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是否由于一种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所致。方法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从103株临床人型支原体中筛选出耐药菌株。用荧光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在人型支原体内的蓄积量及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和利血平产生的影响。结果体外分离出两组人型支原体耐药菌株和两组敏感菌株。盐酸环丙沙星在耐药株中的蓄积量低于敏感株。CCCP和利血平对临床菌株产生的影响有差异。利血平能够显著增加盐酸环丙沙星的蓄积量,而CCCP在此方面作用不明显。结论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可能是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一部分。

  • 标签: 人型支原体 主动外排系统 盐酸环丙沙星 荧光
  • 简介:按照化学结构分类简要介绍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独特的药代动力学以及目前相关指南对于曲霉病、念珠菌病等的管理。重点介绍了三种新上市的抗真菌药物,如艾沙康唑、艾氟康唑、Tavaborole。也介绍了某些抗真菌药物所具有的非抗真菌作用。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艾沙康唑 艾氟康唑 Tavaborole 非抗真菌作用
  • 简介: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系统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估计我国有超过六百万患者,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罹患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银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性、关节病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不规范的治疗常常导致寻常性转化为脓疱型及红皮病型,危及患者生命。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研究进展 红皮病型 皮肤性病学
  • 简介: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初是在几十年前被描述,随后陆续有报道称在服用肼苯哒嗪(肼曲嗪,氢氮嗪)、普鲁卡因酰胺和磺胺嘧啶的患者中出现ANCA相关性血管炎、药物诱导的狼疮和药物相关性膜性肾病。文中通过对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DIL)研究进展的综述,认为DIL某些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可以与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区别开来。不同的药物引起的DIL有其本身特点,文中还就传统的药物和生物制剂引起的DIL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进行介绍。

  • 标签: 红斑狼疮 药物诱导 ANCA相关血管炎
  • 简介:病原真菌通过对抗机体防御系统和抗真菌药物的攻击,从而成功定植于宿主体内并最终导致机体感染,真菌外排转运蛋白在上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s,ABC)与主要易化子超家族(themajorfacilitatorsuperfamily,MFS),分别通过与ATP水解酶或质子梯度耦合来运输并清除真菌胞内的毒性物质。与其它生物相比,真菌基因组中具有更多转运蛋白家族编码基因,这些转运蛋白不仅对真菌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和宿主细胞分泌的抗菌成分起外排作用;同时,在病原真菌对抗临床抗真菌药物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这两个超家族的转运蛋白在主要病原真菌耐药性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病原真菌 外排转运蛋白 耐药 进展
  • 简介:性机能紊乱导致男女性不育、不孕是男女性常见病症。其大致,性无知、性偏见、性交技巧不当所造成功能性障碍导致性机能紊乱产生不育、不孕。非药治疗较为鲜有或散见其它文中,笔者参考文献论述、结合临床。整理管见于下:一、传统医学早有论述传统医学虽没有明文指出性机能紊乱导致男女不育、不孕。但“房中”很早就有记载。如“孤阳、寡阴即不

  • 标签: 非药物治疗 性机能紊乱 不育 不孕
  • 简介: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arthritis,PsA)是一种银屑病相关的慢性进展性炎症性关节炎,发病率高。对于活动期PsA,理想的干预方法需同时考虑其皮肤和关节症状,应对两方面均有效。传统治疗方法在大部分患者中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仍有部分顽固病例不能得以很好控制,遂更多新的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本文将对PsA的治疗药物进行综述。

  • 标签: 外阴硬化性苔藓 中药 他克莫司软膏
  • 简介:慢性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皮肤病。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非药物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逐渐深入,文中就慢性湿疹的物理、心理及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慢性湿疹 非药物治疗 进展
  • 简介:目的:了解广东省江门市2010-2016年收集的淋球菌流行株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变化及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和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TRNG)的流行趋势。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纸片酸度法测定PPNG菌株。结果:7年间共监测326株淋球菌,检出PPNG106株(32.5%)、TRNG156株(47.9%);青霉素、四环素及环丙沙星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62.9%、87.7%和97.2%。大观霉素与头孢曲松未检出耐药菌株。四环素耐药率及PPNG、TRNG流行率变化均不明显(2值分别为0.00、0.42、0.00,P值均>0.05);青霉素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变化明显(2=6.25,P<0.05)。环丙沙星耐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94.9%~100%),变化不明显(2=0.75,P>0.05)。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呈上升趋势(77.5%~100%)且变化明显(2=9.91,P<0.01)。结论:江门市淋球菌对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敏感,可作为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 标签: 淋球菌 抗生素 耐药监测 PPNG TRNG
  • 简介:目的:了解广东省珠海地区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的敏感性及质粒介导的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和四环素高水平耐药淋球菌(TRNG)流行株的变化趋势,为及时修订本地区淋病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5年珠海性病监测点患者分离的淋球菌432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PPNG)菌株,分析所得的结果。结果:6年间共监测淋球菌432株,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平均耐药率分别为63.2%(273/432)、96.3%(416/432)、100%(432/432),MIC50和MIC90均已超过了耐药标准,未检出对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但头孢曲松中敏株有136株(31.5%),6年间,头孢曲松的MIC50和MIC90均有一个稀释度的增加。检验显示,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6年间耐药变化趋势以及PPNG、TRNG的流行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孢曲松中敏率6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与2015年头孢曲松中敏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6.9,P〈0.01)。结论:6年间珠海地区流行的淋球菌耐药变化趋势平稳,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高耐药率情况无显著变化,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仍处于敏感范围,可作为珠海地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PPNG和TRNG流行仍处于高流行率水平,头孢曲松中敏率有所下降有利于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 标签: 淋球菌 抗生素敏感性 变化趋势 PPNG TRNG
  • 简介:目的:了解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耐药和临床表型情况。方法:通过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痤疮丙酸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并使用韦恩图统计药敏交叉耐药数据结果。结果: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四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中,17株对四种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全敏感,余139株对四种抗生素单一或多重耐药。其中二重耐药率为19.4%(27/139),三重耐药率为5.7%(8/139),四重耐药率高达28.1%(39/139)。结论: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存在多重、交叉耐药,可能与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作用机理相似有关。

  • 标签: 痤疮丙酸杆菌 抗生素 交叉耐药
  • 简介:目的:检测广州地区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菌株对阿奇霉素敏感性及常见耐药基因。方法:收集McCoy细胞培养阳性的111株沙眼衣原体临床菌株,PCR法扩增阿奇霉素耐药相关23SrRNA基因、核糖体蛋白L4基因以及L22基因,进行电泳并测序;随机选取46株临床菌株进行阿奇霉素药敏试验。结果:111株沙眼衣原体均未见常见耐药基因突变。46株沙眼衣原体对阿奇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8~0.32μg/mL,其中MIC_(50)、MIC_(90)分别为0.08μg/mL、0.16μg/mL。结论:广州地区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菌株对阿奇霉素敏感且无常见耐药基因突变。

  • 标签: 沙眼衣原体 阿奇霉素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 简介:目的:对广州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Uu)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为期4年的连续观察,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每年分离的解脲支原体进行10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检测,测定解脲支原体对以上药物的敏感率及耐药率.结果: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的药物敏感率无明显改变;交沙霉素的耐药率显著上升,耐药率从2005年的4.7%上升至2008年的23.2%.结论:解脲支原体的耐药趋势正逐渐增强;喹诺酮类药物的高耐药率表明该类药物在解脲支原体治疗方面要严格控制和选择;对于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

  • 标签: 解脲支原体 药物敏感测定 流行趋势
  • 简介:卡介苗类药物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已证实它们有抗感染、抗变态反应、抗肿瘤等功效,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研究也不断深入。文章就卡介苗系列的免疫药理学作用及其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卡介苗 卡介苗素 分枝杆菌 皮肤病治疗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目前治疗方法多样,其中维A酸类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各类银屑病的治疗。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维A酸类药物可分为第一代非芳族维A酸(维A酸、异维A酸和维胺酯)、第二代单芳族维A酸(阿维A酯和阿维A)、第三代多芳族维A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等三类。维A酸类药物作为银屑病的一线治疗药物,长期应用安全有效,但是长期使用也会产生诸多副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阿维A和他扎罗汀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做一介绍。

  • 标签: 维A酸 银屑病 阿维A 他扎罗汀
  • 简介:一、邮书:①马振友主编《最新皮肤科药物手册》88元,②《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766元,③《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手册》50元,④《中华皮肤性病学博览》30元,⑤《尖锐湿疣》20元;⑥徐汉卿主编《微量元素与皮肤病》168元;⑦朱文元,倪容之主编《疑难皮肤病彩色图谱》238元;⑧谭升顺主编《皮肤病治疗经验荟萃》78元。

  • 标签: 皮肤病 皮肤科 药物手册 皮肤性病学 皮肤美容 化妆品制剂
  • 简介:目的总结药物相关性皮肤血管炎(DACV)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认识。方法收集2008-2014年间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皮肤血管炎(CV)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CV患者中49例为DACV,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是抗生素(30例,61.2%)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5例,10.1%),其中抗生素类的β-内酰胺类所占比重最高(22例,44.9%)。临床表现中患者均出现皮肤受累,约1/4有发热,38.7%有消化道受累,约1/2有关节受累,1/3有肾脏受累。实验室检查40.2%红细胞沉降率升高,24.7%白细胞升高,18.4%贫血,20.4%抗核抗体(ANA)阳性,16.3%类风湿因子(RF)(+),6.1%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24.5%冷球蛋白(+)。治疗中27例(55.15%)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及卧床休息后病情完全缓解,其余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14例)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5个月后9例患者病情复发。结论抗生素(主要β-内酰胺类)和NASIDs类药物是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临床表现除皮肤表现外,往往累及消化道、骨关节、肾脏等脏器。大多数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和卧床休息后病情缓解,预后较好。

  • 标签: 血管炎 药物 治疗 预后
  • 简介:近期,干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关注。目前的热点集中于研究和利用干细胞的肿瘤靶向性,从而达到精确地释放药物或造影剂的目的。同纳米颗粒所实现的靶向性相比,干细胞能够进入肿瘤组织,并定植于该处,而纳米颗粒则会被恶性细胞所吞噬、内化。

  • 标签: 药物载体 干细胞 皮肤肿瘤 肿瘤靶向性 价值 治疗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已成为多种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药物,但在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常给患者带来各种皮肤不良反应,如:丘疹脓疱样疹、指趾甲的改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改变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导致患者减量或停药而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EGFRIs对患者皮肤带来的不良影响及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