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1病历介绍现病史:男,59岁,以“间断头痛、头昏1周,再发伴发作性意识丧失1次”之代诉于2015年12月25日入院。发病前1周,患者无诱因出现间断头痛、头昏,站立不稳,持续数十秒钟自行恢复。1天前再次出现头痛、头昏,伴有意识丧失倒地,持续10余分钟后神志清醒。醒后仍感持续头痛。当地医院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脑梗死。为进一步治疗,转诊至我院。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破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肝素化
  • 简介: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脑血管病,临床上可以脑缺血或脑出血发病.出血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脉络膜前动脉的破裂出血是引起烟雾病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再出血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烟雾病 脑出血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药物依赖者及其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药物依赖者在形成药物依赖前具有一定的潜在人格缺陷;而在药物依赖形成的过程中,人格成长出现病态发展倾向,并在人格缺陷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强化为病态人格;在药物依赖戒断后,人的记忆模式发生了改变,导致戒断后的药物渴求行为和焦虑情绪的表现等。

  • 标签: 药物依赖 人格特征 心瘾 药物依赖者 药物依赖形成 人格缺陷
  • 简介:眩晕患者的诊断过程始于对病史以及随后的全身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的准确评价。这步骤通常能够识别确切的病因,或者至少可鉴别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神经放射学检查必须作为选择性诊断手段加以考虑,包括CT、MRI、MR血管造影(MRA)以及血管造影术。对于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Meniere病、外淋巴瘘、局部外伤、中毒性迷路炎、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渗液等疾病的诊断而言,影像学技术的作用是有争议的。CT和MR可用来排除其他病理学原因和证实诊断。分辨率和增加和能够增强迷路内液的特殊MRI序列的应用,使我们能够对迷路的结构和病理学变化进行更详细地分析。T1和T2对比序列检查都是必需的。当怀疑中耳类以及在外伤后眩晕随访时,需要进行高分辨率CT检查。中枢性眩晕的病因很多,包括椎基底循环血管病变、多发性硬化、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小脑和脑干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脑缺血和多发性硬化最为常见。在这些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应该是强制性的。CT能够诊断大多数小脑出血以及小脑和脑干的急性缺血,增强的MRI已经证实是检测后颅窝病病变最为敏感的工具。弥散加权MRI能够比常规MRI更早地显示急性缺血性改变。MRA能提供类似血管造影片的颅内血管图像。有证据表明,有时可避免进行侵入性的血管造影术。MRA的分辨率不如传统的血管造影术,还可能受到活动和其他伪影的影响。选择性的后循环血管造影通常对治疗决策有提示作用。

  • 标签: 神经放射学 眩晕 迷路内液 CT MR
  • 简介:目的:为了了解上网者的人格特征是否与人们通常所持的观点相一致,即上网者比较内向、喜怒无常、爱说谎等等;方法:通过艾森克人格简化量表的网上施则,对上网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结果:与常模相比,上网者较以自我为中心、冷漠、缺乏同情心;情绪不太稳定、有点喜怒无常。但在内外向维度上,上网者与常模没有差别,而且上网者表现出较高的诚实性倾向。结论:从较为科学的角度,澄清了人们对上网者的不良看法。

  • 标签: 上网 人格特征 调查 艾森克人格简化量表 冷漠 缺乏同情心
  • 简介:转化障碍是指随意运动和特殊感觉方面的功能障碍,但是不能用器质性疾病所解释,转化障碍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器质性神经疾病共存。对大多数临床医生来说,转化障碍是一个既模糊又陌生的概念,因此临床误诊率较高,若持续存在预后较差。为了增进对这种复杂障碍的认识和处理,本文从临床及防治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转化障碍 心因性运动障碍 特征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凶杀犯人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MMPI多项人格个性调查表对在押的113例正常凶杀犯人进行测查,将结果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凶杀犯人除Si(社会内向)外,其它临床量表分HS(疑病),D(抑郁)。Hy(癔病),Pd(病态人格),Mf(男性女性化),Pa(妄想),Pt(精神衰弱),Sc(精神分裂症),Ma(轻躁狂)与常模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效度量表中F(伪装坏)与常模相比差异有顾著性(P

  • 标签: 凶杀犯人 人格特征 多项人格个性调查表 癔病 病态人格 精神衰弱
  • 简介:目的总结颈椎管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回顾近12年来我科收治的51例颈椎管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情况,其中部分病例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结果51例肿瘤全切除,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改善。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全切除肿瘤,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手术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保护神经根和脊髓,以及颈脊柱的稳定性。

  • 标签: 颈椎 神经源性肿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2例脊索瘤、6例脊索样脑膜瘤及2例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及骶尾部;镜下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结构,瘤细胞以条索状、簇状或单细胞结构漂浮在淡蓝色粘液样基质中,胞浆内可见空泡,瘤内可见液滴样细胞;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表达阳性。脊索样脑膜瘤好发于幕上,与脑膜关系密切;组织学大部分类似于脊索瘤,但可找到典型的脑膜瘤结构;瘤细胞EMA、的和波形蛋白(Vim)表达阳性,CK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几乎只发生于第三脑室和下丘脑,组织学特点为条索状或簇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漂浮于粘液样基质中,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肿瘤细胞GFAP、Vim和CD34表达阳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脊索样”改变是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及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共同的组织学特征,但三者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发病部位又各有特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对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 标签: 脊索瘤 脊索样脑膜瘤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11例脑膜癌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1例经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多以头痛、呕吐为主,亦可有视觉障碍、复视、眼睑闭合无力、口角歪斜以及发作性上背部疼痛,可伴脑神经和脊神经损害及脑膜刺激征;头部CT及MRI均无异常发现.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均不同程度增高(200~400mmH2O),其中8例细胞数、蛋白升高,糖、氯化物下降;细胞学检查均发现癌细胞,形态与原发肿瘤相似,来源于肺癌者5例、乳腺癌3例、胃癌1例、卵巢癌1例、血液系统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5例于发现原发肿瘤之前即有神经系统症状.11例患者中6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例院内死亡,3例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对以头痛、呕吐发病伴脑神经、脊神经受损,并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头部CT及MRI无明显异常者,应考虑脑膜癌病的可能,及早行全身检查寻找原发病灶,以脑脊液发现癌细胞为确诊依据.

  • 标签: 脑膜癌 临床特征 误诊 颅内压 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检查
  • 简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介绍了人格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护士职业人格研究的进展和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建议应当加大研究的系统性和协作性,加强干预性研究的力度,将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工作以提高护士职业适应性.

  • 标签: 护士职业 人格特征 研究进展 适应性
  • 简介:目的:了解医学成人大专生的个性特征。方法:整群随机抽取500名入学新生,采用16PF进行研究。结果:医学成人大专生与常模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专业分别比较,个性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别。结论:应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专业医学成人大专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心理辅导工作。

  • 标签: 医学 成人大专生 人格特征 个性特征 心理辅导
  • 简介:脑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青年人,女性多见,死亡率为6%-30%,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误诊率或漏诊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意识的提高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和预后有所改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我院1999年1月-2008年8月经MRI和MRV明确诊断的8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相结合对该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静脉
  • 简介:目的分析亚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付方式及人格特征,为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切入点。方法以2009~2010年在云南省中医医院体检中心做常规体检结果显示为无明确现患病并经《亚健康筛选表》判定为亚健康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以90项症状清单(SCL-90)、应付方式问卷(CSQ)、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为主要测评工具,对亚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付方式及人格特征进行研究。结果亚健康人群SCL-90中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偏执因子的因子分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亚健康人群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低于健康人群(P〈0.01),而自责和退避因子分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5或P〈0.01);亚健康人群16-PF的乐群性和兴奋性因子分显著低于健康人群(P〈0.05或P〈0.01),而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5或P〈0.01)。结论亚健康人群更多运用不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处理问题,呈现低乐群性、低兴奋性和高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可能是亚健康人群的人格特征

  • 标签: 精神卫生 人格 亚健康 应付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人格基础是否相同。方法使用CPI-RC、HAMD和HAMA对符合DSM-Ⅵ焦虑障碍、抑郁障碍30例进行评定,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焦虑组Do、Cs、Sy、Sp、Sa、In、Em高于抑郁组(P〈0.01),抑郁组Sc、Gi、To高于焦虑组(P〈0.01);焦虑组除Em高于对照组(P〈0.01)外,In、Re、So、Sc、Gi、Cm、To、Ac、Ai、Ie、Py低于封照组(P〈0.05、P〈0.01);抑郁组Sc、To、Fx与对照组无差别,其余各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2.各组的人格类型构成分布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3.焦虑组和抑郁组的自我实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自我确认和人际适应水平以及人格类型不同。

  • 标签: 焦虑障碍 抑郁障碍 人格特征 人格类型 对照研究 CPI-RC
  • 简介: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又有躁狂发作的精神疾病,多由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所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会功能。近些年,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我国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那么双相情感障碍有何特征呢?哪些孩子比较容易患上双相情感障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躁狂;精神疾病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 标签: 椎动脉 夹层 支架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对罕见大脑后动脉P2巨大动脉瘤治疗及相关文献的复习,探讨P2巨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38岁女性患者因突发头痛,经MRI、CT扫描及DSA诊断为右侧大脑后动脉P2巨大动脉瘤(3.5cm×4.0cm).结果全麻下经颞下入路近端夹闭P2载瘤动脉后成功切除动脉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P2巨大动脉瘤少见,手术阻断近端载瘤动脉或夹闭动脉瘤颈并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巨大动脉瘤 手术 大脑后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和床突周围动脉瘤的特点、分类及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全部采用直视手术处理动脉瘤和暴露控制载瘤动脉近远端,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嵴,经内侧三角进入海绵窦,夹闭动脉瘤后视神经充分减压.出院时按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8例动脉瘤全部得以夹闭,其中15例术后复查造影动脉瘤完全消失.视力视野障碍明显改善.疗效好16例,疗效差和死亡各1例.结论海绵窦动脉瘤在不适合栓塞的情况下应采取手术,而床突周围动脉瘤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 标签: 动脉瘤 手术 海绵窦 床突周围 脑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25例大脑前动脉A1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A1宽颈动脉瘤合并烟雾综合征予以球囊辅助栓塞,1例微小动脉瘤使用2枚enterprise支架重叠释放置入,3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9例,Ⅱ级5例,Ⅲ级1例;无弹簧圈突入载瘤血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7例,1分5例,2分1例,4分2例。16例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24个月,未出现再出血和脑缺血并发症,mRS评分0分11例,1分3例,2分1例;2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填塞的动脉瘤,继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方法治疗大脑前动脉A1动脉瘤安全有效,为保证成功栓塞,需要结合各种辅助技术和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A1段 血管内治疗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