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超声对ChiariⅠ畸形(CMI)患者术中环枕骨性减压硬膜剪开前及硬膜成形术后枕大孔区脑脊液动力学进行研究,评价环枕骨性减压硬膜成形术对枕大孔区脑脊液循环恢复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20例CMI患者(合并脊髓空洞17例)采用后正中人路枕大孔区减压术,取Neuropatch修剪成形修补硬膜。术后依据Tator评分、MRI评价患者疗效及脊髓空洞消减情况。在硬膜切开前及硬膜成彤术后10~12d对患者应用彩色超声经枕部骨性减压窗分别于小脑扁桃体下缘水平脊髓腹、背侧蛛网膜下腔测量脑脊液的头向及尾向流动的流速。结果术后15例患者Tator评分为优,余5例患者为良,无术后恶化者,术后改善率为75%。术后MRI示17例脊髓空洞患者中14例脊髓空洞有明显缩小(改善率82.4%),所有患者枕大池均重现。患者术后小脑扁桃体下缘水平脊髓背侧蛛网膜下腔均可见脑脊液的头向及尾向流动,与心动周期对应,并有呼吸节律,尾向流速为(8.92±5.19)cm/s,头向流速为(6.85±2.44)cm/s;术中环枕骨性减压后硬膜成形前11例可见脑脊液流动(55%),尾向流速为(5.68±3.25)cm/s,头向流速为(4.40±2.93)cm/s。结论环枕骨性减压硬膜成形术是治疗CMI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恢复枕大孔区脑脊液的流动。彩色超声检查是CMI患者术中及术后测量枕大孔区脑脊液流动的有效实用方法,可为术中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CHIARI Ⅰ畸形 硬膜成形术 彩色多谱勒超声 脑脊液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结论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溶栓 静脉窦血栓 机械取栓
  • 简介:目的筛选影响破裂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石家庄市7家医院共794例破裂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对79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病情分级、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V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然后进行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得到对预后有显著意义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Hunt-Hess病情分级(P〈0.0001)、年龄(P〈0.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226)这三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病情Hunt-Hess分级(P〈0.0001,OR=34.854)、患者年龄(P〈0.0001,OR=1.779)、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57,OR=1.413)等是影响破裂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破裂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破裂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高、年龄越大以及合并高血压时其临床预后越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预后 流行病学 多因素分析
  • 简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也称为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发于老年人.由于其临床症状消失较快,因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发作间期,故临床上不易观察到阳性体征.近年来随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经颅(TCD)在临床的日益广泛应用,为VBI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将我院1997年3月~2002年10月临床诊断为VBI的86例患者的BAEP和TCD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经颅多谱勒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尔菲法(Delphimethod)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经过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来。该方法是一种由专家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对某个研究问题,通过多轮,反复地征询、归纳、修改各专家的意见,最后汇成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的研究方法。

  • 标签: 德尔菲法 论文写作 科技 兰德公司 专家
  • 简介:目的介绍颅碰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7月13日收治的1例碰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额叶占位;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为胶质母细胞瘤,次要成分为细胞角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阳性的癌组织。结论对于常见肿瘤组织中出现的异常成分应考虑由其他系统转移而来,须详细追问病史并对患者做进一步的体格检查,以避免误诊。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肺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瘤切瘤技术在巨大型颅肿瘤切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瘤切瘤技术切除28例最大径≥6cm的颅巨大型肿瘤,技术要点包括:首先建立有效的较小创伤的入路;肿瘤起始显露以适宜实施瘤切除即可;对有明显瘤蒂的脑膜瘤应从蒂部开始,否则则从瘤中央开始,采取层层推进方式自肿瘤切除肿瘤;最后牵引瘤壁,显微分离、切除瘤壁.结果19例肿瘤获全切,8例获次全切,1例获大部分切除.Karnofsky计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无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无脑脊液漏,无死亡.1例发生脑室内感染,1例瘤腔积血再手术清除.2例胶质瘤复发,分别于术后4、11个月再次手术.结论在巨大型脑肿瘤切除中,充分实施瘤切瘤技术,可较好地切除肿瘤,显著减轻术中对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获得较佳疗效.

  • 标签: 脑肿瘤 脑膜瘤 胶质瘤 手术 颅内肿瘤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颅血肿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我们自1989年9月~2001年8月收集共9例,行颅血肿清除术.结果9例第一次手术回病房后,昏迷4例,手术对侧瞳孔逐渐增大24h再次CT复查,发现对侧颅血肿.另5例在第一次手术后48h复查CT,均提示手术对侧颅血肿,血肿量在30-80ml,其中5例为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2例为颞枕部硬膜外血肿,2例为颞叶脑血肿.硬膜外血肿2例和颞叶脑血肿2例手术治疗,预后良好.5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立即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4例血肿清除后脑搏动较弱,5例均行硬膜减张缝合并去骨瓣.手术后死亡3例,2例手术后有偏瘫.结论一侧外伤性颅血肿在手术后继发血肿的发生率为0.8%~2.2%,多发生在48~72h之内[1].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急性颅压增高引起的血管自主调节丧失,血管床扩张淤血,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可能也是重要因素[2].并且常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继发出血,亦可因过度换气,使用脱水降压剂及去骨瓣减压不当使颅压骤降有关.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清除术 继发对侧颅内血肿
  • 简介: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而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中吲哚芬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治疗及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现就吲哚芬对高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二级预防作用及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价值,对移植血管或介入术后冠状动脉通畅性的维持作用方面做一综述,以期指导临床。

  • 标签: 吲哚布芬 血栓栓塞性疾病 抗血小板
  • 简介:帕金森病为一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由于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黑质一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神经递质明显减少而发病。左旋巴替代疗法虽然在帕金森病初期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但长期应用后疗效衰退并引起症状波动、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等并发症。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具有克服上述左旋巴的不足,延缓左旋巴治疗的开始时间并加强其治疗效果。根据多巴胺受体激动药的化学性质可将其分为麦角碱类和非麦角碱类,前者临床常用药物有溴隐亭、培高利特、卡麦角林、麦角乙脲等,后者包括阿朴吗啡、吡贝地尔、罗匹尼罗和普拉克等。

  • 标签: 治疗效果 帕金森病 普拉克索 临床应用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 简介:掌握颅病变的定位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的基础,也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骨瓣开颅手术,还是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锁孔'(keyhole)技术等,都需依靠颅结构或病变的精确定位的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法,以利引导手术入路[1].在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师是根据颅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凭借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了避免定位的偏差,常常需要做一个较大的头皮切口和骨窗,并减慢手术操作速度以利寻找病变、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这种操作远远不能达到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既精确、可靠,又简单、快捷的定位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立体定向技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诊断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是当代神经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 标签: 颅内病变 定位技术 立体定向仪 MRI定位法 超声定位法 手术治疗
  • 简介:慢性扩张性脑血肿(chronicexpandingintracerebralhematoma,CEICH)是由Hirsh等[1]于1981年首先报导,因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与颅肿瘤卒中极为相似,易误诊,往往需手术后明确诊断.我科自1999年至2004年共诊治4例,现将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 标签: 脑内血肿 慢性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鞘阶梯浓度注射对术后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31例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腰穿后鞘注入生理盐水20ml+盐酸万古霉素,1次,d,剂量从20mg、40mg、60mg、80mg、100mg、120mg、140mg逐日递增,共7d。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万古霉素鞘注射治疗前各项指标明显异常,治疗2~3d后逐渐改善,5~7d即出现颅压降低,体温、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趋于正常;治疗前与治疗后3~7d各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鞘阶梯浓度注射治疗术后颅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颅感染可行的方法。

  • 标签: 万古霉素 鞘内阶梯浓度注射 葡萄球菌 颅内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诸多临床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对脑膜瘤复发的影响.以便能有效地早期预防和控制脑膜瘤复发,改善其预后.方法回顾1993~1998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脑膜瘤患者156例,对其临床诊治过程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临床因素如性别、年龄、术前KPS(KarnofskyPerformanceScale)评分、术后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组织学类型和影像学特征如瘤周水肿、肿瘤形状、肿瘤大小、骨质改变、肿瘤部位、钙化、瘤周边界、CT增强形态.应用SPSS11.07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应用二值多元logic回归模型,以诸多临床因素和影像学特征作为自变量,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形状、肿瘤大小、瘤周水肿、组织学类型、手术切除程度、肿瘤部位和CT增强形态与脑膜瘤复发有明显关系.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形状、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瘤周水肿、组织学类型、手术切除程度和CT增强形态是影响脑膜瘤复发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及因素分析中均显示对脑膜瘤复发无明显影响.结论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组织学类型和CT扫描增强对脑膜瘤复发有明显影响.可作为预测脑膜瘤复发的显著危险因子和标准.

  • 标签: 脑膜瘤 临床因素 影像学特征 复发
  • 简介:美国学者分析了护士健康研究中83076名(平均年龄56岁)妇女的资料。结果显示,从1980年至2004年间,共发生2280例卒中。在调整了几个影响卒中危险因素后,研究者发现,饮用含咖啡因的咖啡与卒中危险显著负相关。与饮咖啡少于1杯/月者相比,饮咖啡2~3杯/日者卒中危险减少19%;

  • 标签: 咖啡因 中危 妇女 多饮 平均年龄 健康研究
  • 简介:国内资料报道脑转移瘤占颅肿瘤的3.5%~10%[1],国外报道占23.3%[2].近年来随着CT、MRI等检查手段的发展,检出率明显提高;另外一方面,随着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因此脑转移瘤临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3](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2000年资料,癌症患者有20%~40%最终发生脑转移.本文对1993年3月至2002年3月收住我院的238例脑转移瘤病人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如下.

  • 标签: 脑转移瘤 治疗 预后
  • 简介:本院自1990年元月至1997年5月共收治颅微小脓肿75例,均经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手术病理证实,手术治疗27例,其中锥颅定位手术11例,现将本组资料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微小脓肿 治疗 外科手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