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随着颅底肿瘤手术技术的重大进步,颅底外科学亦日趋成熟.成像技术的发展,如磁共振和具有三维重建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多颅底解剖学的理解,并能精确的描绘肿瘤的轮廓.导航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提高了接近肿瘤的精确度,使安全切除变的更加容易.光纤和镜的发展又为医师提供了不同解剖区域的视野.与开放颅底手术技术发展的同时,镜手术也开始出现,并在过去的25年里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大多数的鼻腔和鼻旁窦的良性炎性疾病均采取镜方法这里,对经由鼻腔可到达的的中央颅底肿瘤也可采用镜切除手术,它们的生理特性允许这样的镜切除.从这个意义上说,镜颅底外科是颅底外科的新的前沿.

  • 标签: 神经内镜 颅底外科 手术
  • 简介:随着栓塞技术的提高与新材料应用,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宗病例研究证明了栓塞技术治疗颅动脉瘤的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手术夹闭,但是其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夹闭。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的复发指完全栓塞术后瘤体或者瘤颈部分再通以及近全栓塞(部分栓塞)患者术后出现残颈或者残腔扩大。影响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栓塞治疗技术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初次治疗时弹簧圈的致密填塞程度;二是动脉瘤的自身特点,这其中的多个因素也通过影响致密填塞程度而对复发产生影响。另外,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也对复发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复发率 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夹闭 血流动力学参数 栓塞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l例;1例患者为动脉瘤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持续腰大池引流(continuedlumbarcerebrospinalfluiddrainage,CLCFD)是应用腰椎穿刺的方法向椎管蛛网膜下腔置入引流管以达到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引流的目的。自Vourch等在1960年首次提到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脊液漏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中。

  • 标签: 颅内感染 持续腰大池引流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及神经镜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随机分组,分别采取传统的钻孔引流术(传统手术组,n=20)、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镜钻孔引流术(导航辅助组,n=40)及单纯使用神经镜钻孔引流术(神经镜组,n=38)治疗,对比3组术后血肿残留、残留积气积液以及复发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顺利,病人症状较术前好转。术后1周复查CT,导航辅助组较传统手术组的手术效果好(P=0.012),传统手术组与神经镜组之间手术效果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神经导航辅助神经镜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更佳,有利于病人康复。

  • 标签: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神经内镜 神经导航 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颅蛛网膜囊肿合并囊内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蛛网膜囊肿合并囊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CT表现为均一高密度影,MRI表现为短T1、等T2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术后病理诊断为蛛网膜囊肿合并血管扩张出血。结论颅蛛网膜囊肿合并囊内出血时影像学表现比较特殊,容易误诊,需仔细鉴别。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囊内出血 临床特点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1-2]。与西方人比较,亚洲人动脉粥样硬化更易累及颅动脉,而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3-5]。因此,对颅动脉狭窄程度和结构的评价是临床脑缺血患者评估的重要部分。

  • 标签: 临床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高分辨 成像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颅压监测在小脑梗死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梗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压监测,根据颅压调节脱水剂的用量。结果颅压监测5~15d,平均7.8d,无探头植入引起的颅大出血,1例发生颅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经过术后3个月~1年的随访,根据GOS评分: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2例。结论小脑梗死患者手术后持续监测颅压,可指导降颅压药物的实施,能及早、安全拔除脑室引流,对减少颅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 标签: 小脑梗死 手术 颅内压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方法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的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与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DTI能无创显示颅神经纤维的三维走行,但在水肿带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与临床症状不符。结论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应寻求更先进的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带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脑疾病 水肿 局限性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老年人 栓塞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BMdisc、VIP、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3年7月,纳入中、英文比较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宽颈动脉瘤的是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7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OR=1.05,95%CI:0.72~1.51;P〉0.05)、次全栓塞率(OR=1.33,95%CI:0.86~2.06;P〉0.05)及部分栓塞率(OR=0.69,95%CI:0.3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OR=0.61,95%CI:0.27~1.41;P〉0.05)、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OR=0.95,95%CI:0.54-1.67;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两种技术栓塞颅宽颈动脉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一结论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球囊 弹簧圈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立体定向软通道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br〉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立体定向软通道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edtrial,RCT),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12月。根据卫生系统中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和GRADEprofiler4.0.3软件。〈br〉结果共纳入11个RCT。Meta分析主要结局结果显示,定向软通道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个月内的临床疗效、病死率、发生感染、发生再出血四个方面,与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优势比(odds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分别为3.34(2.13~5.22)、0.42(0.29~0.60)、0.42(0.27~0.64)、0.47(0.28~0.77)。每个结局的GRADE系统推荐分级均为低等级。〈br〉结论现有研究显示立体定向软通道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确切,3个月病死率、发生感染及再出血并发症较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更低,临床医师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时,可以把立体定向软通道颅血肿清除术作为一般推荐。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 疗效 感染 再出血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