.78±1.77)%、(11.55±1.59)%,三组结果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重度污染组196例与非雾霾组392例的平均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分别为3.60±1.34、3.34±1.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02),呼吸道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0.10%(59/196)、14.29%(56/3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8,P〈0.01)。重度污染组患者的抑郁或()焦虑发病率为41.38%,显著高于非雾霾组的22.11%(x~2=8.82,P=0.003)。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显示重度污染组尘螨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雾霾组(x~2=4.46,P〈0.05)。结论:急性荨麻疹就诊与空气污染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而增加,推测雾霾天气会促发急性荨麻疹发病,并可能加重病情;重度雾霾天就诊的荨麻疹患者呼吸道症状的伴发率增加,抑郁焦虑的伴发率也显著增加,推想重度雾霾天气对患者的呼吸系统、�

  • 标签: 雾霾天气 空气污染 荨麻疹 抑郁和焦虑
  • 简介:1例76岁患者因呼吸困难入院。既往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17年,以及动脉高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曾用羟基脲、地高辛、别嘌呤醇、依那普利治疗。尽管未确诊有肺部栓塞,但由于入院时出现了血小板增多心律不齐,因此建议预防性使用60mg依诺肝素皮下注射,2次/d。首次注射5d后,腹壁出现两个对称性红斑,直径5cm,与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的部位一致。随后24h内,皮损逐渐增大,发展形成紫蓝色坏死斑,直径15cm×5cm。因发生上述局部副作用,依诺肝素停用。从皮损边缘取活检叮见真皮微血管周围有多发性纤维蛋白血栓,其上的表皮出现缺血性坏死。

  • 标签: 血液高凝状态 皮肤坏死 肝素诱导 低分子量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目的:研究TGF-β1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并与其在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其规律。结果:TGF-β1在病理性瘢痕表皮角质细胞中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较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明显增高(P值均〈0.05),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也出现增强,但与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比较,阳性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表皮可能是多种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

  • 标签: 病理性瘢痕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TGF-Β1 MMP-2 表皮
  • 简介:甲真菌病约占所有甲病病例的50%。糖尿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免疫抑制、肥胖、吸烟年龄增长是感染的诱发因素。真菌镜检培养仍是诊断甲真菌病的标准,但新的实验诊断技术发展很快。激光和光动力疗法是可以选择的新的替代治疗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标签: 甲真菌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病理性瘢痕是创伤后皮肤结缔组织异常修复愈合的结果,其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成纤维细胞大量异常增生、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过度沉积及各类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病理性瘢痕不仅影响美观,严重者会引起畸形及功能障碍。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大多数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浅层X线放疗瘢痕防治动态方案的实施为瘢痕治疗带来了新曙光,国内外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基因缺陷研究也取得大量成果,使其从基因水平突破性治疗有了理论支持。该文将从生物学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临床治疗3方面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瘢痕 病理性 生物学特性 机制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治疗半年后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的临床与脑脊液特征,探讨其TRUST滴度下降低于4倍或再升高的原因.方法对本院229例治疗半年后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梅毒患者行腰穿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IgG指数、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及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检测.结果229例患者中有症状神经梅毒20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5例,HIV感染6例.结论TRUST滴度下降小于4倍或再升高与梅毒螺旋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要及时腰穿行脑脊液检查以早期发现神经梅毒.

  • 标签: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滴度 神经梅毒 脑脊液
  • 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在美国有关男性男性气质研究(MasculinityStudies)的论著频频出现,男性研究的出现直接受到女权主义者对性别差异传统解释的批判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男性气质(Masculinity)是指男性自治、男性支配家庭中男性独立于女性的控制。它关注于两个方面,其一,男性为获得支配地位所产生的焦虑、紧张以及所获的经验;其二,男性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如何应对这种焦虑紧张。男性研究把男人看作一个社会群体。目前在美国男性研究趋向跨学科、跨文化。

  • 标签: 美国 男性 男性气质 男性危机 主流男性气质
  • 简介:目的分析色素痞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49例色素痣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结果病理特点以痣细胞色素沉积最常见.细胞间裂隙占第2位,余依次为多核细胞、附件增生、表皮改变、血管增生、乳头痛样痣、基底层色素增加等结论在真皮内从浅到深,痣细胞体积由大到小,黑素颗粒由多到少,并伴随痣细胞老化或成熟过程的表现及其他非特异性改变

  • 标签: 色素痣 皮肤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茶多酚、芦荟甙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引起皮肤损伤的保护机理.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UVB辐射角质形成细胞(HaCaT)引起TNF-α及IL-1β的分泌的变化;RT-PCR法检测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结果UVB辐射后,HaCaT细胞分泌TNF-α及IL-1β的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而应用茶多酚、芦荟甙后,分泌则均明显降低.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在UVB照射后明显增加;应用茶多酚、芦荟甙处理后,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茶多酚、芦荟甙可以通过降低UVB引起的TNF-αIL-1β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减轻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损伤.

  • 标签: 皮肤老化 光老化预防 护肤 茶多酚 芦荟甙 UVB诱导
  • 简介:细菌是皮肤表面最常见的微生物,皮肤细菌感染也是最常见的感染之一.这类感染可以来之凶险,也可以慢性迁延.因此,诊断处理皮肤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是皮肤科医师的重要基本功.本文旨在从整体上阐述细菌性皮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

  • 标签: 皮肤 细菌感染 病理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