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就脑卒中后疲劳的概念、发病率、诊断、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脑卒中后疲劳是卒中恢复期独立于抑郁的常见症状,影响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质量。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均有关。生物学机制包括了梗塞部位或脑部基础病变累及特定的皮层-皮层下环路,以及免疫、神经内分泌及神经递质异常等。目前尚无肯定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卒中 疲劳 康复
  • 简介: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对耐药且适合接受手术的颞叶癫痫患者,与药物治疗相比,前颞叶切除术可增加患者预期寿命和质量校正预期寿命。相关论文发表于《精神病学文献》(2009,66(12):1554)。研究人员运用蒙特卡罗(MonteCarlo)模型模拟,并直接从患者和医学文献中获取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QOL)资料进行比较。

  • 标签: 前颞叶切除术 预期寿命 癫痫手术 生活质量 医学文献 癫痫患者
  • 简介:卒中后疲劳是卒中恢复期的常见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及远期预后。本文就卒中后疲劳的药物治疗与康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进行药物与康复治疗之前,应全面识别引起疲劳的可能原因,包括精神心理、躯体疾患及药物的潜在因素。迄今尚未有药物被证实对卒中后疲劳确切有效。认知及分级活动训练是目前唯一经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脑卒中 疲劳 康复
  • 简介:神经外科监护室(neurosurgic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集医疗护理现代化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配置了大量的医疗仪器设备,同时也带来种类繁多的噪音。Darbyshire和Young[1]对英国5个监护室进行监测,发现平均噪音超过45dB,最高峰值甚至达到85dB。

  • 标签: 神经外科监护室 报警疲劳 护理 医疗安全
  • 简介:近些年,专家共识认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PCI)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和后循环梗死。后循环缺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并常伴有脑干、小脑部位的症状体征;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查体和神经放射影像学检查;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可辅助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从后循环缺血流行病学、常见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脑梗死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诊断 治疗
  • 简介:颅压综合征(intraeranialhypotensionsyndrome,IHS)为神经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因颅内压降低引起的体位性头痛。在病因与治疗上均有比较明确的特点,但是临床误诊率较高。笔者对近年发表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低颅压综合征 症状 临床误诊率 临床诊断
  • 简介: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翻译成ThoughtImprintPsychotherapyinaloweredresistancestate,缩写为TIP。TIP技术是建立在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进行某种结合,通过言语的和行为的诱导,使被治疗者进入某种从清醒到睡眠这个过程的中间状态,

  • 标签: 治疗者 低阻 催眠疗法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 中间状态
  • 简介: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翻译成ThoughtImprintPsychotherapyinaloweredresistancestate,缩写为TIP。TIP技术是建立在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进行某种结合,通过言语的和行为的诱导,使被治疗者进入某种从清醒到睡眠这个过程的中间状态,

  • 标签: 治疗者 低阻 催眠疗法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 中间状态
  • 简介: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缺血,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脑梗死。这是多年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后循环缺血更为危重和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对患者的转归有明确的疗效。在经过适当选择的患者中,通过增加有梗死风险的脑组织的血流,能够预防即将发生的脑缺血和梗死。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用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分别是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最近在技术,诊断和治疗模式上的进展已经明确改善了脑缺血的转归。本文讨论了后循环缺血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另外也对后循环缺血治疗中涉及到的各种术前和术中技术进行探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旁路术 脑血管再通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并在深低温停循环时,用冷脑保护液间断给予脑组织灌流.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结论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条件.

  • 标签: 深低温停循环 大鼠 复苏 临床应用 脑组织 脑保护液
  • 简介:在407例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患者中,59%为不伴TIA的卒中,24%在卒中前有TIA,16%仅表现为TIA。栓塞是最常见的卒中机制(占40%,其中24%为心源性栓塞,14%为动脉-动脉栓塞,2%两者兼有)。在32%的患者中,大动脉闭塞性损害导致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梗死最常出现在后循环远段供血区(脑干腹侧、小脑上部以及枕叶和颞叶),近段(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和中段(桥脑和小脑前下部)供血区受累的比例相当。148例患者存在至少累及1支大动脉的重度闭塞性损害(狭窄〉50%),134例患者有单侧或双侧动脉受累。最常见的闭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2例患者,15例双侧)、椎动脉颅内段(40例患者,12例双侧)和基底动脉(46例患者)。动脉-动脉栓塞是椎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脑梗死发病机制。30d病死率为3.6%。发病机制为栓塞,远段供血区受累和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最差。具有多处动脉狭窄部位的患者转归最好。他们通常经年累月地发生TIA。

  • 标签: 新英格兰 循环 医学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 TIA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后循环血管状况方面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血管 影像
  • 简介:目的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43岁,教师,于1993年首次发病住院,无明显精神刺激下渐出现睡眠困难,焦虑不安,怀疑别人偷听他的讲话,发呆.

  • 标签: 奥氮平 低钾麻痹 小剂量 治疗
  • 简介:慢性脑灌注与正常老龄化和Alzheimer病(A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2VO)大鼠慢性期的神经病理改变与人类老龄化和AD时慢性脑灌注很相似,被广泛用来研究慢性脑灌注对认知功能损害和神经变性疾病的影响。对近年来有关2VO模型研究成果与人类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慢性脑灌注是神经变性疾病的原因"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何以2VO模型为神经变性疾病以及神经保护机制研究合适的实验对象。

  • 标签: 慢性脑低灌注 实验研究 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
  • 简介:目的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惠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95%C/1.034~1.125,P<0.01)、多病灶(OR3.463、95%C/1.294~9.267,P=0.013)、卒中史(OR2.505,95%C/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①了解颅脑损伤病人脑部微循环及全身微循环的变化并总结其规律.②观察颅内高压与脑部微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在发病早期、治疗中、恢复期三个阶段对5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双眼球结膜及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结果颅脑损伤后病人的球结膜及甲襞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颅内压增高与BCM异常呈正相关,BCM障碍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及预后的指标.

  • 标签: 颅脑损伤 微循环 球结膜 甲襞
  • 简介:目的研究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MRA、DSA特征.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2例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中约25%为进展性,发病3~5天内进展者多见.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高脂血症、吸烟.眩晕为最常见(85.7%),以及构音障碍50.0%,意识障碍47.6%,共济失调42.9%,肢体瘫痪66.7%(偏瘫52.4%、四肢瘫14.3%).多部位梗死多于单部位梗死,后循环近段、远段同时梗死或远段梗死者,预后不良,基底动脉主干阻塞预后差.结论应提高对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识别,尽早治疗.

  • 标签: 进展性卒中 神经恶化 后循环梗死
  • 简介: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病因差异。方法纳入前循环急性脑梗死12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69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4例,心源性栓塞1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4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5例;60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6例,心源性栓塞5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4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3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前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急性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 标签: 前循环 多发脑梗死 单发脑梗死 病因