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病理性瘢痕是创伤后皮肤结缔组织异常修复愈合的结果,其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成纤维细胞大量异常增生、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过度沉积及各类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病理性瘢痕不仅影响美观,严重者会引起畸形及功能障碍。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大多数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浅层X线放疗和瘢痕防治动态方案的实施为瘢痕治疗带来了新曙光,国内外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基因缺陷研究也取得大量成果,使其从基因水平突破性治疗有了理论支持。该文将从生物学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临床治疗3方面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瘢痕 病理性 生物学特性 机制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色素痞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49例色素痣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结果病理特点以痣细胞色素沉积最常见.细胞间裂隙占第2位,余依次为多核细胞、附件增生、表皮改变、血管增生、乳头痛样痣、基底层色素增加等结论在真皮内从浅到深,痣细胞体积由大到小,黑素颗粒由多到少,并伴随痣细胞老化或成熟过程的表现及其他非特异性改变

  • 标签: 色素痣 皮肤 病理
  • 简介:通过图文证明,用连续病理切片法和组织固定后切薄压片透明法观察土肥氏鳞状毛囊角化病病理变化,发现其病理生理学本质可能是通过特异性的毛发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的信号调节机制暂时失调,使毳毛在发育和生长过程中异常增生或相邻毛囊相互融合的毳毛毛发疾病,毛囊口及其周围表皮的鳞状角化过度只是毛发疾病引起的继发改变。根据中国人的病理发现与研究,本病应归类于毛发性皮肤病,建议更名为'毳毛增生性鳞状毛囊角化病'。

  • 标签: 鳞状毛囊角化病 组织病理 连续病理切片 切薄压片 皮肤附属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色素性痒疹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方法:对18例色素性痒疹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3例,平均年龄24岁,平均病程9.6个月,皮疹为网状分布的红色斑片、斑丘疹、丘疹或色素沉着。皮疹主要累及躯干部,特别是项背部。所有患者经过病理确诊,其中13例患者为活动期(包括早期和充分发展期),5例为晚期。18例患者使用过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口服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氨苯砜等,外用维A酸乳膏、曲安奈德乳膏等,其中口服米诺环素疗效显著。7例患者曾被误诊。临床随访1个月到4年,其中7例复发。结论:色素性痒疹临床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临床及病理,口服米诺环素有效,但不能阻止其复发。

  • 标签: 色素性痒疹 临床 组织病理 米诺环素
  • 简介:目的:分析11例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加重因素、病程、组织病理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特征.方法:对11例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在7~24岁,好发于耳、前胸、腋下等皮脂溢出部位;日晒、出汗、受热等因素会使皮疹加重;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有所减轻,家系发病病情多呈逐代减轻趋势;组织病理特征表现:基底层上棘层松解,裂隙形成,绒毛增生和特殊形态的角化不良;经异维A酸或阿维A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组织病理检查对毛囊角化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维A酸类对治疗本病有效.

  • 标签: 毛囊角化病 临床分析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脂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脂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血管角化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诊治的58例血管角化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组织病理及治疗情况。结果:该病多见于中青年,性别无明显差别,临床以丘疹型及阴囊型多见。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包绕的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扩张的微血管不只限于真皮乳头,真皮中部也有。局限型除上述特点外,还可见特征性的瘤样增殖。治疗以手术切除及激光治疗。结论: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

  • 标签: 血管角化瘤 组织病理 临床特点
  • 简介:女性外阴疾病病种较多,其中以皮肤黏膜色素减退性损害为表现者最常见,临床医师常笼统诊断为"外阴白斑".我们就1993年-2003年5月间以外阴色素减退损害为主诉病理检查的118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了解该种表现的疾病病种分布及临床病理特征,报告如下.

  • 标签: 女性 外阴 色素减退性损害 病理学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分析浅表脂肪瘤样痣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治疗情况,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3例浅表脂肪瘤样痣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及治疗情况,并温习相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浅表脂肪瘤样痣临床分多发(经典型)和单发两种类型,组织病理提示真皮中上层见无包膜且分化良好的脂肪细胞团块,与下方的皮下脂肪不相连。弹力纤维染色显示弹力纤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破碎和断裂。结论:浅表脂肪瘤样痣是以真皮内异位的成熟脂肪细胞为特征的一种良性错构瘤。临床上,多发型易误诊为结缔组织痣或神经纤维瘤,单发型易误诊为软纤维瘤。

  • 标签: 浅表脂肪瘤样痣 组织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匐行性血管瘤(A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已确诊为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性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对我科诊断的6例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肤色丘疹。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内界限清楚的以施旺细胞束增生为主的良性肿瘤,肿瘤组织间伴有明显裂隙,瘤细胞无异形性。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S-100蛋白阳性,神经束膜细胞EMA阳性。讨论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的多样性造成临床诊断困难,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为本病确诊提供主要依据。

  • 标签: 神经瘤 栅栏状 包膜 组织病理 施旺细胞 S-100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SAF)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37岁。左手中指末端肿物半年余,触之疼痛。临床表现为左手中指见1个大小约0.5cm×0.3cm的淡红色的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位于真皮,无包膜。肿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星形纤维母样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或杂乱排列,核分裂罕见,细胞无明显异型,可见丰富的纤细薄壁血管散在分布。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阳性表达Vim、CD34、CD10,阴性表达Desmin、SMA、MyD1、S-100、CD99、CKpan、CD68。结论SAF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

  • 标签: 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 软组织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习惯于每天都早起工作的伯纳德·阿克曼(ABernardAckerman)教授没有参加研究所的学术早会,因心脏病意外发作,阿克曼教授在曼哈顿的公寓里不幸去世,终年72岁。噩耗通过电子邮件在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中迅速传开,令美国以及全世界皮肤病理学界震惊。

  • 标签: 皮肤病学 病理学 研究所 教授 皮肤科 病理诊断
  • 简介: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在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的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ICAM-1与白癜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的探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白癜风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黑素细胞
  • 简介:脱发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症状,脱发病因复杂、病种繁多,治疗也不尽相同。脱发疾病的诊断,除了需要对毛发生理、疾病分类和各脱发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深入的理解,还要结合相关检查所获得的辅助诊断信息,尤其是毛发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毛发镜和头皮组织病理的应用在国内还在起步阶段,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常见脱发疾病的临床特征、毛发镜以及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结合,探讨脱发疾病的准确诊断。

  • 标签: 脱发 诊断 毛发镜 组织病理
  • 简介:目的:分析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超声和病理特征。结果:对28例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显示28例患者共发30个病灶,其中12个病灶位于宫颈,12个病灶位于卵巢,6个病灶位于子宫体。其中20个病灶内部回声均匀,10个病灶为极低回声,且所有的病灶均为后方回声增强,26个病灶边界比较清晰,10个宫颈病灶表现为叶状,10个卵巢的病灶表现为椭圆形,所有子宫内膜均完整,且病灶宫体表现为弥漫性增大,其中26个病灶血流信号比较丰富。其中28例患者的病理结果表现为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对于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其主要特征为后方回声增强、极低均匀性回声,且患者最终的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和临床。

  • 标签: 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 超声检查 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