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成都市区FSD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并探寻可能对其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5年7月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女性作为调查对象,应用中文版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CVFSFI)及Beck抑郁问卷第二版(BDⅠ-Ⅱ)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237份,回收完整填写问卷1116份(回收率为90.2%)。女性性功能障碍(FSD)的发生率为26.1%,6个维度出现问题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性交疼痛23.4%,性满意度低22.6%,性高潮障碍21.5%,阴道润滑困难19.1%,性欲低下17.2%,性唤起困难15.9%。总体CVFSFI平均总分为(25.756±3.878)分。CVFSFI总分及6个维度的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各个年龄组FSD发生率分别为:20~29岁组16.7%;30~39岁组21.9%;40~49岁组24.6%;≥50岁组64.7%。不同年龄组间,FSD发生率及各维度出现问题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的增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OR=0.654)是FSD的保护因素;年龄(OR=1.042)、BMI(OR=1.073)、绝经(OR=3.498)以及抑郁(OR=1.033)为FSD的危险因素。结论:成都市女性发生性功能障碍的比例约为26.1%,其中性交疼痛和性满意度低为主要表现。分析得出女性发生性功能障碍可能与年龄、BMI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处于绝经、抑郁状态有关。

  • 标签: 成都市 女性性功能障碍 中文版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流动人口性传播疾病感染现状以及该人群对性病的认识,为进一步做好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调查番禺超过100人的大型工厂5个、建筑工地5个的338名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淋病、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梅毒4种性病感染率。结果:在338名受调查人员中,共查出淋病8例(2.4%),衣原体感染33例(9.76%),尖锐湿疣27例(7.99%),梅毒12例(3.55%),其中有5例交叉感染。结论:番禺流动人口性病发病情况不可忽视,积极有效的对流动人口进行性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较为紧迫。

  • 标签: 流动人口 性病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重庆市万州麻风病治愈者生存状况及康复需求,为制定麻风病防治及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案回顾、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访谈收集麻风病治愈者生存现状和康复需求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调查54例麻风病治愈者,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6例(66.67%),残疾者25例(46.30%);畸残者以手足感觉障碍、爪形手和脱眉的残疾居多;其中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者21例(24.07%),部分劳动力丧失者23例(42.59%)。所有麻风病治愈者均感受到社会歧视,仅有18.52%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未办理残疾证者占20%、无医疗保险者占3.70%、未享受低保者占44.44%;康复需求以换药敷料包(75.93%)、防护用具包(68.52%)居多。结论:重庆市万州麻风病治愈者老年人居多,残疾比例高,社会歧视现象严重,健康管理需求高,今后需要重点加强麻风病治愈者健康管理工作,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康复,提高其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 标签: 麻风 生存状况 健康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南汇看守所在押性罪错人员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方法:对2006~2008年南汇看守所在押991例性罪错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性传播疾病实验室检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991例性罪错人员检出性传播疾病173例,感染率为17.46%;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结论:性罪错人员作为传播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必须加强对该类人群的性病流行病学监测及干预。

  • 标签: 性罪错人员 性传播疾病 流行病学分析
  • 简介:目的:对全科医师皮肤专科服务较之医院皮肤科门诊治疗非紧急性皮肤病的经济情况进行评估。设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后果分析。机构:Bristol的29家综合诊所中提供皮肤专科服务的全科医师。患者:就诊于医院皮肤科门诊且可能适合全科医师行皮肤专科处理的成年患者。干预: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接受全科医师皮肤专科处理或普通医院皮肤科门诊治疗。主要观察指标:NHS(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花费,患者及其陪人花费,产品损失花费。根据两个主要终点(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和患者治疗后自我感觉的改善情况),通过增量成本效益比和成本效益可接受性曲线,对成本效益进行评估。

  • 标签: 急性皮肤病 专科服务 经济情况 医师 成本效益分析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调查佛山顺德孕妇妊娠期梅毒感染情况,分析其治疗结果,为该区域孕妇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参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佛山顺德第四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乐从医院产科作产检的12704例孕妇作梅毒筛查,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检查,对阳性病例作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聚(TPPA)试验,对确诊者作治疗干预,分析其妊娠结局。结果:12704例孕妇,筛查确诊为梅毒者58例,妊娠期梅毒发生率为0.46%。妊娠期梅毒患者中流动人口55例,占94.83%;2009年妊娠期梅毒发生率最高,达0.76%,随后逐渐下降,2013年最低,为0.29%,2014年略有上升,占0.37%;47例作全程规范化治疗的妊娠期梅毒患者,共8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占17.02%,不同妊娠时间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低于中晚期开始的治疗梅毒孕妇,以晚期治疗新生儿RPR阳性率最高(P〈0.05);不同RPR滴度梅毒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滴度≤1∶2孕妇,新生儿RPR阳性率50.00%,明显低于RPR滴度≥1∶4梅毒孕妇的91.67%(P〈0.05)。结论:重视产前、孕前梅毒筛查,强调在妊娠早期对梅毒孕妇作干预治疗,可预防先天性梅毒,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标签: 梅毒 妊娠期 结局 筛查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