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条件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血肿周围水肿扩大者17例,未发生血肿周围水肿扩大者19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搬运、发病到手术间隔时间、血压、高血压病程、出血量、出血位置、血肿侧别、血肿形状等可能影响血肿周围水肿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血压,出血位置,术前搬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肿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P=0.007)和血肿形状(P=0.008)与血肿周围水肿密切相关;而血压、出血位置以及术前搬运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较长的高血压病程以及不规则的血肿形状可能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血肿周围水肿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发早发性癫痫(E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1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312例中,继发EE33例,发生率为10.6%。继发EE的脑出血中皮层出血比例、出血量≥30ml的比例、电解质异常的比例、开颅手术治疗的比例、中线移位程度≥0.5cm的比例、发生脑积水的比例以及脑电图异常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未继发EE的患者(P〈0.05)。结论脑出血累及皮层、出血量多、影像学异常、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波的患者EE发生的危险性较高,建议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发现脑电图异常者及时行干预措施。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早发性癫痫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前循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结果预后按GOS评分分级:良好80例(80%);差13例(13%);死亡7例(7%)。死亡7例中4例为Hunt-HessⅣ级,3例Hunt-HessⅤ级。Ⅴ级存活2例中1例植物生存,1例生活部分自理;Ⅳ级存活23例中2例植物生存,2例生活部分自理,1例完全不能自理。结论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获得满意疗效。对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脑内血肿术前3D-CTA检查可以明确出血原因并指导急诊开颅手术;已有脑疝形成,不具备行3D-CTA或DSA检查条件者,在开颅清除血肿术中对邻近血肿可疑动脉探查,可减少动脉瘤的漏诊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手术 脑内血肿
  • 简介: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观察组(44例,亚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和对照组(36例,采用穿刺碎吸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GC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亚低温治疗之后,观察组GOS评分和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7d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穿刺碎吸术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亚低温治疗 微创穿刺碎吸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注入脑室治疗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5例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均采用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组患者每天侧脑室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患者侧脑室注入尿激酶2万IU,连续3~7d。两组患者在侧脑室引流管拔除后均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每天行头颅CT检查,观察脑室血肿的变化;并观察颅内感染、脑积水发生的状况。结果治疗组脑室血肿消失及侧脑室、腰大池置管引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无1例出现脑积水及颅内感染,对照组出现脑积水7例(21.8%)、颅内感染8例(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注入脑室治疗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有显著效果,可迅速清除脑室积血,缩短脑室、腰大池置管引流时间,减少颅内感染和脑积水等并发症。

  • 标签: 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 尿激酶 大剂量 脑室穿刺 腰大池置管 脑脊液引流
  • 简介: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分析和治疗相关风险评估。方法统计2010-2015年收治以脑出血为表现的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41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高压氧组21例和常压氧组20例,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等量表对发病后90d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相关风险。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高压氧组发病90d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压氧治疗次数是高压氧组疗效的影响因素(OR0.790,95%CI0.681~0.903,P=0.001)。结论高压氧治疗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有效且安全,治疗次数是影响高压氧疗效的因素。

  • 标签: 高压氧 成人 出血型烟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经蝶垂体瘤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机制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蝶垂体瘤手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给予血肿清除术,2例病人给予脑室外引流术及腰大池引流术。结果肿瘤大部切除,病理结果显示无功能性腺瘤。出血病人术后完全治愈3例,植物生存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结论经蝶垂体瘤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正确处理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垂体肿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引流术 脑室外 引流术 腰大池 入路 经蝶
  • 简介:目的:研究小孔钻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经小孔钻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血肿清除率/d、住院时间、病死率与预后及生存质量。结果手术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7±2)d、平均住院时间(15±5)d,保守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18±5)d、平均住院时间(21±7)d;手术治疗组均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结论钻颅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小孔钻颅 尿激酶纤溶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药物治疗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开展了操作简便的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该技术创伤小,并发病少,但术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语言、认知、感觉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本研究比较分析经额部锥孔引流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经额部锥孔引流 小骨窗开颅术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7例SAH患者,根据GOS评分将病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及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述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107例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因、动脉瘤大小、Hunt-Hess评分、脑血管痉挛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诱因(P=0.026)、动脉瘤大小(P=0.002)、Hunt-Hess评分(P=0.016)及脑血管痉挛(P=0.003)为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H患者的发病诱因、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危险因素 多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评价一次性透明鞘辅助神经内镜微创锁孔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采用一次性透明鞘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为3.0~4.0cm,骨窗直径2.0~2.5cm,平均血肿清除率90.21%,手术平均时间76.2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00ml。术后6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9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0例。结论一次性透明鞘辅助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其微创、精准、高效、预后良好的优点使该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一次性透明鞘 神经内镜 锁孔入路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68例经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SDHC151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0岁(OR=2.40;95%可信区间为1.25-4.61;P〈0.01)、术前Hunt-Hess分级较高(Ⅲ-Ⅴ级;OR=3.19;95%可信区间为2.21-4.60;P〈0.01)、术前Fisher分级较高(Ⅲ-Ⅳ级;OR=3.02;95%可信区间为1.79-5.09;P〈0.01)、合并脑室内出血(OR=3.94;95%可信区间为2.70-5.74;P〈0.01)、急性脑积水(OR=16.85;95%可信区间为10.87-26.12;P〈0.01)、脑室外引流术(OR=2.95;95%可信区间为1.46-4.61;P〈0.01)是aSAH后发生SD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DHC的高发生率与患者的高龄、较差的起始神经系统状态、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脑室外引流术有关。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持续引流患者脑内代谢物质的变化,评估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创伤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2012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除采用常规方法外,入院第3d行经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第3、8、14d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脑血流变化和比较其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第14d行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额叶、基底节、枕叶NAA、Cho、Cr及NAA/Cr,Cho/Cr值的变化,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临床疗效和主要症状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额叶、基底节区域、枕叶NAA/Cr较对照组明显上升,Cho/Cr数值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结论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可以缓解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H-MRS对评估临床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质子磁共振波谱 脑代谢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腰大池持续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