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报告1例疣状角化不良瘤患者。患者男,47岁。头顶皮肤肤色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头顶处可见一直径约0.8cm大小的肤色结节,硬度中等,表面粗糙,顶端可见白色毛囊角栓,表面被覆少许鳞屑。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皮损中央可见杯状凹陷,凹陷内可见角化物、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细胞、绒毛,凹陷的底部见基底层上腔隙,凹陷底部颗粒层内可见圆体细胞。

  • 标签: 疣状 角化 不良瘤
  • 简介: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LaboratoryandStardardsInstitute,CLSI,原名NCCLS)于2003年出版了关于产孢丝状真菌的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微量法与多量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一A…,规范了不包含皮肤癣菌在内的丝状真菌的药敏试验条件,如接种量、孵育周期、孵育温度、培养基配方和MIC判定标准等。

  • 标签: 产孢丝状真菌 药敏试验 方案
  • 简介: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引发了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对性产生好奇,也产生迷惑。家庭和学校往往不能通过科学的渠道给予解答,同伴性话题沟通成为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 标签: 青少年 同伴 性话题沟通
  • 简介:报告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1例。患儿女,10岁,右下腹、外阴萎缩5年,无明显自觉症状。皮肤科情况:右下腹、右侧会阴、阴唇部可见境界清楚的萎缩性斑片,萎缩凹陷区皮下血管清晰可见。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胶原纤维减少,真皮血管扩张充血,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层、脂肪细胞呈团块状,少许坏死。

  • 标签: 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
  • 简介:一40岁患者有3年血小板减少病史,因出现网状和斑点状色素沉着和减退斑就诊(以躯干上部为甚),伴指(趾)甲发育不全或营养不良及泪管闭锁。口咽部检查发现多处黏膜白斑及几乎所有牙齿缺失。根据上述检查,诊断为X连锁先天性角化不良(Zinsser-Cole—Engman综合征,OMIM#305000),并通过对角蛋白1(DKC1)基因测序确诊,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外显子11有1个错义突变。

  • 标签: 先天性角化不良 患者 德语 咽部检查 基因测序 血小板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蓝科肤宁治疗小儿擦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年龄<3岁的小儿擦疹患儿1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蓝科肤宁湿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15min。对照组采用锌氧油均匀涂于患处,每日2次。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分别为90.27%与66.17%,试验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蓝科肤宁湿敷治疗小儿擦疹疗效确切,起效快,安全性好。

  • 标签: 间擦疹 小儿 蓝科肤宁 锌氧油
  • 简介:皮肤激光的使用在临床上方兴未艾。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皮肤治疗/美容光电设备不断问世,从事光电操作者如果不熟悉设备的原理、性能,不能合理地对治疗参数进行个体化调整,就很难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激光/光治疗的设备由于不同的波长,不同生产厂家导致每台设备有效治疗参数会有差别,只有牢记激光/光治疗时的终点反应,重视发生临界不良反应的警示性表现,才能有效地针对靶目标治疗,从而规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 标签: 激光 脉冲强光 治疗终点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 简介: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在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的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ICAM-1与白癜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的探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白癜风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黑素细胞
  • 简介:临床资料例1.男,3岁,因怕热无汗、全身毛发稀疏、牙齿发育不全,于2010年5月13日入院就诊。患儿自出生后开始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7℃。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天气炎热时体温升高明显。患儿出生时头发及眉毛稀少,出牙迟,1岁后开始出牙,恒牙稀,吐字不清,伴口干、无泪。因不明原因发热、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良 先天性
  • 简介:对称性药物相关性擦部及屈侧疹(symmetricaldrug-relatedintertriginousandflexuralexanthema,SDRIFE)是2004年提出的一个新病名,是药疹的一个特殊表现。本文介绍了名称的由来、与狒狒综合征的关系、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间擦部及屈侧疹 药物相关性 对称性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诊断方法,研究HIV与梅毒同时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法(TRUST)和电化学发光法(ECLA)同时检测192例HIV-Ab/P24阳性血清,包括疾控中心免疫印迹(WB)阳性血清77例(实验组),不确定和阴性血清115例(对照组),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中,TPPA阳性36例(18.8%),TRUST阳性27例(14.1%),TPPA与HIV-Ab/P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1);对照组中,TPPA阳性8例(4.2%),TRUST阳性2例(1.0%),TPPA与HIV-Ab/P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5,P〈0.01)。结论:HIV感染患者,合并感染梅毒的几率很大,且梅毒发作期患者比例高。

  • 标签: HIV 梅毒 TPPA TRUST 相关性
  • 简介:报告ALK阴性系统型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1例。患者男,38岁。因全身丘疹、结节4个月,加重伴发热7天就诊。皮肤专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及四肢见散在分布数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大小不等,最大直径3cm,边界清,部分丘疹破溃后溢脓,愈后遗留色素减退性疤痕。右颏下、锁骨上、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发性皮下包块,最大直径3cm,界尚清,无压痛,活动度可。全身PET-CT示:全身多处局部皮肤增厚代谢活跃,多发淋巴结代谢活跃,广泛骨病灶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左颈部皮损病理检查:真皮血管,汗腺小皮神经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少许细胞有异型性,抗酸染色(-),PAS(-)。免疫组化:CD30、CD3、CD4均(+),TIA-1、CD8、CD20均(+-),CD79a、CD56、ALK均(-)。左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镜下见多形大细胞与大量炎症细胞混杂浸润,细胞体积较大,具有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CD30、CD2、CD43均(+),CD20、CD3、CD15、CK、ALK均(-),Ki-67(+约30%~40%)。病理诊断:ALK阴性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断:ALK阴性系统型变性大细胞淋巴瘤Ⅲ期B型(累及皮肤)。

  • 标签: ALK阴性 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简介:目的:观察0.1%复方酮康唑洗剂治疗念珠菌性擦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给予我院自配0.1%复方酮康唑洗剂外洗,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2%酮康唑乳膏外涂,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7天,均治疗1疗程,在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70.00%,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0.1%复方酮康唑洗剂治疗念珠菌性擦疹疗效好、安全性高。

  • 标签: 酮康唑 呋喃西林液 念珠菌性间擦疹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2个月24天。主因颈部、腋窝、肛周红斑、糜烂20余天,于2010年8月5日来我科就诊。患儿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腋窝、肛周出现皮疹,在外院按"湿疹"、"粟粒疹"治疗

  • 标签: 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感染 间擦疹 婴儿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已成为多种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药物,但在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常给患者带来各种皮肤不良反应,如:丘疹脓疱样疹、指趾甲的改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改变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导致患者减量或停药而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EGFRIs对患者皮肤带来的不良影响及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不良反应
  • 简介:作者报道1例7岁男孩面部有血管瘤、胸骨局部凹陷、主动脉缩窄、室间隔缺损及脑动脉发育不良引起急性梗塞。这些临床特征被总称为胸骨畸形/血管发育不良综合征或PHACES综合征。在5岁时,患儿右臂、右手和背部沿Blaschko线出现线状色素减退,发病前无炎症史,皮损持续不变。之前报道的此综合征不伴发上述色素改变。

  • 标签: 发育不良综合征 胸骨畸形 色素减退 血管瘤 线状 BLASCHKO线
  • 简介:目的:报道1例花斑癣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外阴部鲍温病,并对患者两处皮损的临床特点、病因及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腰背部及外阴部皮损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提取DNA后,使用凯普HPV37型基因分型试剂盒以及PCR扩增方法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两者试验结果未能体现两处皮损相关性,推测外阴皮损不是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展而来,为单独起病。患者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采用ALA-光动力治疗外阴皮损,三次光疗后皮损变化不明显,予以局部肿物完整切除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采用维A酸治疗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皮损,治疗4个月后四肢疣状增生样皮损较前稍许变平,色素脱失斑片部分融合、边界较前模糊。结论:此病例伴发的鲍温病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无相关性;T淋巴细胞等因素可能在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病机制中占有作用。

  • 标签: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人乳头瘤病毒 鲍温病
  • 简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大幅上升,相当多的患者体内需要植入医疗器械。但是排异反应和继发感染常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植入失败。糖尿病影响愈合的各个时程。初期伤口中趋化因子表达不足会引起生长因子分泌缺乏和炎症细胞浸润延迟,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降低,进而会影响血管新生、基质形成和表皮细胞再生。后期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导致不断地损伤和修复。糖尿病固有免疫缺陷和并发症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索,感染会进一步影响愈合。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动物模型研究并改进了植入物,试图促进愈合。

  • 标签: 糖尿病 植入 愈合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