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瘢痕疙瘩(keloid)是皮肤美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均不甚满意。研究认为,目前术后联合放射治疗是难治瘢痕疙瘩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其复发率。但对于术后射线种类、放射时机、总剂量及分割剂量、疗程等尚无统一标准,现就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瘢痕疙瘩 手术切除 放射治疗
  • 简介: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或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来,光动力疗法被应用于皮肤真菌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且不良反应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多有报道。

  • 标签: 光动力疗法 皮肤真菌病 耐药性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中药制剂清肤Ⅱ号联合光动力治疗囊肿型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将106例囊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光动力组及中药组。治疗时间为8周,在治疗后2,4,8周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复发情况。

  • 标签: 清肤Ⅱ号 光动力疗法 囊肿型痤疮
  • 简介: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对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LC)的影响,进一步探寻PDT治疗CA的免疫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15例PDT治疗前后的CA皮损及5例正常包皮组织对照进行染色,在高倍光镜下观察LC的形态、分布及数量等的变化。结果15例CA皮损较正常对照组织[(18.8±4.0)个/高倍视野]LC数量明显降低(P〈0.01),表皮内LC分布不规则,大部分LC结构不完整,细胞突减少、缩短甚至消失,缺少LC的典型特征,点状或条索状。个别皮损表皮内LC缺失,而其真皮内见到不典型的LC。PDT治疗后即刻组LC数量[(9.2±2.0)个/高倍视野]较治疗前组[(6.2±1.8)个/高倍视野]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7d组LC数量[(6.4±1.1)个/高倍视野]回落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患者皮损局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LC,其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PDT能诱导CA皮损局部LC数量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具有调节局部免疫的作用。

  • 标签: 尖锐湿疣 光动力疗法 朗格汉斯细胞 免疫组化
  • 简介:为了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推动、推进、推广皮肤病外用中药制剂古代经典名方的生产、备案制的院制剂、临方调配,2018年马振友等在优麦中西医皮肤病沙龙中授课,2018年下半年在西安(5月)、上海(7月)、北京(9月)、广州(12月)举办每期150~200人的研修班,在西安不定期举办每期20人的临方调配实操班,传授皮肤科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备案配方、实用配方、化妆品配方,示教实操,学会为止,实现每个单位均有外用中药临方调剂室、人人会调配外用中药的局面。特邀禤国维、王玉玺、艾儒棣、喻文球、邓丙戌、李斌、

  • 标签: 皮肤美容 化妆品制剂 经典名方
  • 简介:痤疮好发于青少年,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肤病,是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皮脂分泌增多、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生引起的炎症反应及非炎症反应[1]。因其病程长,易复发,好发于面部影响容貌,给患者的心理和经济带来很大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中重度痤疮患者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

  • 标签: 痤疮 中重度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CO_2激光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CO2激光治疗。每2周治疗1次,疗程6周。末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3.34%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10);不良反应主要是疼痛和溃疡,治疗组发生率为26.67%,对照组为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P=0.009)。结论: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肛周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肛周尖锐湿疣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CO2激光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因双侧手掌、肘部、膝部和足跟部紫红色隆起的结节、斑块,逐渐增大,病程约12年,于2014年7月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2年前无明显诱因偶然发现上述肢体部位多处出现皮疹。双侧手掌、肘部、膝部和足跟部早期仅为小的红斑、丘疹,

  • 标签: 红斑 隆起性 持久性
  • 简介:近年来,机会真菌感染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机体的免疫系统在防御和清除入侵的病原真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获得免疫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真菌感染与获得免疫的相关。本文从获得免疫在机体抵御真菌感染中的作用、遗传免疫缺陷与真菌感染的易感性以及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等方面对获得免疫与真菌感染的相关进行评述,以期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防御方面找到突破口,为真菌感染的诊治找到新靶点。

  • 标签: 获得性免疫 真菌感染 疫苗
  • 简介:目的建立生殖支原体TaqmanMGB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检测宫颈炎患者生殖支原体感染情况,以期发现生殖支原体感染与女性黏液脓宫颈炎之间的相关。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建立TaqmanMGB荧光PCR检测技术;采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有黏液脓宫颈炎的女性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74例、体检中心对照组标本63例,应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生殖支原体。结果Taqman探针荧光PCR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黏液脓宫颈炎患者生殖支原体阳性率为24.3%,对照组未检测出生殖支原体;除不孕以外其他几项调查内容包括尿道炎症状、非婚接触史、复发性宫颈炎以及治疗史均与生殖支原体感染有关联(P〈0.001),其阳性率分别为17.6%、52.9%、42.5%、100%。结论TaqmanMGB荧光PCR法是目前较为适用的生殖支原体检测方法。生殖支原体感染可能是黏液脓宫颈炎的致病因素;生殖支原体的检测在指导复发性宫颈炎的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宫颈炎 黏液脓性 支原体 生殖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患者女,60岁,因全身出现褐色斑疹伴瘙痒30年余到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全身可见大量散在离心性环状褐色斑疹,皮损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呈脊状隆起,表面覆有鳞屑,部分融合成片,四肢为甚。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角质层见角化不全柱、残留的细胞核,下方表皮凹陷处颗粒层细胞减少,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家族4代59名成员,12名患病。根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和病理结果诊断为播散浅表光化性汗孔角化病。给予口服羟氯喹、外用维A酸及皮质醇激素软膏治疗3个月,瘙痒减轻,部分皮损鳞屑减少。

  • 标签: 汗孔角化病 显性遗传
  • 简介:过敏紫癜是一类自身免疫血管炎,常表现为皮肤的紫癜样改变,常会合并胃肠道、关节以及肾脏等系统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自身免疫系统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不清楚。CD4+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在免疫反应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辅助T细胞(Th细胞)在过敏紫癜发病中发挥着独特的生理作用,现总结Th细胞在过敏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标签: 辅助性T细胞 过敏性紫癜 机制
  • 简介:日光黑子(solarlentigo,SL)也称为日光雀斑样痣、老年性色素斑或老年黑子。多见于面部、手背以及前臂等日光暴露部位,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棕褐色色素斑,为中老年人皮肤老化的一种表现。病因未完全阐明,过去认为主要与日光暴露有关,但近期一系列流行病学及机理研究表明,除外日光暴露,皮肤类型、环境空气污染、吸烟以及激素治疗等因素也参与SL样皮损的形成。SL虽为良性色素斑,但其可影响美观,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消极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观要求的提高,临床上就诊的SL患者越来越多,而国内外对此病仍缺乏认识。因此,本文利用现有的证据总结除日光暴露以外的其他因素在SL发病中的作用,以期为本病的临床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

  • 标签: 日光性黑子 病因 预防 进展
  • 简介:近十多年,非淋菌尿道炎(NGU)一直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和热点,其中最关键的是引起非淋菌尿道炎的病原体是否致病,由于研究众说不一,引发很多迷惑和争论,但也有一些逐渐被肯定,非淋菌尿道炎与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的关系也逐渐清晰。

  • 标签: 非淋菌性尿道炎 病原体 致病性
  • 简介:患者男,27岁。双手足遇水后出现灰白色丘疹、斑块3~5年。左手背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汗管轻度扩张。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诊断:水源肢端角化病。嘱患者少接触水,未进行治疗。

  • 标签: 水源性 肢端 角化病
  • 简介:甲作为重要的皮肤附属器之一,具有其独特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特点。基于其特殊的位置,甲常常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而出现形态各异的改变或病损。有时形成的特征改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在遗传皮肤病中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 标签: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性皮肤病
  • 简介:目的:了解类脂质渐进坏死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8例确诊的类脂质渐进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类脂质渐进坏死为好发于女性的慢性肉芽肿皮肤病,临床表现为胫前紫红色至红褐色斑块,边缘隆起,中央为黄褐色萎缩伴毛细血管扩张,常伴发糖尿病。病理特征为栅栏状肉芽肿性皮炎,呈层状外观。结论:类脂质渐进坏死临床较罕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及早明确诊断。

  • 标签: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诊断 治疗
  • 简介:血管炎是指组织病理学上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改变,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及炎细胞浸润,严重者有血栓形成甚至整个血管的破坏[1].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是重要的靶器官,变应皮肤血管炎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溃疡、糜烂、坏死[2].我科于2015年3月收治1例变应皮肤血管炎下肢大面积糜烂,伴皮损部位剧烈疼痛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血管炎 变应性 皮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隆突皮肤纤维肉瘤(DFSP)早期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降低临床误诊率,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方法收集30例临床资料完整被诊断为DFSP的病例,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0.97±18.8)岁。术前80%诊断为其他皮肤病。均有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典型的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车辐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34、vimentin阳性率为100%,SMA、S-100蛋白阴性率为100%。16例行局部切除术,其中复发10例(62.5%);14例行扩大切除术,其中复发2例(14.3%)。结论通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降低临床误诊率。同时强调规范手术治疗重要,探索新的辅助治疗,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 标签: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分析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皮肤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息息相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ysteinylaspartatespecificprotease,caspases)是一组与细胞凋亡和炎症相关的蛋白水解酶,银屑病的主要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细胞过度增生及角化不全,真皮内的慢性炎症。大量研究证明caspases与银屑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部分caspase已经被广泛研究,已证实其参与银屑病发病机制,或许将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和方向。

  • 标签: 银屑病 CASPASE 细胞凋亡 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