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上皮细胞稳定FH检测用于宫颈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1月到医院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5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经病理学检测诊断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观察组)和宫颈正常或宫颈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各2600例,全部患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和子宫上皮细胞稳定FH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探讨子宫上皮细胞稳定FH检测临床诊断价值。结果:FH检测方法和TCT检测方法检测两组患者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检测方法同TCT检测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检测特异性显著低于TCT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上皮细胞稳定FH检测用于临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检测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的优势,临床检测敏感性较高,广泛适用于经济落后地区女性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诊断。

  • 标签: 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 宫颈癌前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通过流行病学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探讨生殖道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建议。方法:定量研究通过对3类人群4744例育龄妇女的调查问卷、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得到7种常见生殖道感染发病率的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研究与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定性研究采用个人访谈、小组访谈和机构观察的方式,对5类人群共166人进行了有关生殖道感染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深圳市一般人群育龄妇女的7种常见生殖道感染率是27,6%,宫颈感染率是5.0%。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深圳的气候条件、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初次性生活年龄、未婚性生活、最近3个月有新性伴、性乱、不使用安全套和有人流史有关;细菌性阴道病与使用宫内节育器有关;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对性病患者存在歧视现象,私人诊所不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结论:应加强道德和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对医疗垃圾的管理。

  • 标签: 生殖道感染 危险因素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 简介:目的调查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在固定性伴之间的传播比率和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999年5月1日至2000年5月31日期间夫妻(性伴)双方均在我院性病门诊就诊的患者,取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检测Ct和Uu。结果固定性伴之间Ct和Uu感染的不一致率分别是59.22%和38.92%,患者的年龄与这两种病原体感染的不一致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固定性伴之间这两种病原体感染的不一致通常表现为:男性感染Ct/女性感染Uu、男性合并感染Ct和Uu/女性只感染Uu、男性感染Ct/女性未检出这两种病原体。结论尽管一方感染了沙眼衣原体和/或解脲支原体,即使有性接触,另一方被感染的比率并不高,推测这两种病原体的性传播力并不强。

  • 标签: 固定性伴 沙眼衣原体 解脲支原体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调查估计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了解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情况。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17名男性同性恋者,对其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目标人群活动场所后,按场所分层,应用乘数法对广州市目标人群规模进行估计。结果:定性研究的访谈对象以20—25岁者居多,职业分布广,文化程度差别大;大多数被访者(14人)有幸福感;大部分(12人)表示生活感到有压力;大部分被访者(16人)能正确说出艾滋病预防与传播途径,多数人(12人)通过网络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活动场所主要为公园类、酒吧类、浴池类等三类场所,乘数法估计广州市目标人群结果为24893人(22042—28561人)。结论: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生活压力较大,高危性行为普遍,已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 标签: 男性同性恋人群 定性研究 乘数法 艾滋病
  • 简介:除了经典的8种性病外,现在把只要通过性传播而引起的20多种疾病称为性传播疾病,其中疥疮等也归为性传播疾病的一种。疥疮是疥虫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所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寄生在人体上是人型螨,寄生在动物身上是动物疥螨,也可传染给人。解放前疥疮流行,解放后生活条件提高及扫黄打黑,1960年左右北方各大城市几乎看不到疥疮。近10多年来疥疮死灰复燃,疥疮患者明显增多,易复发。现就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在我皮肤科就诊的981例疥疮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 标签: 临床分析 疥疮 传染性皮肤病 人体皮肤 生活条件 死灰复燃
  • 简介:目的了解梅毒多变的临床特点,进一步认识该疾病。方法对12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梅毒硬下疳可多发,少数可以留疤,除生殖器外还可以发生在乳房。病例中一患者因乳房赘生物并逐渐破溃而就诊,临床拟诊寻常疣、湿疹、帕哲特病待排,病理诊断为亚急性炎症,然患者血清学检查显示RPR1:64(+)及TPPA阳性。二期梅毒疹可表现为银屑病样疹、环形红斑、脓疱、扁平湿疣等,其发疹部位可在躯干、掌跖部,也可在头面部。皮疹可与硬下疳重叠出现(13.2%)。结论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须多加注意。

  • 标签: 梅毒 多样性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Bowen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诊治的4例Bowe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52~78岁,皮损为单发,无内脏转移,病程中均存在误诊,误诊为“皮炎、湿疹、银屑病、Paget病”等。结论:Bowen病临床特异性差,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医务人员应加强对Bowen病的认识,对疑诊患者应及早病理检查,以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BOWEN病 临床 病理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梅毒发病的特点,提高对梅毒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对38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92,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传播途径以卖淫嫖娼及其他非婚性接触为主.一期梅毒9例(23.68%),主要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硬下疳;二期梅毒29例(76.31%),以掌跖梅毒疹、扁平湿疣、斑疹样皮损为主.其中5例被误诊,误诊率为13.16%.结论:早期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为减少误诊,漏诊,提高对早期梅毒临床皮肤损害的认识,并对高危人群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早期 梅毒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3~2009年收治的38例重症药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致敏药物以别嘌呤醇(31.6%)、卡马西平(13.2%)为常见,其中别嘌呤醇致药疹的潜伏期较长;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病情的迅速控制;人免疫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有严重并发症患者。结论重症药疹的预后与及时停用致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用量等多项因素密切相关。

  • 标签: 重症药疹 临床表现 预后
  • 简介:目的:了解梅毒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以探求及早控制本病的措施.方法:对本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452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临床分析.结果:452例梅毒中一期梅毒174例,占38.5%,二期梅毒198例,占43.8%,一、二期梅毒共存者6例,占1.3%.潜伏期(隐性)梅毒74例,占16.4%.结论:正规足量的驱梅药物治疗,一期梅毒治愈恢复明显快于二期梅毒.

  • 标签: 梅毒 分期 症状 诊断标准 治疗
  • 简介:通过对83例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总结分析,提高对妊娠隐性梅毒的认识。本组妊娠梅毒病例RPR滴度都不高,在1:1~1:4的范围内占73.49%,大多数为病期不明的潜伏期感染,而且经过治疗后低滴度降低不理想。青霉素作为治疗梅毒的首选目前仍是敏感药物。出现低滴度和治疗后滴度下降不理想的原因是否可能与妊娠免疫状态以及血清固定有关,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妊娠梅毒隐性情况的发生提示,加强婚、产前梅毒筛查的工作非常重要。

  • 标签: 妊娠梅毒 隐性 青霉素治疗 预防胎传梅毒
  • 简介:目的分析皮肌炎皮炎误诊原因,以提高其早期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9月—2015年9月23例初诊误诊的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男5例,女18例,病程为2周~6个月,误诊为湿疹12例,其中2例皮疹表现为面部及双上肢散在红斑、丘疹,上见水疱,为水疱型皮肌炎。银屑病6例,接触性皮炎1例,激素依赖性皮炎1例,药疹3例。19例患者予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均好转出院,3例合并肿瘤,分别为肺癌、胃癌、鼻咽癌。1例快速出现呼吸肌受累。结论皮肌炎涉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尤其皮损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提高对皮肌炎皮疹特点的认识,提高肌电图、肌酶谱、皮肤及肌肉病理检查,避免误诊。

  • 标签: 皮肌炎 皮肤表现 肿瘤 误诊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诊断方法,研究HIV与梅毒同时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法(TRUST)和电化学发光法(ECLA)同时检测192例HIV-Ab/P24阳性血清,包括疾控中心免疫印迹(WB)阳性血清77例(实验组),不确定和阴性血清115例(对照组),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中,TPPA阳性36例(18.8%),TRUST阳性27例(14.1%),TPPA与HIV-Ab/P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1);对照组中,TPPA阳性8例(4.2%),TRUST阳性2例(1.0%),TPPA与HIV-Ab/P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5,P〈0.01)。结论:HIV感染患者,合并感染梅毒的几率很大,且梅毒发作期患者比例高。

  • 标签: HIV 梅毒 TPPA TRUST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化疗(multidrugtherapy,MDT)病人麻风反应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地区登记的226例MDT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6例麻风病人中Ⅰ型和Ⅱ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2%和17.7%。47.8%的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前,39.1%的Ⅰ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1年内,47.5%的Ⅱ型麻风反应发生在MDT开始后的2年内。MDT前细菌指数〉4.0和皮损≥5块是Ⅱ型麻风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MDT治疗的2年内是麻风反应的高峰期,应重点监测。

  • 标签: 麻风反应 相关因素 联合化疗
  • 简介: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一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1]。近年,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中要求保留子宫的人越来越多。以往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但随着微创手术理念在妇产科领域引入,子宫肌瘤的阴式手术显示了突出优点。尤其当肌瘤数目过多或肌瘤过大,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相对增加、小肌瘤容易残留和残腔缝合止血困难等缺陷时,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更好、损伤更小、无腹壁瘢痕,术后疼痛轻、康复快、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本院今年行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4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临床分析 腹腔镜手术 子宫肌瘤切除术 育龄妇女 女性生殖器
  • 简介:文中首先简要介绍皮肤影像分析的两种策略,即基于医学经验的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而基于大数据皮肤影像分析策略的核心就是数据驱动的策略。随后从皮肤的影像大数据研究内容、基于这些大数据面向皮肤影像常见的分析策略的数据驱动方法、这些分析策略对应的数据存储及常用的计算框架落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希望能对皮肤科医生有所借鉴和帮助。

  • 标签: 皮肤影像 大数据 深度学习 数据驱动
  • 简介:目的探讨Paget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Paget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乳房Paget病,4例乳房外Paget病,能随访到的8例患者中,7例行病灶广泛切除术,1例选用浅层X线照射,随访期内,局部复发2例,1例患者因继发肺癌于手术一年半后死亡.结论中老年人单侧乳房或外生殖器部位发生湿疹样斑片,境界清楚,基底有浸润,病程缓慢,持久存在,按湿疹治疗无效,均应怀疑本病,病理活检可以确诊.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PAGET病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临床资料 病理学
  • 简介:目的了解儿童纵行黑甲的皮肤镜特点,探索通过皮肤镜模式分析诊断儿童纵行黑甲的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50例纵行黑甲患儿,分析其术前皮肤镜模式,对其中4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分析其术中皮肤镜模式。结果术前皮肤镜检查为灰色模式的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的42例患儿,术前甲板皮肤镜显示棕色条带的4例术中皮肤镜为棕色模式,组织病理证实为雀斑样痣。术前皮肤镜显示黑色条带的7例,术中表现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及色素斑,组织病理证实为甲母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18例,术中皮肤镜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14例,规则棕色模式4例,组织病理分别证实为甲母痣和雀斑样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伴色素球13例,术中皮肤镜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组织病理证实其中12例为甲母痣,1例为黑素细胞活化。结论术前及术中皮肤镜检查及模式分析对儿童纵行黑甲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

  • 标签: 黑甲 纵行 皮肤镜 组织病理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